今天本来准备发另外一篇文章的,刚看到微信群里王石的演讲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颇有启发,于是临时叨逼叨几句。
这篇演讲是王石10月17日,在中国企业家·系列论坛“大浪潮中的机会与使命”中,所讲述的最近大半年和疫情相关的若干个故事,我们先简单转述一下: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武汉,和万科物业相关,基于2003年的SARS经验,万科物业较早的准备好了防疫物资,并服务于火神山医院。
第二个故事是王石牵头发起的做生命科学方面科普的基金猛犸
[mǎ]
基金会,捐赠横滨“钻石公主号”核算检测试剂,然后全世界70多个国家找到当地的中国大使馆,要求猛犸基金会,也给他们捐试剂盒,后来很多大学找到他们,于是在捐赠实验室的同时,可以更快地制作生命科学方面的科普,完成基金的使命。
第三个故事是他发起的乡村发展基金会,之前非寒暑假每月都会做一个“明日地平线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由于疫情,被破从线下转到线上,原计划一年只做10讲,一不小心做了45讲,在行业内成为品牌,并将大讲堂迭代为针对大学的线上教育课。
第四个故事是疫情期间王石被隔离了四次,最近的一次是和做当代艺术的徐冰一块隔离,徐不善于运动,王就教他运动,也跟徐讲企业经营,而王对当代艺术不懂,徐懂,就教王当代艺术,聊到第三天就意识到,这么聊下去可以出一本书啊,于是出书就定下来了。
你会发现,这全是
“反脆弱”
的故事,从不确定性中,不仅仅没有遭受损失,反而获益,这也就是王石说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外部环境下,反而做得更好了。
但这不会我要说的重点,这层意思,我在之前的文章
《好运气都是“设计”出来的》
也说过,好运气不会凭空而降,和过往的规划有强关联。
比较打动我的是第一个关于万科物业的故事,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1月20号,王石在朋友圈发了张图片,武汉万科一个小区保洁人员,穿着防护服在消杀(消毒)。
三天之后的1月23日,武汉封城。
很快,有媒体朋友来电话,问万科要防护服。
王石说,万科不产这个啊。
媒体朋友说,你们有啊?
王石说你怎么知道?
媒体朋友说你发照片啦。
在武汉宣布封城之前,万科物业便成立了应急小组,启动了应急预案,根据2003年SARS经验做了准备,不仅防护服,还有口罩、消毒液。
而且这次武汉的防疫物资,是从上海调度的,原本在万科体系里,武汉归中西部,管理总部在成都,调物资应该由中西部负责,但应急小组认为,要从上海(华南)调物资,而并没有就近进行调配。
疫情期间,万科不仅要保证物业系统,包括保安的口罩供应,还尽己所能,给部分小区业主送口罩。
故事还没有完毕,2月1日,万科物业志愿者临危受命连夜进入火神山医院,进行项目清运消毒工作以快速交付使用。
政府告诉大家:15天轮换一次。
物业公司完成任务,准备换下一批。
但医院的管理指挥部要求:万科团队不能走。
又15天过去,第二批该轮换了。
指挥部还是同样的态度:万科团队不能走。
原本支援15天志愿团队两度被火神山医院挽留,坚守了长达48天。
王石说,2003年SARS危机,万科经历过手忙脚乱,这次万科吸取了历史教训,做了充分准备,紧急情况时就显现出来了。
退潮之后,才发现谁在裸泳。
王石说想修改一下:退潮之后才发现谁穿着裤衩。
所以,你会发现,万科物业在应对疫情这起紧急突发事件,所表现出的专业素养,是强于我们在媒体报道中看到的那些乱局的,在准备工作上,甚至是强于很多医院,而医院是一家专业机构,原本应该做得更好。
我又查询了一些资料:
支援15天后,志愿队员们又承担起给医院1000多名患者送餐的任务,一天三次抱着60多斤的餐箱穿梭在19个病区间。
在武汉地区,万科物业服务了61个住宅项目、26个商写项目,3876名武汉公司员工坚守一线,疫情期间累计帮助业主代收代发快递29000余件,累计运送蔬菜75240份约421吨,帮助近2万户居民团购活鱼9.2万斤……打赢了长达76天的“武汉保卫战”。
他们还建立全国统一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实现了超过95000名员工的每日健康信息申报,实现万科物业员工在岗零感染,实现全国3672个项目无一停摆,保障了超过520万户家庭的安全。
首批选上的10名志愿者,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3岁,有5名党员,6名退伍军人,我们中有人经历过“非典”,有人经历过抗洪,经历过考验。
王石亦反复强调:
万科汲取了2003年SARS危机的历史教训。
17年前的历史,给未来导了路。
我在想,作为个体,自己过去的成长,
亦有哪些教训,能给当下提供借鉴,并能够未雨绸缪,为未来做些什么准备?
我们需要在当下避免什么,并需要为未来做点什么,才能避免后悔?
就像马老师所说的:
如果你知道未来一定会这样,而你却没做什么事情,我们会后悔。
嗯,这个问题,我需要花费时间去理一理了。
宏大的事件和恢弘叙事中,个体可能觉得离得有些远,但近距离在我们身边的物业公司所做的事,更深度的引发了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