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纵横
每日一案例,天天有新知。创始人王璞携千位咨询师随时恭候,与您零距离答疑解惑各种管理问题、疑惑与纠结,速来互动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广播电视局  ·  自治区广电局圆满完成2025年春节广播电视安 ... ·  昨天  
广西广播电视局  ·  自治区广电局圆满完成2025年春节广播电视安 ... ·  昨天  
湖北省教育厅  ·  “湖北造”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 ·  2 天前  
湖北省教育厅  ·  “湖北造”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 ·  2 天前  
小小牛财经  ·  收评 ·  2 天前  
云南警方  ·  紧急提醒!快自查你的手机! ·  2 天前  
云南警方  ·  紧急提醒!快自查你的手机! ·  2 天前  
成都日报  ·  破100亿!成都全国第三! ·  4 天前  
成都日报  ·  破100亿!成都全国第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纵横

春节,中国人的一次性生活

北大纵横  · 公众号  ·  · 2025-02-05 07:58

正文

作者 | 首席品牌评论
来源 | 首席品牌评论
1084字 阅读时间2 分钟

大年初五,表妹从行李箱里掏出一次性床单铺在客房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场持续千年的古老节日,正在被"一次性"重新定义。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印着"恭贺新禧"的一次性桌布就铺满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日均发出3.2亿件节日用品,其中35%为一次性餐具。那些曾经在年夜饭餐桌上流转的景德镇瓷碗,如今让位给印着卡通生肖的纸盘。用完即弃的餐具与转瞬即逝的烟花,共同构成这个时代的春节记忆。

酒店业深谙春节的一次性哲学。某连锁酒店集团在春节档推出"新春六件套",除常规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外,新增生肖红包、春联贴纸和贺年卡,每件产品寿命不超过24小时。更耐人寻味的是,电商平台上"春节专用"标签下的产品,从一次性红围裙延伸到可降解窗花,甚至出现售价88元的鎏金红包——这些注定只能存活七天的消费品,正在重塑节日的物质形态。

厨房里的变革尤为剧烈。当母亲坚持用祖传的枣木擀面杖包饺子时,00后的表弟拆开了预制菜礼盒。京东《2024年夜饭消费趋势报告》指出,半成品年夜饭销售同比增长67%,配套消耗一次性保鲜膜2.3亿卷。那些传承数代的青花瓷汤盆,正在被标着"食品级PP5"的保鲜盒取代。连祭祖的供品都未能幸免,某寺庙推出电子香烛套餐,扫码即可生成永不熄灭的虚拟烛火。

这种一次性浪潮甚至渗透到情感领域。家族群里流转的拜年视频,特效越华丽,保存时间越短暂;年轻人用"春节限定"社交面具应对催婚,节后即刻卸妆;连压岁钱都变成了微信里转瞬即逝的红包动画。当我们感叹年味变淡时,或许正身处一场盛大的生活范式迁徙——从经久耐用转向即时满足,从慎终追远变为阅后即焚。

吊诡的是,在这场物质与精神的"日抛"狂欢中,某些传统反而焕发新生。河北某毛巾厂推出的"本命年红"一次性洗脸巾,将生肖图腾与除菌技术结合,在年轻群体中意外走红。这些注定被丢弃的消费品,反而成为了文化传承的最新载体。就像故宫文创的春联贴纸,虽只能装点七日门楣,却让消失的手写春联以赛博形态重获新生。

站在正月十五的残雪里,看着满地一次性灯笼的碎片,忽然想起《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宋代元宵盛景——那些耗费百金的灯山最终也付之一炬。或许中国人骨子里本就深谙"一次性"的生存智慧,只是在工业文明的催化下,这种特质演化出了新的形态。当我们在春节的晨光中撕下最后一张日历,既是在告别,又何尝不是在开启新一轮的消费轮回?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