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人类真的想象不出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吗? ·  3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on the ... ·  4 天前  
知乎日报  ·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餐天下无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你要评论什么东西,一定先说他的不好,这样才能衬托你的高明」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7-06-17 20:33

正文


人类心理研究所

探索你的内心世界

题图:《美食总动员》

长按文章底部二维码关注


知友 | 暗涌


就在不久前,AlphaGo 和柯洁的人机大战为大家奉献了高质量的围棋对局,可以说是全人类的一件盛事。


对 AlphaGo,高晓松给出了评价是「缺乏美感」、「不会打劫」。这种传言在上次人机大战已经不攻自破,高老师这个围棋爱好者当得不够格啊。


对于这种强行批判一番的说法,有个高票答案写得很好:


以前我有一个朋友,谈论什么都谈论得头头是道,我非常惊奇,他为什么几乎无所不知?为什么可以无所不评?


直到有一天他告诉我说:「评论有什么难的?你要评论什么东西,一定先说他的不好,这样才能衬托你的高明,拿吉他指弹来说,弹得快技巧丰富的,你就说他节奏不够稳定或者说他囿于技巧之中,太过旖旎,弹得慢的,你就说他技巧吸收不够充分。 评论书籍,如果是文学小说的话,你就说,文字虽好但是未免落入俗套,如果是学术著作,你就说里面的内容虽然旁征博引,但未必经得起推敲。 评论画作,那就更简单了,你可以把别人觉得不好看的说是充满神来之笔的灵感,把别人觉得好看的说他用色未免略微庸俗。记住,不管评论什么东西,都略略缀上一些不足,这样才能显得你无所不知又十分高明。」


「那如果当真是神之一手,举世无双呢?」他沉吟半晌,「那,就说他缺乏美感。」


看起来好像不可理喻,但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好像还真的吃这一套。



「你要评论什么东西,一定先说他的不好,这样才能衬托你的高明」。当一个人对事物持批评的态度时,我们真的会认为他更高明吗?


心理学家也很关注这一问题。如果把其他因素统统排除,我们仍然认为批评者要比赞扬者更加高明,就表明这一现象的确存在。


为此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


撰写了对一本虚构小说的两篇书评,一篇大加赞赏,另一篇则是大加抨击。被试需要在阅读两篇书评后,对书评的作者进行评价。


我们假设这本小说是由非著名小说家郭小五写的《小时Die》好了。


负面书评是这样的:


小明说:作为一本境界持续走低的小说,郭小五的《小时Die》是我这些年看过的最失败的小说之一。角色并不有趣,没有激情,故事的进展毫无缘由、毫无逻辑,根本不考虑时间顺序。整本书好像是随机敲出来的。


正面的书评这样的:


小刚说:郭小五用他的第一部小说跻身重量级青年作家行列。《小时Die》是一部注定产生巨大影响的中篇小说。它探讨了那些最基础的东西:生活,爱,和死亡。而在这本书的每一页上,都能感受到饱含深情的杰出写作。


*在真正的实验中,书名和作者没有任何倾向性。本文为了阅读效果进行了改动。


这两则书评都被刊登在《星期日时报》上(很显然,这也是一个虚构的报纸)。


被试需要在认真阅读两篇书评之后,从文学素养、聪明程度、作为编辑的能力、友好度、事业上的成就、自信程度、公平度、人格魅力 8 个方面对书评的作者进行打分,并判断哪则评价更准确,更可能被他们的上司重视。


书是虚构的,被试不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两篇书评虽然冠以小明和小刚的名字,但其实是由同一人写就,水平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异。


因此,被试对「小明」和「小刚」的印象的差别,完全取决于作者对小说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判。


结果印证了研究者的猜想:


负面书评的作者小明被认为更加聪明、更有能力,同时也更不近人情、不够公平,相比之下,正面书评的作者小刚则显得更富有人格魅力,也更加友好。


除此之外,被试普遍认为负面书评更加准确,并更有可能受到上司的重视(尽管他们连书都没看过)。


这个结果证实了,「批判者」更容易被认为更加聪明并不近人情。


不过,如果我就此打住,这个实验就有些意犹未尽。


1. 虽然两篇书评是同一人写的,但说不定是负面书评写得更好呢?

2. 如果文章中的其他部分不动,只把表扬换成批评,批评换成表扬,又会发生什么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者组织了「评审团」对文章做出评价,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大家普遍认为是正面书评写得比较出色。


但是处女座的心理学家哪肯罢休,这才有了第二个问题。他们要把两篇文章黑白颠倒,再让大家选选看。


把表扬换成批评,批评换成表扬之后,每篇文章都有了两个版本。


小明版:


小明说:作为一本境界持续走低 / 拔高的小说,郭小五的《小时Die》是我这些年看过的最失败 / 最成功的小说之一。


角色并不有趣 / 很有趣,没有激情 / 富有激情,故事的进展毫无缘由 / 理由充分、毫无逻辑 / 逻辑自洽,不考虑 / 考虑了时间顺序。整本书好像是随机敲出来的 / 浑然天成的。


小刚版:


小刚说:郭小五用他的第一部小说跻身重量级 / 无名青年作家行列。《小时Die》是一部注定产生巨大影响的 / 微不足道的中篇小说。


它探讨了那些最基础的东西:生活,爱,和死亡。而在这本书的每一页上,都能感受到饱含深情 / 空洞乏味的杰出写作 / 无病呻吟。


是不是有一种辩论双方互换辩题,依然说得头头是道的感觉?


这次的被试分为了两批:一批看的是「小明表扬 + 小刚批评」版,另一批看的是「小明批评 + 小刚表扬」版。同样地,他们也要对书评作者给出评价。在这次的评价体系中,多了写作能力和开放性两项。


就像两场相同辩题的辩论赛,不同的只是谁当正方,谁当反方。在这场唇枪舌剑中,谁又能笑到最后呢?


实验结果表明,在排除了所有外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大家只在乎谁当反方。无论负面书评的作者是谁,都被认为更加聪明、更能干、更有文学素养,并更不公平、思维不开放、不近人情,也更缺少人格魅力。


既然实验已经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现象,那么有的好奇宝宝就要问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我们倾向于认为能够解决高级问题的人,也能解决低级问题。这种思维并不百分百精准,比如我们常常惊讶于「大学教授连三角函数都不会」,即使人家根本不研究这个。


而对他人智力进行判断时,我们就会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挑出某件事的毛病来,那他至少知道该怎么做,没准还能做得更好。


放在高晓松身上,当他说 AlphaGo「没有美感」时(他的听众也多半不了解 AlphaGo 到底是什么),你会觉得他至少能判断什么棋是有美感的,也就显出了他的高明。


而赞扬者会被认为更善解人意,也就可以理解了:当某人对一件显然不是很好的东西给出较高的评价,那他一定很暖吧。


当下,这一效应被有意无意地广泛使用,所以你可以看到各种吐槽毒舌,各种指点江山,哪怕吹毛求疵,也要抢占智商高地。


有一句话就是专门为这些人准备的: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参考文献:

Amabile, T. M. (1983). Brilliant but cruel: Perceptions of negative evaluato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2), 146-156.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知乎原作者 

 未经作者授权同意,禁止转载 


其他人类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