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活的有趣,是一种大智慧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穿普拉达的女王》将上演音乐剧版,原著作者2 ... ·  1 周前  
慈怀读书会  ·  未来三年:守住,忍住,挺住!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衡水中学过上三年,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19 09:40

正文

这段时间,因为“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省平湖市揭牌”的新闻,“衡中模式”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作为“应试教育”“超级中学”的成功典型,一直以来,衡水中学以其耀眼的高考成绩和极严格的管理方式备受关注,也饱受非议。就像这一事件中,浙江省教育厅某位官员的公开叫板:“他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这恐怕代表了不少人的态度。


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大门


“衡水一中”近年在全国8个省份开办了十几所分校,但唯独进驻浙江引发了如此多的关注,为什么?作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浙江被认为是“素质教育大省”。但不同的声音也很快出现,从“围剿衡水中学,毁掉穷人最后一个幻想”,到“进入衡水中学之前,很多穷学生已经被挤掉了”……看到这些标题,就能感受到“衡水中学”四个字所代表的早已不是那所学校本身,而成为了应试教育、高考厮杀的代名词。而这些议题,从来都能触到“全民痛点”。


这些讨论当然有价值,但衡水中学本身却在这些讨论中变得越来越陌生和神秘了。比如很多人可能都并不清楚“衡水一中”与“衡水中学”的分别——前者乃是后者与民企合作运营的民营学校,两者“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但一为民营企业,一为公办学校。


教育需要高瞻远瞩,需要顶层设计,但它终究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是以具体而生动的方式去影响受教育的一个个人。所以今天,书评君请了几位衡水中学的毕业生,来聊聊他们在高中三年的体会,以及离开那座校园之后的思考;也请了“局外人”从外界的角度来做一个评论。当然,校友的言论只能代表他们自己,但想要更好地评论衡水中学和它所代表的“模式”,我们也许确实需要这样,先走近,再离开。



1


作者:谷川

2006-2009就读于衡水中学


“衡中和发展中的中国很像,

优点和缺点都再突出不过了”


因为进驻浙江平湖,母校衡水中学(衡中)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以浙江某不知名教育官员为代表,社会各色人物对衡水中学再次进行了广泛而不深入的批判。

 

衡水中学在前网络时代是声望极高的,当地及周边广大乡村对于能就读衡水中学的孩子的家长是极为羡慕而崇拜的,多认为其教子有方,更认为他家的穷日子过得差不多了。那时候衡水中学一点都不恶魔,也没人说它洗脑,它和衡水二中还十分容易区分,因为衡水中学和衡水二中之间至少还差着大概10个冀州中学、10个武邑中学、数个石家庄二中、石家庄一中。


衡水中学校园


网络时代就不同了。大家都知道了衡水的中学,但是分不清是衡水哪个中学。网上关于衡水中学的新闻,除了高考成绩,可能真就没有真的了。现在,与衡水教育有微微关系的新闻都变成了衡水中学的新闻,衡水教育、或者说非北上广教育的所有缺点和优点都变成了衡水中学的优点和缺点。作为衡中学生,除了无奈和暗自发笑,别无他感。

 

我是06年入读衡水中学的。那时候衡水教育的格局大概是:能考上公费衡中的初中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全市大概800左右);能考上自费衡中的初中生,被认为是可造之才(全市大概300左右,成绩略低于公费线);啥都考不上而能上衡中的初中生,被认为是他爸之子(人数不会太多,基本要市长亲自签条)。除了衡中,然后是好一点的县中,例如冀州中学、武邑中学、深州中学等等;然后是市区的另一所中学,衡水二中;之后就是衡水其他高中。

 

衡中,现在想起来真的很遥远了。我对衡中也没有特别深的感情,对衡中老师的印象也大多模糊了,现在加微信的老师只有高三数学老师,因为我是她的课代表,她当时认为我能考上清华。


在衡中的第一周我好像是哭鼻子了。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次住校,第一次不在家吃饭睡觉,又要适应高中的学习,作为实验班班长的我只要给家里打电话,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不自主的掉眼泪。然后就是爸妈托关系来看我,安慰一番,继续在衡中的生活。时间久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习惯除了学习就是睡觉的住校生活,习惯了晚上偷偷吃鸡腿。我是个胆子小又玻璃心的人,所以总体上还算适应,就是规规矩矩、小心谨慎的过了三年。最终也没有考上清华,留下了遗憾。


