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98万部手机被控制每月偷偷扣钱# ... ·  3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AI证件照制作,HivisionIDPhot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李辉 | 先生们之唐弢:爱书者,人自醉

六根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7-17 07:00

正文

先生们之唐弢:爱书者,人自醉


文 | 李辉


1984年4月采访唐弢,李辉 摄。


罗雪村画唐弢肖像之一。


罗雪村画唐弢肖像之二。

  

喜欢藏书的人,爱写书话的人,唐弢先生是一个高高的标杆。


唐弢去世太早。他一九一三年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一九九二年去世时,才七十九岁。他去世后,巴金先生一直希望他的全部藏书,能够捐献现代文学馆,最终如愿以偿,成为现代文学馆最珍贵的一批藏书。二〇〇三年唐弢九十周岁诞辰,现代文学馆举办“为书籍的一生——唐弢生平与藏书精品展”等系列活动,这是对唐弢先生的最好纪念。


现代文学馆纪念唐弢九十周岁华诞请柬。


《唐弢藏书目录》。


配合这次展览,现代文学馆编印一本《唐弢藏书目录》,舒乙先生在序言里特地谈到巴金对唐弢藏书的建议:“巴金先生就一再告诫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想办法把唐弢先生的藏书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因为有了他的书就有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半资料。巴金先生的话方成形象地概括了唐弢藏书的珍贵价值。”


这本藏书目录,我有幸获得两本。深圳的胡洪侠兄酷爱藏书,邮寄他一册。在扉页上,我随意写了一段话作为交流。洪侠兄后来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此跋。我写道:“唐先生藏书与(写作)书话的成就与意义,我认为远超过他的鲁迅传写作。可惜晚年他仍想续写传记,而未将主要精力放在所藏图书上。不然,现代版本学必将有一辉煌巨著,对文化的贡献也必将更引人注目。”


1947年4月,上海建文书店出版唐弢《短长书》 。


十几年过去,我依然这么认为。唐弢晚年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整理他的藏书上,再多写一些“晦庵书话”,进而能写一本详尽叙述现代版本演变史之类的专著,那该多好。在我看来,这才是他最值得做的、别人也无法取代的工作。可惜,他没有做。


我最早写的唐弢报道,就是他发誓要写一部《鲁迅传》。


大学毕业,走进《北京晚报》。一九八四年,我开设一个栏目“作家近况”,每篇约三百字文字,配发一张作家近照。想当年,我带着“傻瓜”黑白相机,跑遍北京城。在大学就爱读唐弢的《晦庵书话》,我写《人地书》书话,也是受他的启发,才斗胆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开始发表。写这些作家近况,怎么能不去找他呢?


这一年四月,我走进唐弢先生位于永安里的社科院宿舍。后来一些年,我常常走进去,聊天,借书。


1983年9月,三联书店出版唐弢《文章修养》。


1984年4月唐弢题赠李辉《文章修养》一书。


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唐弢《晦庵书话》此为毛边本。


唐弢在毛边本上题跋。


采访唐弢,他知道我喜欢书,便拿出新出的书签名送我,一本是《文章修养》,另一本就是毛边本《晦庵书话》,均由三联书店出版。《文章修养》似乎没有毛边本。他最钟爱《晦庵书话》, 在他看来,不是任何类型的书都适合做成毛边本,而书话这类与书相关的特殊文体,则最为适合。


那天,与他聊得特别高兴,一下子送了我两本《晦庵书话》的毛边本,分别为一九八〇年九月第一版和 一九八三年七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晦庵书话》首印为五万册,二印是一万一千册,放在现在该是畅销书了。两次印刷的同一本书,第一次印刷的封面颜色较深,纸张也厚;第二次印刷的封面颜色偏淡,书的厚度也少了将近三分之一。我更喜欢初版本,可是,后来才发现,唐先生的题赠却是写在一九八三年的版本上,颇有些遗憾。


