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政国关分析
本公众平台主要推送国关经典文章,国关考研,国关人物,青年学者原创文章,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如何评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2025 ... ·  5 天前  
知乎日报  ·  国内外这么多 AI 大模型,为什么是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政国关分析

从国会暴乱到未遂暗杀,特朗普的回旋镖砸到自己

时政国关分析  · 公众号  ·  · 2024-07-16 07:24

正文

当地时间7月13日下午,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竞选集会上发表演讲时,现场发生枪击事件,枪手被特勤局人员当场击毙。该事件被定性为“暗杀未遂”。从美国国内情况来看,特朗普被袭击暴露出美国政治极化、社会分化以及暴力化的多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特朗普自身不无关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表示,“这次暗杀更像一起个人行为,但出现候选人遭暗杀并不意外。目前美国政治氛围高度极化,两党支持者彼此的仇恨心态上升、排斥性极强,就看特朗普本人的竞选语言,都是极具煽动性,宣扬仇恨对立的。” 

马里兰大学犯罪学家加里·拉弗里也提到,“在2016年特朗普首次竞选前后,美国的政治暴力事件开始增加。”他长期跟踪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政治暴力事件。

在政治氛围高度极化的背景下,通过暴力表达政治诉求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在此次暗杀事件前,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2021年1月6日的国会暴乱事件。在这场暴乱中,数千名特朗普的支持者聚集在华盛顿国会山,部分人强行闯入国会大厦,试图阻止国会联席会议确认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这场暴乱是美国国会200多年来遭受的最严重袭击,导致包括一名国会警察在内的5人死亡、约140名执法人员受伤。暴乱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热议,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分裂和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美国资深战地记者莫格尔森作为亲历者,在《风暴来袭:美国社会暴乱实录》中深度起底了这场暴乱何以形成,又将如何影响美国社会的走向。

 

本能力挽狂澜

早在2020年,莫格尔森就辗转于美国各地暴乱现场,在密歇根州见证了民众对防疫政策的失望如何演变为一场疯狂的反政府运动;在明尼苏达州见证了弗洛伊德之死如何引发了“黑人命贵”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众抗议运动;在俄勒网州波特兰见证了左翼反法西斯主义者与极端右翼团体之间的暴力对抗;在华盛顿特区见证了充斥着各种谎言与阴谋论的 2020年美国大选,如何连续引发了两场暴力游行……这一切都指向了那场著名的国会暴乱绝非凭空而起。

不过,即使有此前种种事件的铺垫,即使集会现场,支持者的热情早已被之前连续三个小时的各种宣传和煽动点燃,在特朗普踏上演讲台时,也还是有一丝悬念的。

“如果说有人可以力挽狂澜,叫停此刻已释放出暴力气息的这股势头,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最初的那个发动者。”莫格尔森写道。

人群在焦急紧张地等待着。那个“他”会临阵退缩吗?会迫于深层政府的压力而改弦易辙吗?

不,不会。特朗普站在台上说:“我们永远也不会让步。有人偷窃,怎么可以让步?我们的国家受够了,不能再忍了!就是这样!”莫格尔森能感受到听完这句话之后在他的周围涌现的那股感激和宽慰之情。人们微笑着,点着头,因为他们看到他要动真格的了。“为特朗普而战!”人群中传来震天动地的喊声。

特朗普继而承诺,“我们不会让他们压制你们的声音”,随后又将在底特律、费城、亚特兰大早已表达过的不满重复了一遍。但是,他显然对具体的细节毫无耐心。其实,细不细节的早已不再重要,或者说,它们自始至终都不重要。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在选举结束的第二天就已落定。但是,从那一刻起,指控取代了证据,理论取代了现实。现在,抛开所有的理论和指控,特朗普将针对他个人的所有“攻击”一律概括为“胡说八道”。

叫嚣与谩骂恰似一剂引导众人情绪的灵丹妙药。它曾经出现在华盛顿特区的其他集会上,也曾经弥漫在“停止偷窃”运动中。它既是众人宣泄的愤怒,又是愤怒获许表达之后还要采取行动的兴奋。大家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大骂脏话也表明,过去4年来对政治规范和政治礼节尚且残留的哪怕一丁点的尊重都已被彻底抛弃。

与此同时,另一些东西,一种更深层次的克制也正在被逐步抛弃。那名身披特朗普旗帜的男子告诉来自蒙大拿州的那对年轻人:“势必将有一战。”他的语气听上去有点厌倦,有点听天由命,就好像他不得不接受一个长期以来他并不想接受的现实。“我准备好了。”他像是在说给自己听,又像是模型,将它抱在胸前,点了点头,没有说一句话。他双眼紧紧地盯着超大屏幕,仔细地聆听着。