衡水中学网站上的2016高考喜报


衡中这样的存在肯定是极端的。在一个河北经济排名稳居倒数第一的城市,衡水中学经过数代之集聚,数代之教训,几任校长、老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能有今天的成绩,除了苦干、实干、拼命干,别无选择!在合资创办衡水一中之前(2012年之后吧),衡中被河北教育当局严禁跨区招生,就是单凭衡水的生源,维持十几年河北高考成绩第一的局面,难道真的是衡水人智商远高于河北其他地区?不会,衡水市成立就是为了冀东南、鲁西北的扶贫开发。我们衡中人,没有教育政策、没有教育资源、没有教育底蕴,只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


在衡中,你的价值观是极其端正的。你的心里是阳光的,你相信这个世界上你通过努力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你之所以不够成功,唯一的原因是你不够努力。当然,这个道理,这个价值观在高考面前基本是对的;而高考之后、在复杂的中国社会,基本是存疑的。毕业后我发现,张文茂校长说我们衡中要办精神特区是对的,没办法,乌烟瘴气、物欲横流的社会从根本上是排斥而瞧不起读书人的。


衡中当然也是存在问题的,越快的剑也就越容易伤人。我在高中时期真是很老实的,以至于上了大学也不太会跟姑娘搭讪;更不会跟人交流,多少性格上有些孤僻;爱好也不是很广泛,比如不会任何乐器。总觉得高中应该谈恋爱,因为谈恋爱才真正锻炼人考验人。衡中这样的教育会使你尤其显得理想而晚熟,以至于不被同龄女生欢迎,不能不常常引以为憾。

 

总之,衡中和发展中的中国很像,优点和缺点都是再突出不过了。衡中只不过是除了北京、上海几个大城市之外中国教育的缩影,它把限度之内的事情都努力做到最好,努力做到极限。


问题就是:衡中这样一个只知道努力而又充满悲情色彩的时代英雄,并不被人了解。批评与表扬都不可怕,也不可贵。了解之后,切中要害的批评才可贵;一知半解,毫无见识的表扬才可畏。



2


作者:飞廉

2009-2012就读于衡水中学


“这是我在所有约束条件下,

能够做出的最优选择”


一想起衡水中学的日子,我脑海里始终有一个想法:这样的日子我不想再过,但是如果让我回到过去,我还是会这样选择。


我就是县城里的普通孩子,没有优渥的家境送我出国,没有北京或是天津户口给我带来高考的便利,也没有做“高考移民”的路子,在河北省高考——这是我和我的家庭唯一的选择,而衡水中学,是这个大前提下最优的选项。


从性价比来说,即使我不是衡水本地人,而这意味着200公里的求学路,衡水中学依然以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成为了我中考时的目标。因为只要在河北省高考,就意味着一个注定辛苦的高中。那既然都要付出,何不付出的多一点,去一个更好的学校呢?这是第一点。


衡中除了成绩出众,还有在其他学校理科最重的对比下,它高度重视文科教育,文科成绩的绝对优势极大,深深吸引了我。这是我的个人原因,从小对于文史哲的热爱让我在分科之后如鱼得水,与其去做理科生的平庸者,我更有兴趣也更有能力去做文科生里的佼佼者。衡水中学的文科实验班没用让我失望,这里有最尽心的老师,最努力的同学,最全的资料,“学不会理才去学文”——这个几乎适用于其余所有高中的潜在法则,在这里不成立。


当然,名校光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进入衡水中学,意味着更多的自主招生和保送机会;再退一步,还有一些能去清华北大的同学啊,这总不是什么坏事把。


在入学前,我对于大学最高的设想可能就是中国政法,我从来不敢想我能冲击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校。幸运的是,我没有错过衡中,没有错过它严格却人性的制度,没有错过它日复一日却终见真金的磨砺,我在每天的跑操中强健身体,到了冬天为了预防感冒下午大课间也会有跑操,大学报道时我能一口气上六楼;对效率的要求让我学会了最大限度利用时间,现在每天早上出门,我都会计算每个任务段的时间,不浪费每一分钟,会在车上给自己准备要读的文章或者语音。我的时间,每一点都不要虚度,所以即使是实习一天回来,我也会打开电脑写东西,或是在灯下读书。不安分不浑浑噩噩,不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这都是衡水中学的赠与。