1984年5月30日李辉在“作家近况”发表唐弢准备写《鲁迅传》的报道。


一个月后,五月三十日“作家近况”发表我写唐弢的报道和图片,他这次所谈的正是想继续写《鲁迅传》——

 

唐弢晚年立下“军令状”  倾力写出《鲁迅传》


“我现在感到压力太大了。”一见面,唐弢就叫起苦来。


苦从何来?写一本《鲁迅传》,是唐弢多年的愿望。近十年来,他心脏病常常发作,这个愿望久未实现。现在,《鲁迅传》的写作,被列为社会科学方面的重点项目之一,要求一九八五年交出上半部。这样立下“军令状”,年已七十一岁的唐弢 ,可感到压力大了。他说,目前他尽量摈弃其他写作,力争明年底写完上半部。


几年之间,国内已出版各种《鲁迅传》达九部之多,唐弢能否独辟蹊径,写出新意,确是他的另一压力。他说,从学术上提出新看法,目前看很不容易。他准备将鲁迅同近代史、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人民的精神面貌结合起来写,学术上多少有自己的看法,要融进自己的感情,使之具有文学色彩,字数限制在五十万字以内。作为和鲁迅有过接触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确是唐弢的“重点项目”。目前他已拟定完大纲,并整理出了有关资料。


唐弢写作上是个忙人,教学上、出版上也是大忙人,今年他将招收两名博士研究生;主攻鲁迅研究;经他整理的《 唐弢杂文集》,收入几十年来写下的五十多万字杂文,将由三联书店出版;近几年他写了一些回忆性散文,集为《生命册上》,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立下的“军令状”,最终没有完成。唐弢在一九八五年出版《鲁迅传》上部,之后想完成下部。可以说,晚年的唐弢,为鲁迅写一本完整的传记,一直是心中难解的结。最后一次见他是在九十年代中期,还没有写完.他说还想写。或许,那时他已预感到自己不再可能完成了。不只是精力,我想,时代变化着,知识界、思想界的历史认识与精神追求,也发生变化。我想,早在八十年代开始,唐弢恐怕就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有所困惑与茫然。直到去世,《鲁迅传》下部还没有完成。


这一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派团参加奥运会。奥运会期间,电视转播吸引许多人关注,唐弢也是其中一员。


唐弢与袁伟民都是人大代表,且同在一个组。因此,中国女排夺魁和男子体操李宁连夺三个金牌,令他兴奋不已。八月中旬,唐弢寄来《奥运会两题》,并附信一封,希望能发表。信中,他对自己的“打油诗”也颇为满意:


唐弢书信之一。


李辉同志:


诗发与否没有关系,请勿勉强。因为有时间性,所以前次给你电话。我与袁伟民在全国人大时同一小组,较熟。李宁则不相识。病中看电视,颇有感触,以为有些宣传过份,反而起副作用。这两位是经得起胜负考验的人,故而加勉。至于旧诗,我虽打油也严守规则,不愿学时下滥调也。一笑!


匆颂


编安!


唐弢


84.8.16


两首诗,一首赠袁伟民,一首赠李宁。今据原诗手稿整理如下:




奥运会两题



唐弢奥运会诗稿《赠袁伟民》。


贺女排夺魁赠袁伟民


国歌迢递出九重,①

眼底旌旗分外红。

两发②绝招回冷局,

二传抄手亦奇功。

直疑海上生明月,

恍若天边贯白虹。

成败输君多一着,

指挥若定叫哄中。


①歌声自卫星传来,故云。

②发球之“发”


唐弢奥运会诗稿《赠李宁》。


赠李宁


李宁读画①岂空谈,

赢得金牌一日三。

是好男儿能忍气,

非真本领不成酣②。

公孙剑术游龙矫,

杜老诗篇大海酣。

文事武功同此例,

纵跳君自把情参。


①李宁看画,出征之前,犹购《李苦禅画集》以自娱。


②取苏辙诗“余润成酣”之意。


好诗,怎能不用?参加奥运会之前,李宁卖一本李苦禅的画集欣赏,以此让自己放松,足见李宁的确不是一般凡人。三天后,“五色土”副刊刊发两首诗。很快,唐弢写来一信:


唐弢书信之二。


李辉同志:


拙诗今日见报,《赠李宁》一首,次联第二句“大海涵”,误作“大海酣”,与领联韵重出,如方便,请更正一下为念(可能是我笔误)。


即颂


编安!


