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辽宁应急管理  ·  3人死亡,挂牌督办! ·  2 天前  
南方日报  ·  广东医保基金出现赤字?最新回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公共事件评论手册:“人人都有麦克风” 我们该如何“说话”?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1-16 10:07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杜课

(id: Dknju2016

文:杜骏飞


:“江歌案”喧闹一时,面对同一事件,传统媒体、自媒体、公众之间的舆论场截然不同,互相联系却又彼此撕裂。面对公共事件,我们该如何发声?在如今这个我们都能表达的时代,又该如何“说话”?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给出了他的看法。


1、二十年来,在公共批评领域所发生的主要危机有三: 话语暴力、舆论反复、社会撕裂 公共言说的非理性之所以日渐规模化和常态化,是因为我们未能确立必要的讨论前提。


2、公共批评大部分的危机来自:事实不清 ;主题不明;概念不一。


3、 我们必须铭记,比发表意见更重要的是: 还原事实 在事实被完整呈现之前,我们所能发表的,大多只是推测,而甚少论证意义。


4、我们必须铭记,要区分私人言说和公共言说。私人言说贵在真诚,不妨以推测为要,但公共言说则贵在理性,不堪无理据之论。


5、以上原则,尤其适用于媒体。 个人评论与媒体评论的差别,主要在于理性责任不可同日而语。


6、尽管,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往往模糊了私域和公域,也因此,“出版理性”已殊为难得;但是,有水准的评论,还是宜将发表意见和抒发情感相互分离。


7、人性是值得批判的,但我们必须铭记,要区分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邪恶。前者是可宽恕的,后者是不可宽恕的。前者是人性中共有的,后者则是病态的变异。


8、我们还必须铭记,要区分法律批评与道德批评。 尽管它们都有伦理基础,但只有法律才是强制、明晰和唯一的。


9、道德审判、民意审判、媒体审判是有差别的。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不可僭越法律。


10、媒体审判的基本代价是:新闻必然背离专业主义。并且,它往往导致媒体权力不公正地干涉法律权力。


11、民意审判通常是指来自公众的群体压力。民意值得尊重,但一旦涉及到专业认知,大众比精英更有局限性。不过,民意审判的更大危机其实在于:民意时常会被错误地代表、操控和统计。


12、道德审判会发生在任何社会领域。当公众无法指涉事实、知识、权力时,一切公共表达的激情,都只能汇集在道德领域。


13、道德审判并非一无是处,其有价值的一面是:社会通过道德审判来强化道德共识,以防范下一次社会危机和道德悲剧;同时,道德审判有利于凝聚文化共同体。 但它的危险一面在于:它很容易让共同体误认为道德审判代表民间法律。


14、基于自身的大众性,道德审判有着自己的先天弱点:强复杂为简单,强知识为常识,强不知以为知,强理性为情感,强专业为业余。


15、未经训练的批评者,往往对复杂事物做简单判断,这也是一种基本人性。舆论的众数,往往更倾向于要求:对象标签化、人物脸谱化、故事戏剧化。但这些要求大多并非实在,也并不理性。


16、每个人都可能犯的三个认识错误是: 过早判断事实,以情感选择站边,在争论中自我强化


17、为什么会有那么坏的事、会有那么恶的人?回答这一类的因果疑问,在分析时都可以使用以下“种植模式”:其一是基因(生物基因、文化基因等),其二是环境(教养环境、社会环境等),其三是概率(时机、地点、突发原因等)。这些因素,通常结为一体,直至难以分离。评论分析之难,难在厘清它们的比例。


18、一个理性的公共言说,首先应自我反省评论的目的:是推究事实还是鼓吹建议?是理性思考还是感性宣泄?特别重要的是——是襄助公益还是贩卖私利? 一切有价值的批评者,其核心能力都来自自我批评。


编辑|贺芳菲

责编|胡园 王静颖



近期好文荐读:


记者节·我们说 | 24位新闻人的记者节感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