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再也没脸嘲笑咱爹咱妈舍不得买超市里的桶装油,非要到镇上自榨花生油或大豆油了。
因为继“毒奶粉”“毒疫苗”之后,我们不得不直面的另一个残酷事实是:
家里餐桌上天天吃的食用油,可能是混装了煤制油的“毒油”。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在杀人于无形中的“毒油”面前,之前令人深恶痛绝的“地沟油”,都显得眉清目秀了。
这一切,要从《新京报》一篇暗访调查的深度报道开始聊起——
前两天,《新京报》记者通过追踪暗访跟拍,挖出这样一个细思极恐的真相:
油罐车司机从宁夏灵武市煤制油厂区,拉完装有白油和液蜡的煤制油后,压根儿就不清洗罐子,就直接拉上了粮油公司的食用大豆油,送往其他城市。
一个是有毒的化工原料,一个是家家户户都会吃的食用油,无缝衔接地使用同一个油罐,却没有任何消毒清洗流程。
这意味着油罐里残存的煤制油,和我们吃的食用油,在长途运输的颠簸中,会充分融合,形成“毒油”。
然后流入市场,进入我们家庭,做成我们的饭菜,进入我们的肠胃。
《新京报》在这次调查中,指名道姓地点了两家粮油公司:
而这两家粮油公司,不过是冰山一角中微不足道的一块冰。
“食品类液体和化工类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这又意味着,骇人听闻的“毒油”,存在已久,且大量存在。
煤制油还算干净的,有时拉工业废水、塑化剂、废机油、减水剂等化工液体的罐车,也会混装食用油。
这些罐车,都是几十吨的载量,卸货时残留几公斤乃至几十公斤的化工产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这些残存的工业废水和废机油,混入食用油中,相当于给我们入口的东西集体“投毒”:
因为,和有害的地沟油相比,“毒油”简直就是杀人武器。
杀普通百姓于无形之中,还冠以“不幸”与“癌症”的名头,把原本就可怜的百姓搞得倾家荡产,人财两空。
“毒油”事件曝光后,包括央媒在内的官媒都站出来发声:
此事的严重程度,已经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严重的刑事犯罪。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不仅要负刑事责任,而且要被定罪判刑。
那么,既然国家有明确规定,为什么罐车司机非要铤而走险呢?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甚至冒着绞刑的危险。
每次混装之前清洗油罐,可以保护罐内物品的清洁,但是费时费力费钱的事儿。
洗罐的程序也很麻烦,要用碱水清洗,高温罐蒸,高压蒸汽。
有时还需要工人穿上防护服、防毒面罩、厚胶鞋,戴上防毒手套,钻到罐子里反复清洗。
之前山西也的确发生过危化车司机,因防护措施不到位,在清洗槽罐时中毒身亡的事件。
这样事件,恰恰曝光了危化产品的毒性,而不是油罐不该清洗。
图省事,
为省钱,糊弄了事,应付交差,不问危害,不管因果,却成了油罐运输行业内一群人心照不宣的选择。
爆料司机说,若要备案登记检查,他们就拿出以前清洗的照片应付,找几张干净照片发给监管人员,瞅一眼就完事。
作假的习惯了作假,敷衍的惯于敷衍,最后坑害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
这件事儿曝光后,涉事的中储粮和汇福粮油都出面回应了。
后者说“涉事油罐车不是我们的,我们品牌的油很安全”。
第一个,
只图省事、知情不报的司机,是可怜的底层人,但也伤害着更多无辜的人;
第二个,
为了省钱、糊弄上面的运输公司,用所谓的行业潜规则,犯下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第三个,
雇佣混装车、不履行监管责任的粮储企业,不管怎么给自己洗白,都必须接受高规格的刑事调查;
第四个,
本应对百姓吃油负责人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拿着纳税人的钱,却不为纳税人的生命安全把关。
若真的“把为人民服务”刻在心里,就有100种方式在“毒油”曝光之前,亮出严惩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