唐弢


84.8.19


查阅手稿,果然是笔误,唐弢记忆无误。


“居京琐记”栏目开办后,一直在约唐弢赐稿。三个月后,他终于寄来一篇《言派传人》,并附信一封如下:


唐弢书信之三。


李辉同志:


前此时多次承约写“居京散记”,一来因忙,二则也无适当题目。最近上海京剧院三团来京演出,邀观言兴朋的《打金砖》等戏,我一向喜欢京剧,对京剧振兴

感兴趣,写一短文(但作为“居京散记”也许长了,约二千字,不知能否分两晚登完),呈上请正。


如不用,乞将稿赐掷,我未留底,谢谢。



编安!


唐弢


85.11.11


唐弢那一代人,喜欢戏曲的不少,我经手发表的卞之琳、吴晓玲、端木蕻良等人的文章,都写过戏曲。至于我,则完全是外行。不过,外行,读行家文章,也有别样感受。


唐弢文章开篇,写他在北京看京戏的妙处,而且个人爱好,偏爱余叔岩和言菊朋。他说曾看过言菊朋的《上天台》《让徐州》和《卧龙吊孝》,有的还不止一次。时隔多年,年过六旬的他,应邀前去剧场,观看“言派传人”言兴朋的《打金砖》。从文章看,唐弢绝对是京剧行家,虽然自谦“所知甚少,浅薄得很”,可是,下面这段他谈言菊朋与余叔岩的比较,只有深入体味,他才能说到妙处:


唐弢《言派传人》手稿之一。


唐弢《言派传人》手稿之二。


唐弢《言派传人》手稿之三。


唐弢《言派传人》手稿之四。


唐弢《言派传人》手稿之五。


唐弢《言派传人》手稿之六。


唐弢《言派传人》手稿之七。

 

余叔岩和言菊朋都学谭鑫培。叔岩是“三鼎甲”之一余三胜之孙,正式拜谭鑫培为师,文武功底都好。他精于音律,讲究声韵,唱来韵味醇厚,做的动作细腻,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发展,建立了风格潇洒的“余派”。言菊朋也从学谭开始,而后博采众长,结合自己嗓音条件,创造新腔,建立了独具一格的“言派”。他由票友下海,武工底子和演技都不如余叔岩,但和余叔岩一样长于声律,研究更为深入,运用“四声”,字准句涛,妙在抑扬顿挫,变化跌宕,听来使人有回肠荡气的感觉。他们两人唱片极有韵味,又都有点“书卷气”,不论是长是短,我觉得言菊朋的“书卷气”似乎比余叔岩更重一些。


(《言派传人》)




唐弢在文章最后,对京剧变革谈了自己的想法,三十几年过去,再读,或许他的说法仍有一定道理:

 

还有一点,现在常有人说京剧的节奏太慢,不符合今天的生活规律。不错,京剧的确有冗长拖沓的地方,例如过场多,故事臃肿,开打程式化,等等。但这些关非京剧的特点,而是京剧身上的疥癣,应当而且必须改革。我以为笼统地说节奏慢是不对的。唱腔和演技都是艺术,有的节奏可以加快:疾风迅雷,奔流怒潮。有的却不能:细语微笑,浅斟低唱。这些地方必须放慢节奏,让人细细咀嚼,缓缓领略,才能辩出个中的韵味来。怎么能够说这是艺术的弊病呢?跌宕有致,从容不迫是“言派”唱腔的特点,节奏较慢,改变或者削弱它们,那么也就失掉了“言派”了。


(《言派传人》)


