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1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场、乡村旅游、扶贫攻坚工程等都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得以统合发展。特别是共享经济模式很火热,由此催生出的“共享农场”,在全国范围的热度正在持续升温,“共享农场+养生养老”模式,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机遇,前景广阔。
为了诠释养生养老型的农场的规划方向,先来了解一下相关基本概念。田园养生,养生是目的,田园农场是空间。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大概念下,提出了“三农”养生养老内容和“六风”养生养老资源。
“三农”养生内容即农作、农事、农活。
农作指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包括作物栽培、树木栽植、畜牧饲养和水产品捕捞、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建筑、流通、服务;
农事,指的是农村中除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事务,包括政治活动、村庄建设、乡风文明和宗教信仰等;
农活指的是农村中的日常生活,包括食、穿、住、行等。
“六风”养生养老资源,即:田园风光、村落风貌、民间风俗、传统风物、乡土风情和乡村风味。目的就是通过田园养生养老,提高城乡人生活质量。
农场养生养老,指的是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活目标,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的农场田园指的则是广义的:包括整个农村地区,即不但包括农业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的环境,而且包括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当然,已经用来生产、准备用来生产、可以用来生产、提供能够满足人们营养需求、品尝需求和原料需求的产品的农业用地是主要的。
偏好时尚健康的旅游方式,热爱生态旅游和高端运动;注重文化消费和精神享受;追求相对私密的环境和带有社交性质的聚会式场所;对商旅服务配套要求较高;消费能力强,质量要求高的人群。这样的群体受季节约束小,停留时间较长,其产业拉动力远高于大众旅游。
学生市场主体需求为求知+游乐。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认知的初级阶段,农业旅游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认识农业、了解大自然的途径。针对这一市场,农场应提供科普教育相关旅游产品,寓教于乐。
这类市场主要为久居城市、不了解农业的人群。在农场旅游过程中,可以提供农业生产、农事体验、节事参与等旅游产品,使游客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
这类市场群体为老年人,他们渴望安静的生活、健康简单的食物、休闲的环境,通过休闲养生农业旅游,他们可以体验耕作、收获快乐。此外,还可以共享农场里,开设养老庄园,能满足老年人农场养老生活和精神需求。这种“共享农场+抱团养老”模式,在美国和德国早已实现,美国人抱团式养老,德国人则追捧“同居式”养老,他们的老年生活都是幸福快乐的,这种养老模式在国外非常流行,“共享农场”和“抱团养老”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性,指的是农场养生以乡村为载体的特性。这里的乡村,包括农村中的所有部分,即包括田园、村庄和自然三大块。不过,既然是农场养生,应以农场田园为主。人类的养生空间有许多,有城市,有山水,但只有在以农场田园为主的农村的田园、村庄和自然中进行的养生,才是农场养生。
这里的“三农”指的不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而是“农作、农事、农活”的“三农”。在乡村农场田园中,以“三农”为田园养生的生活内容的特性,就是田园养生的“三农”性。农场田园养生必须以“三农”为生活内容,必须在乡村里,在农场田园中,从事农作、农事、农活,而并非纯粹在乡村居住,更不是将城市的生活方式搬到乡村去。
生产性,指的则是农场田园养生不但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特别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且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特别是主要通过农业生产活动达到养生目的的特性。农场田园能养生,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能养生,能够实现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和颐养天年的目的。
农场田园养生中,强调生活空间——在乡村,讲究生活内容——农作、农事、农活,但是,这些都仅仅是形式和途径,并不是目的,养生或养老才是目的,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才是目的。
所谓生活性,指的则是把农场田园养生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的特性。田园养生从事的农作、农事、农活,特别是农活,完全就是一种生活,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所指的是农村中的日常生活,是食、穿、住、行等。至于农事,其所指的社会事务,包括政治活动、村庄建设、乡风文明和宗教信仰等,虽不是日常生活,但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者可以说,是日常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充,因此,农事也是一种生活,一种生活方式。
以“农区牧家”为主题,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以饮食、歌舞、民俗文化等因素为支撑,利用现代科技养殖牛羊等牲畜,成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配套畜牧养殖体验区,打造具有科普教育、歌舞欣赏、民俗文化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牧场风情,让游客零距离体验牧民生活。