网络上流传的衡中学生在食堂边打饭边看书的场景


三年紧张的生活压力很大,我大概有三个减压方式,而这对我个人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是自我消化,我能及时捕捉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并且提醒自己要从误区里自己跳出来,所以我不畏惧任何难题和挫折,也能自己控制情绪。


第二是找老师和家长倾诉,如果没有衡中,我从来不会知道老师和父母爱可以这么博大和无私。每一次去找老师,不只是班主任,每一任任课老师都能一直陪我聊天给我鼓励,和我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每一次和父母通话,都是毫无隐藏毫无保留的倾诉。我很感谢衡中,它让我知道与别人坦诚相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更感谢求学路上的每一位老师和我的父母,没有他们,我绝对不是今天的我。


第三是爱好调节,我是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爱读书爱插花爱烹饪,高中时插花和烹饪肯定不可能,读书使我忘却烦恼舒缓情绪。语文学案和自助上的文章,老师们的文章报刊,衡中自己的杂志,每周一次的阅览课,当然还有图书馆里的书,都是我拥有的选择项。直到今天,我也没放弃读书。


我以前经常问自己,衡水中学到底给了我什么,除了它送我来到今天的学校,我内心知道,是它,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当然,应该还会更好。



3


作者:Vincent

2010-2013就读于衡水中学


“衡中好像一个全天候保姆”


衡中或多或少将在我身上打上烙印,一方面出于母校情结,另一方面也是衡中所引发的争议。高中时我只知道衡中是全国十大名校,上了大学才发现衡中远比我想象的有名气和有争议,最近衡中在浙江平湖开分校再次让衡中站到了风口浪尖,背后争议的无非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碰撞,每年高考出分或者开办分校总会刺痛大众的眼球,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衡中教学模式是被外界极大误读了的


“哇,你是衡中的,学霸!”“你们衡中学习太变态了,你怎么忍受过来的?”这些都是刚入学时周围同学给我贴的标签“学霸”“变态”,开始还会辩解,后来已经懒得去解释,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衡中在全国人心中的形象确实被妖魔化了。


实行量化管理、严格的时间规范、鸡毛蒜皮的违纪,这些成了被日常“取笑”的槽点,“上课喝水扣分”“无聊看摄像头扣分”“吃饭来回用5分钟”这些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极为正常,这种惊诧大概就相当于我听到江苏的同学说他们高中不住校、下课后去花园养植物一样。有时候想想,同样一个国家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生态也是极为魔幻。


衡水一中平湖分校校内的标语


激情化口号、洗脑式背诵,在我看来是被误解最为严重的,从衡中我学到的知识还在其次,仅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和成绩起伏的波动练就的耐挫能力是我可以宠辱不惊的面对以后的风浪。不得不说,在衡中学习是孤独的,人们忙着自己的学习,除了必要的讨论请教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战斗,慎独与反思使我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衡中人的反击中那句著名的话“哪怕有一天高考改革了,不看分数了,衡中学生照样做得比你优秀”。但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在日后的成长中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焦虑。


人们都忙着去批评衡中了,没有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高考制度一日不改,可以想见,衡中现象还将继续存在,在以高考分数择优录取的模式下谈素质教育无疑有点南辕北辙、搞错方向,一旦有人尝到高分的甜头便会引发羊群效应,即便嘴上说着让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也还会用脚投票将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毕竟优质大学资源是有限的。同样的,衡中浙江平湖分校如果办的有声有色,我觉得到时家长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再来分析衡中的成功,并不是像外界人说的“高强度学习”“掐尖要优秀生源”那样简单。除了招生优势的积累,还有教研体系的团队意识,以及老师的高工资和高地位,和强大的管理体系。