按照惯例,“居京琐记”文章,都是请丁聪先生配文章插图。我请唐弢寄来照片,他寄来一信,其中,这样谈到丁聪前一年为他画的漫画肖像:


唐弢书信之四。


李辉同志:


函悉。近照两张寄来,其实也非今年所摄,是去年或前年的,平平庸庸,无可取处,现更老丑,不常照相了。丁聪为我绘过一张漫画像,登去年的《人物》杂志上。他可能会以那张应命的,如果底稿尚存的话。


有些朋友认为那张不大好,太漫画化云。


我看戏是政协文化组请的客,上海京剧院三团希望为言兴朋造点舆论(他演得的确不错,年轻稍稍大了一些,我文中有此意,但未明言),因此希望早些见报。


匆至,即颂


编安!


唐弢


85.11.15


丁聪画唐弢《言派传人》文章插图。


丁聪后来专门为《言派传人》配了插图。丁聪自幼喜欢京剧,拉京胡,也画过不少京剧速写,他为唐弢插图画了言兴朋的扮相。根据唐弢建议,这篇文章发表时,分为两次刊登。


1986年4月20日,,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书展上,巧遇乾唐弢。李辉 摄 。


我和应红与萧乾、唐弢、吴泰昌在书展合影。


也是无巧不成书。不到半年,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日, 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最大规模的第一届书展,全国几百家出版社,三万余种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遗憾的是,当年缺少经验,组织管理欠佳,从入口到展厅,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门挤垮了,玻璃挤碎了,踏着碎碴子,我们走进展城。 


巧的是,在展厅一角,高兴地碰到萧乾、唐弢两位老先生。唐弢和萧乾看上去都十分慈祥,萧乾显得脸庞大一点,但两人的神态都差不多,当笑眯眯地和我们讲话时,我感觉面前仿佛站着两个号型不一、却表情相似的弥勒佛。我赶紧拍摄一张他们二人的合影。


萧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时,最早研究书评,一九三五年燕京大学毕业时,论文《书评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唐弢则是现代书话的佼佼者之一,一本《晦庵书话》,影响深远。如此巧遇,与他们一同逛书展,现在想来,真是难得的机缘。


1988年秋天,人民日报大地f副刊举办风华杂文征文活动,部分评委合影。左起:唐因、秦牧、舒展、刘再复、戈扬、严秀、范荣康、唐弢、柯灵。李辉 摄。


一九八七年秋天,我调至《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刊。第二年夏天,举办“风华杂文征文”活动,聘请严秀、秦牧、柯灵、唐弢等人担任评委。唐弢为获奖篇目打好分数,并写好一篇随感,与蒋元明电话联系不上,只好挂号寄我: 


唐弢书信之五。


李辉同志:


征文已选出,短文也已写就。昨晤蒋元明同志,说最好打电话,派人来取。我今天早上打了十几回,都占线,想来想去,还是按来信吩咐,挂号寄上吧。


不当之处,乞纠正。


舒展、元明等同志均此不另。



好!


唐弢


88.11.25


“风华杂文征文”颁奖之前,副刊约请部分评委聚会,唐弢来了。大家的合影,同样令人难忘。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我完成非虚构作品《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发表于《百花洲》杂志。春节期间,读了这部作品后,唐弢写信给我,对自己当年参与批判胡风进行反省。从他的信中,才知道,他当年所写的那篇《不准胡风弯曲鲁迅》,原来是潘汉年让他写的,题目也由潘汉年拟定: 


唐弢书信之六。


李辉同志:


我是春节前三天回家的,得读手书,但《百花洲》于春节次日始收到,即拜读。其间人来客往,不免断断续续,但我以为气势很盛,直至昨日,方全部读完。有此总结性文章,虽然是客观叙述,还是有倾向性的,极为必要。我写完《不准胡风歪曲鲁迅》(这是潘汉年要我写的,题目也是他定的,王元化以为极好,话虽尖刻,但始终从文艺思想问题着眼),即去苏联,记得是四月底,回来已是六月初,三批材料发表,已成“反革命”问题,目瞪口呆,但还是奉“命”作文,欠了许多债,内疚得很。当时所听“传达”,与大作完全不同,令人叹息。不过问题还在自己,匆复,即颂


编安!