以“都市农家”为主题,以农耕文化为底蕴,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设施农业,重点突破优质高产农产品,实现农业、科教、旅游观光等多重效益。采取小户型独立农庄、高度私密农庄、共享型农庄等多种形式,设置市民农园、亲子菜园、果蔬采摘等休闲体验项目,打造都市休闲养生养老园。
以草药种植为基础,以中医养生为理念,以当地养生文化为特色,设置养生餐饮、中医理疗等养生项目体验,打造中药养生品牌。
以人、自然、文化三位一体为核心理念,实现产业、文化、自然的和谐统一,给传统农业再添新色。在传统农家乐的基础上,核心突出林地民宿、生态文化,游客置身其中,不但可以享受到乡村原生态的吃喝住,而且可以体验环境优美、五彩缤纷的人间仙境。
以农业产业化、产品安全化为出发点,以“安全食品养生”为主题,以品牌培育为目标,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从耕作、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到收获、加工,全过程有机化流程操作,全产业链节水节能化改进,打造安全农产品养生品牌。
以“休闲林果”为主题,以优质林果产业为基础,选择适宜果品进行种植,注重品种的搭配,适时进行赏花采果活动。同时打破常规种植,使果园建设与自然式园林布局结合起来,突出园林景观和生产相结合。
以“养生文化、湿地休闲”为主题,针对城市高消费人群的康乐休闲市场需求,通过养生环境、养生活动(动静结合的休闲、度假、娱乐)、养生餐饮(健康食品、绿色食品、药膳)、养生教育等形式,进行项目设置、设施配套及景观塑造,打造湿地旅游度假区。
借助良好的田园风光,针对广阔的老年疗养市场,打造“绿色产业’,形成一个老年疗养社区,包括食疗等多种方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吸引老年人到此观光、体验、交流。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提供各种自然的医疗、预防和健身等服务。形成健康体验中心、康复疗养中心,并配置植物疗养特色园、老年人俱乐部等特色区块,为“银发族”群体打造一站式的“共享农场+抱团养老”的基地。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精神追求也在空前增长,这为休闲农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发展“休闲农业+养生养老”,发展以“养生”为诉求的休闲场所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在做“共享农场+养生养老”时,要结合人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需求,除了满足民众对农产品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要提供民众喜好的休闲养生养老服务,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在湖南省会长沙主城区周边就有这样一个孵化了的现实标杆,拥有青山绿水好风景的乡村并不少见,岳麓区莲花镇桐木村就是长株潭城市群居民周末农业观光的休闲胜地之一。
然而,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海透露,过去村里能引客却留不住客。如今,随着全国最大的土地流转综合服务平台土流网推出的“共享住宅”在村里“安营扎寨”,这样的“窘境”已得到破解。桐木村因为有了民宿,成了“城里人来了还想要来”的地方,村民的腰包也“噌噌噌”地鼓了起来。
锡福和桐木两个村,正是与经济组织合作、社会资本联姻,走出了一条“民宿共建、产业共融、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锡福村过去是个传统养殖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猪,生态污染、环境破坏极为严重。
转型,必须转型!2008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茂存意识到:环境不整治,村里就没出路。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垃圾分类消化、污水净化治理等一系列措施,锡福村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不出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思路一变天地宽。生态美了,环境好了,加上村里近年来转型发展起来的水果种植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前来采摘体验,锡福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湖南慧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这里的山清水秀、生态宜居,一举敲定在锡福村发展“民宿+度假”产业。
如何将村集体、村民与企业紧紧地“绑”在一起?经多次商讨,锡福村党支部和慧润公司探索出了“村集体经济+村民+企业”完全融合的共同发展模式。
在发展民宿产业上,由慧润公司和村集体、村民形成共同占比的共同发展,投入上,村民提供作为民宿的房屋和基本硬装改造,慧润公司投入所有的设计、软装和房间内一切服务设施用品,并搭建网络平台做市场运营服务。村集体则主要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公共资源以及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过去锡福村的农房起码闲置了70%-80%。”彭正祥告诉记者,他家10间房就“闲”了7间,慧润公司的合作激起了他的兴趣。
按照慧润公司提供的设计,彭正祥投入11万元将闲置房和废弃的猪舍打造成了精美的客房。2016年10月8日营业到当年12月底,便挣了两万多元。
目前,锡福村共有21户农户与慧润公司合作开展民宿服务。
“这样的合作模式,在全面整合资源、用活闲置资源、激活潜在资源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开慧镇党委书记叶照君告诉记者,民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整合的资源越多越好,党委政府一定要在整合资源方面下功夫,将农民的房子、乡村的山水、农村的人文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IP,让锡福村在游客心中获得无可替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