很多人到衡中调研,没有学习到核心的教研体系内容,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军事化管理,外界的评论也都是仅仅停留在比较惹眼的严格整齐标准化一的管理表面而忽视了好的成绩取得的真正内涵,另外一方面也是媒体报道为了博关注度而刻意讲重心放到这种形象的可见的噱头上来,以至于误导人们形成了一提起衡中就联想到“高考工厂”的偏见。很多衡中学子为自己的母校鸣不平,或者已经适应了这种被批判被围观懒得去解释,恰恰就是社会舆论所带来的恶性影响。


高考改革总是落不下实锤,衡中只是在固有的资源下摸索出来的一种成功的模式,人们抨击这种现象倒不如去反思诞生这种产物的土壤。我也想高中时阅读我喜欢的人文书籍,也想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想探索拓宽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到大学后恶补,走欧美高中轻松大学紧张、先养成思维再加强知识的路,可我知道,如果我不去衡中我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大学平台。


衡水中学校园


客观来说衡中是存在弊端的,而且可能影响不小


我不后悔上衡中,因为那是我仅有的最佳选择,但衡中确实让我丧失了一些可能性,这并不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衡中好像一个全天候保姆,把你每时每刻该做的事都给你安排好了,如果你能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科学的规律并化为己用甚至还能发展出自己的空间,恭喜你你已经不受衡中的制约了,走到哪里你都会是自制力、领导力、学习能力极强的佼佼者,即使不如那些所谓高素质人才也能迎头赶上;但如果你仅是疲于应付衡中的安排,等到大学后无人约束的环境很容易放纵自己。优秀的人总是优秀,迷茫的人也总会迷失方向,衡中不全是优等生。


差不多每个衡中学生都会经历成绩过山车似的起伏,特别是周考、月考、模拟考不断之后的排名,有一阵学习成绩怎么也上不去,加上寒假作业没有完成导致的叫家长是我最黑暗的时刻,每次公布成绩退步后到公用电话亭给爸爸打电话都不好意思提放假,以至于现在和父母间仍有一定的距离感和唯诺,大概也是那时落下的阴影。听说现在寒暑假实行作业在线提交系统了,每天请父母监督,嗯,还好我早毕业几年。


高中阶段是思想性情养成的关键阶段,“百团大战”“八十华里远足”“成人礼”以及为人师表的言传身教满足学生基本的情商是不成问题的,但我们是否还应该有点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我在高中能发现自己对新闻感兴趣,可能就不会走跨专业这条弯路了。等到我发现墙那边的世界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太过肤浅,学会批判辩证的去看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健全发展太重要了。



4


“衡中模式”:被误读与被正视的


作者:新京报记者 王言虎


衡水中学(衡水第一中学)在浙江开分校,并因为违规提前招生被当地教育部门叫停,近日经过媒体的不断报道,成为一起新闻事件。以往被反复讨论的“衡中模式”再次成为话题焦点。在这波讨论中,“‘衡中模式’是应试教育典型”的这一共识,依旧没有改变。只是,辞锋往来间,由于在场经验的匮乏与精英视角的偏见,“衡中模式”形象愈发模糊,有些东西需厘清。


衡水中学承载太多偏见


提起衡水中学,几乎所有人都将其视作“应试教育”的典型,即便“衡中”人也承认这一点。但外界评论者,对衡水中学的认识,大多建筑于网上那些热血沸腾的励志标语、防跳楼护栏、一摞摞厚厚的试卷以及未曾确证过的坊间传言。有了这些“论据”,他们便可以对衡水中学大行臧否,痛陈应试教育的种种沉珂,对吾国教育的担忧溢于言表。

 

但遗憾的是,那些基于二手或者N手经验的认知,由于缺乏一手调查资料与经验,或许只是表错了情,至少,他们所认为的,并不是衡水中学或者“衡中模式”的全部真相。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永不过时的真理。这边论者高举那些“打鸡血”标语的靶子痛斥衡水中学没有人性,那边衡水中学毕业生说,“对不起,请把‘衡中’与衡水其他中学分清楚再说”,在基本的事实判断上,批评者就落入了下风。

 

也有论者对衡水中学同情理解,称“围剿衡水中学,毁掉穷人最后一个幻想”。为衡水中学极其背后的群体说话,在一片批评中尤见关怀。但衡水中学的孩子有多少是穷人出身?如果没有精确的数据调查,这样的同情理解何尝不是一种和稀泥。

