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点拾投资
点拾是由行业最专业的投资研究人组成,专注于中国和海外新兴领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等行业研究。我们的研究,已经获得行业内最优秀的投资者认可,特别是消费,科技互联网和跨境比较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为您的投资助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点拾投资  ·  市场波动加大,什么样的宽基值得关注? ·  2 天前  
现代财经  ·  《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2024年10月11 ... ·  5 天前  
现代财经  ·  《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2024年10月11 ... ·  5 天前  
港澳IPO上市  ·  柯普尼 ... ·  6 天前  
港澳IPO上市  ·  柯普尼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点拾投资

FB即将推付费订阅,我看内容产品的几种逻辑

点拾投资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6-15 19:32

正文

文|朱时雨


从今天看到的一篇新闻说开去:《Facebook将推新闻付费订阅》,在上一篇《小而美的事情会发生吗》中我提出来那个80%*20%的模型,其实正好可以应用在这个内容型产品领域。


时至今日,做内容型产品,形成了这么几种思路:


从内容的供给端来看:一种思路是内容做大而全,另一种是内容要少而精。


这里面隐含的区别在于:


  • 大而全,平台不做刻意的价值判断,对内容的包容性更强,把内容的审判权交给用户;


  • 少而精,平台有意或无意的会做价值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那么好的,有平台自己的选择标尺,会做用户的把关人,否则无法做到少,也无法做到精。


从需求端来看:对内容的交付,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推送,一种是订阅。


这里面隐含的区别在于:


  • 推送模式,是基于用户的模糊需求的假定,认为用户并不是特别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如果你给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会知道“That’s it!”。


  • 订阅模式,是基于用户精确需求的假定,认为用户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内容,平台提供选择,但是把最终选择权留给用户自己。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四类内容产品,如下图:


  • 大而全+推送,最典型的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类产品;



  •  大而全+订阅,最典型的是微博为代表;


  • 少而精+推送,国内不多,国外很多,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产品,Facebook推的Paper以及Yahoo推出的Digest,都不成功。包括后来的Medium,也是这个类型。


  • 少而精+订阅, 最典型的是Flipboard,Zaker,包括最近的轻芒阅读,以及得到、以及Facebook做的instant article,都是这个类型。


接下来,划分土地的残酷时刻来临——


  • 80%的用户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有20%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乌合之众和独立意识,永远是八二分布,不要轻易让用户做选择题。推送和订阅,八二而分。


  • 80%的人,对内容的态度是一种消费行为,爽完就好了。Kill time是内在驱动力。只有20%的人,对内容的态度是一种投资行为,想从中获得些什么,Save time是内在驱动力。大而全和少而精,也是八二而分。


上周在一个饭局上,遇到一个某著名VC的朋友,他说一旦他发现在某款App上花费的时间过多的时候(有Kill time倾向),就果断卸载这个App,因为他不想被一个App所控制和占用。这是典型的那20%的人,把所有的内容消费都当做一种投资。


所以他至今依然单身(蜜汁微笑)。


简单粗暴的看,在大而全这个模式中,潜在的用户规模比“少而精”要大很多,在内容的交付上,推送比订阅要大。


但现实的情况是:内容的交付是推送还是订阅,出于对用户天花板的恐惧,我认为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每个产品都想把自己的用户在“可能性边界”内做人群的泛化。


人群的泛化,在大而全和少而精之间的难度会更大。这两个群体的割裂感更大,互为鄙视链。你很难让教育庸众变得有独立意识、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无法消除精英意识人群骨子里对于这类产品的俯视感和不屑。


大而全的模式如何变现,目前看到的最好方式依然是信息流广告,遵循《时间的刻度》原则 (见历史文章),刷新至死。


少而精的内容,我认为靠推送无法解决问题,平台可以做价值判断,但是最终的选择权依然需要交付给用户,订阅似乎更走的通。广告的逻辑,本质是流量为王,在这少而精的模式中很难走的通,用户的付费是终极方案。


类似Zaker,Flipboard这种,已经一不小心已经踩进了“少而精+订阅”这个危险区域,但是又危险的走向了工具属性,缺乏向用户charge费用的基因,我看不到任何未来的出路。


不过现实的矛盾点在于:质量高到用户可以心甘情愿的掏钱买单的真心不多,供给端的稀缺永远存在。“得到”的思路是:既然如此,那我平台干脆自己做CP好了,在上游做品控,批量生产高质量的内容。


回头题头,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吗?


从已有的新闻来看,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的付费阅读主要是邀请一些传统老牌权威的媒体机构入驻,把线下有付费基础的用户往线上转移,这样来看,那FB依然只是扮演了一个流量渠道方,还是在做它最擅长的分发的事情,没什么太大的意思。


在“小而美”的这个美丽新世界里,我们还是要做点有想象力的事情。 


转载自微信公号:笔下求生


最近热门文章:点击标题进入。


美国《亿万》火了,中国为什么是欢乐颂?


模式思考:为什么星巴克成了印钞机?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拾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