“我们想要变得更好,”特朗普说,“我们希望尊重每一个人,包括那些坏人。为此,我们将不得不加倍努力地战斗。迈克·彭斯也必须为我们出头。”就在前一天,特朗普发推文称:“副总统是有权拒绝接受使用了欺诈手段得来的选举结果的。”他支持的正是伊斯门提出来的设想。然而,副总统彭斯却发表声明,拒绝认定选举结果违背宪法。尽管计划受挫,但特朗普依然坚称:“副总统彭斯所要做的就是将选举人团确定的选举结果退回到各州进行重新认证。倘若如此,我们将会重回大位。”

特朗普在演讲的结尾呼吁支持者前往国会大厦,但丝毫没有提及集会获许的区域只在“第八号场地”。“如果你们现在不拼死一搏,那么你们将不再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家!”由此,成千上万的人在国家广场上开始前行,他们犹如被一股力量牵引着,在长长的草坪上缓慢却稳定地移动着。

事态恶化的预言

在作者莫格尔森看来,这场暴乱形成的背后不可忽视的是,在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保守主义势力的底护下,极端右翼势力崛起。他们被一股混杂愤怒、恐惧和狂热的自以为是的集体性谵妄裹挟,急切地要诉诸一场又一场政治暴力。

更让莫格尔森感到困惑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无论左翼还是右翼,都开始谈论美国发生内战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他曾经参与报道过的每一场内战无不是出于真正的愤恨、压迫和暴力侵犯。

“当我每次在战争前线问及任何一方的战士,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参战时,他们的回答几乎总是非常具体且理性,无论他们是村庄被外国人占领了的塔利班、女儿被‘伊斯兰国’奴役折磨了的雅兹迪人,还是被政权绑架和折磨的叙利亚人,抑或是家人被无人机杀死的‘圣战’分子。然而,如果美国爆发大规模的暴力冲突,那似乎注定是另一回事,一场由错觉而非伤害引发的战争。”

当“爱国者”抛出“内战”的前景时,不受限制的战争罪行必然会引发毫无节制的残酷暴行。然而,他们有关暴力和战争的高谈阔论大多出于想象。参与暴乱的亚当·福克斯说:“这一切都会消失于无形。”斯图尔特·罗兹警告道:“这必将是一场鲜血淋漓的绝望之战。”宾夕法尼亚州的三个百分比者成员乔治对我说:“我们做好了堆放尸体的准备。”威廉·皮尔斯在《特纳日记》中将极端的屠杀场景归咎于幻想中黑人和犹太人的暴政。他在书中层层推进,最终走向了一个不可阻挡的结局:核毁灭和种族灭绝。

从福克斯、罗兹到乔治、皮尔斯,他们中没有人真正经历过战争,这或许可以解释他们对战争的渴望。詹姆斯·威廉·吉布森在《勇士之梦》中指出,在越战后兴起的彩弹枪实景模拟战斗游戏的顾客中,一个被低估的群体是越战退伍军人。对他们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战争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的好战、恐惧,所以他们永远不会赢。其他人其实也莫不如此。

然而,无论莫格尔森的洞察是否准确,事态仍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在国会暴乱事件之后,美国国内对极端右翼势力并未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清算,暴力执法事件依旧频发,政治暴力活动依旧不止。莫格尔森指出,2021年的国会暴乱绝非整个事态恶化的顶峰。随着极端右翼的主张持续发酵,美国社会表面暂时的平静之下实则暗流涌动,或将迎来更为凶险的风暴。

不出所料,在2024的大选中,又一次发生了令人不安的政治暴力事件。只是这一次,特朗普自己成为了政治暴力的对象。

“特朗普在2016年竞选时就利用了仇恨、排外情绪,八年之后,仇恨情绪如同回旋镖一样击中了他自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孙兴杰如是说。

美国资深战地记者亲历国会暴乱

带你走进那场“政治风暴”背后荒诞却真实的美国社会

 

《风暴来袭:美国社会暴乱实录》

书名原文:The Storm is Here: An American Crucible

作者:[美]卢克·莫格尔森(Luke Mogelson)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这是一部美国当代社会暴乱实录,美国知名战地记者亲历美国各地暴乱现场,深度起底美国国会暴乱事件背后的原因与始末,揭开美国社会的加速崩溃与空前撕裂之势。

这是一幅美国极端右翼分子群像,结合第一手采访资料与大量背景调查,记录美国极端右翼势力(美国爱国者委员会、民兵组织、美国优先主义者、“布加洛男孩”、“骄傲男孩”、三个百分比者、誓言守护者、匿名者Q等)的崛起与发展,解释了特朗普为何会当选美国总统,以及拜登政府是否真的能带领美国重回正轨。

这是一个真实、立体的美国社会图景,结合大量采访实录,再现当下场景,还原新冠疫情、经济衰退、社会撕裂、政治极化等多方因素影响下普通美国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