唐弢


89.2.12

    

唐弢回望历史,自我反省,他在寻找失去的自己。


时间如水流过。这一年的冬天,我去看唐弢。他告诉我,一家杂志约他写一篇批评“重写文学史”的文章,他答应了,正在看校样。我委婉地劝他,你这样的年龄这时就不必写这种文章了。我还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提出这一主张的几个人,有的是我的朋友。他很注意地听,眼睛紧紧盯住我,随后,有些无奈地叹口气:“我已经答应人家了,怎么办?”我说:“要不,把一些言辞激烈的话删去?”他同意了。 


奉命作文,其实许多年里一直是唐弢无法摆脱的苦恼。他过于和善而显得懦弱,注定做不了拍案而起的斗士;他虽曾以杂文著称,但骨子里却缺少鲁迅的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状态与性格,很难独立自主地把鲁迅的一生全面而准确地加以描述。我想,这也许才是他晚年无法完成《鲁迅传》的真正苦恼所在。 


唐弢先生对我的帮助,没齿难忘。一九九〇年,萧乾、姜德明两位先生开导我,应该好好做一件事情让自己沉静下来,这就是校勘《国闻周报》上连载的沈从文的《记丁玲女士》。  


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从此失踪。之后,又传来丁玲被害的消息。沈从文写下《记丁玲女士》,从七月至九月在《国闻周报》连载,后由赵家璧的良友图书公司分为两册出版。我从范用先生那里借来《记丁玲》,但缺少《记丁玲》续集。我打电话问唐弢先生,很巧,他手头正好有,让我去取。正是有了这些前辈的慷慨相助,才由最初的校勘,转而完成《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的一部作品。对这些前辈,惟有感激。


一直喜欢收集各类文史资料。一次偶然机会,搜集到一份唐弢“文革”期间一九六八年七月十九日所写的交代材料,题为《我所知道的有关徐懋庸、周扬在两个口号问题上攻击鲁迅的材料》。材料封面上,有专案组对交代所做的内容归纳:


内容:1、鲁迅答徐懋庸的信公开后,徐碰到唐,向唐散布说给鲁迅的信是“私信”,攻击鲁迅,并声称要公开答复。唐说鲁迅病重,劝他不要发表,徐执意不从。


2、鲁迅病逝后,徐懋庸写挽联“敌乎友乎?余唯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含有幸灾乐祸意思。


唐弢写的材料正文共六页,但缺首页,约五千字,系圆珠笔复写件,想必另有一份原件。在这份交代中,唐弢其中一段写道:



唐弢交代材料之一。


唐弢交代材料之二。


唐弢交代材料之三。


唐弢交代材料之四。


唐弢交代材料之五。


唐弢交代材料之六。


我记得就在同一个刊物上,还登载了郭沫若的一副对联,那副对联叫作:“鲁迅将徐懋庸格杀勿论,弄得怨声载道;茅盾向周起应要求自由,未免呼吁失门。”我对此很反感,联系到郭沫若在《搜苗的检阅》里要鲁迅撤回“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口号,便先后在《中流》第一期及第三期上写了《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和《也投一票》两文,表示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支持,坚决反对周扬他们提出撤回的要挟。《也投一票》发表之前曾由《中流》编者转给鲁迅看过,据编者后来告诉我,鲁迅看完后说:“这样写好,这样写没有胡风、聂绀弩他们的宗派气。”

 

唐弢的这份材料,写到不少当时亲历故事。荒唐时代于窘状中被迫写出,却也提供一些历史细节。历史尴尬,或许会被流逝的岁月冲淡,却不妨将之视为历史的另一种留存。 


完稿于二〇一七年六月十九日北京看云斋





-END-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