 

再比如,衡水中学作为应试教育典型,其出品的学生也往往会被贴上机械、死板的标签。但连北大招办的老师也说,衡水中学的毕业生在北大表现很好。而在我主持的部门公号后台,也有网友留言:“(他们)在日常工作和考研过程中,能够轻轻松松地达成目标。”所以,凭借想象与传言给衡水中学毕业生打上与其不符的标签 ,就极易造成偏见。

 

沿袭自苏联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国存在了几十年,确实已积弊深重。扼杀人性,消灭创造力,都已成为人们对它的经典“判词”。所以,当应试教育的极致衡水中学进入公众视野,人们便把对应试教育的所有不满倾泻到了它身上,同时衡水中学的个性甚至应试教育的一些优点也完全被忽略掉。即便“衡中”人出来一次次辟谣、说明,批评者也已经没有耐心倾听。它只能扛着“应试教育的典型”这个标签走下去。

 

对衡水中学的批评当然是符合当下素质教育潮流的,但各种事实判断讹误迭出,照鉴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人们普遍缺乏就事论事的能力。立场与概念先行,调查与辨析缺失,所以很多批评就经不住推敲,最后反而导致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显得面目可疑起来。

 

应试教育已成过街老鼠,即便批判过程有瑕疵,也于大体无碍。但也要知道,当就事论事的辩论素养遍寻不见,一些流行的谬误也就产生了。


“掐尖”模式无益于教育公平


都知道“衡中模式”的本质是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说法总归大而化之。在我看来,应试教育就是汗水教育,它通过强调刻苦的训练与学习,把一件事情尽量做到极致。对高考生来说,把备考内容复习到极致,就是清华北大。

 

应试教育纵有千般不是,对汗水的强调,无论如何都不是一项缺点,毋宁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但凡出类拔萃者,都是肯下苦功夫之人。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所谓“一万个小时专家”就是这样炼成的。而吃苦耐劳的品质一旦养成,对其终身都是有益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有“衡中”毕业生出来为母校辩护时,就不只是单纯地“母校情结”,而是一种真挚地情感表达,因为那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但另一重真相是,衡水中学又并非所有人的造梦空间。其“掐尖”式招生模式,一直被认为是其持续辉煌的重要“抓手”。《凤凰周刊》2015年一篇名叫《衡水中学阴影下河北生源争夺战》的报道显示,衡水中学会在多所初中安插代理人,一旦推荐优秀生源,即可得到重金奖励。其抢夺生源的触角,也不只限于衡水本地,还延伸到了石家庄、邢台等河北其他地市。报道还称,到2014年,衡水中学一些班级40%以上的学生是非衡水人。

 

从全省吸纳极为优质的生源,辅以极其严格的军事化管,衡水中学的神话也就其来有自。

 

只是,这种招生模式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虹吸”外地优质生源,势必破坏当地教育生态,影响教育良性发展。而被掐走的“尖子生”,也多与农村孩子绝缘: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起跑线从娘胎里就划定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成绩好的也多是家境不错的,至少是县城中产,所以,能被衡水中学“掐”走,对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也只是梦而已。

 

衡水中学的招生模式,不过是对高考选拔的提前演练。

 

当然,每一个从“衡中模式”走出来的人,都值得尊重,因为他们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他们也配得上顶级名校。只是,在“新出身论”一步步成为现实的当下,那些贫寒子弟却往往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这是“衡中模式”最残酷的一面。



今天的这条推送,书评君选择了让每位作者各抒己见。因为关于这个话题,有太多的层面可以进入,但具体真实的个人感受也绝不容忽视。从个人的角度看,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度过三年青春,意味着什么?它的成就和弊病既然不能抵消,又各自体现在何处?当然,换在宏观的视角看,无论有多少无奈、现实、无选择的情况,我们也依然要坚持探索,怎样才是更好的教育。


而说到底,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的在衡水中学过上三年,但我们大多数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的人对于应试教育、对于严苛的高中生活都绝不陌生,这些体验和思考,是相通的。


所以,你的态度是什么?请在留言区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作者:谷川、飞廉、Vincent、王言虎;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民的名义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春日赏花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朋友圈 黄永玉 | 高房价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点击图片

购买《王小波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