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衡水中学,几乎所有人都将其视作“应试教育”的典型,即便“衡中”人也承认这一点。但外界评论者,对衡水中学的认识,大多建筑于网上那些热血沸腾的励志标语、防跳楼护栏、一摞摞厚厚的试卷以及未曾确证过的坊间传言。有了这些“论据”,他们便可以对衡水中学大行臧否,痛陈应试教育的种种沉珂,对吾国教育的担忧溢于言表。
但遗憾的是,那些基于二手或者N手经验的认知,由于缺乏一手调查资料与经验,或许只是表错了情,至少,他们所认为的,并不是衡水中学或者“衡中模式”的全部真相。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永不过时的真理。这边论者高举那些“打鸡血”标语的靶子痛斥衡水中学没有人性,那边衡水中学毕业生说,“对不起,请把‘衡中’与衡水其他中学分清楚再说”,在基本的事实判断上,批评者就落入了下风。
也有论者对衡水中学同情理解,称“围剿衡水中学,毁掉穷人最后一个幻想”。为衡水中学极其背后的群体说话,在一片批评中尤见关怀。但衡水中学的孩子有多少是穷人出身?如果没有精确的数据调查,这样的同情理解何尝不是一种和稀泥。
再比如,衡水中学作为应试教育典型,其出品的学生也往往会被贴上机械、死板的标签。但连北大招办的老师也说,衡水中学的毕业生在北大表现很好。而在我主持的部门公号后台,也有网友留言:“(他们)在日常工作和考研过程中,能够轻轻松松地达成目标。”所以,凭借想象与传言给衡水中学毕业生打上与其不符的标签 ,就极易造成偏见。
沿袭自苏联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国存在了几十年,确实已积弊深重。扼杀人性,消灭创造力,都已成为人们对它的经典“判词”。所以,当应试教育的极致衡水中学进入公众视野,人们便把对应试教育的所有不满倾泻到了它身上,同时衡水中学的个性甚至应试教育的一些优点也完全被忽略掉。即便“衡中”人出来一次次辟谣、说明,批评者也已经没有耐心倾听。它只能扛着“应试教育的典型”这个标签走下去。
对衡水中学的批评当然是符合当下素质教育潮流的,但各种事实判断讹误迭出,照鉴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人们普遍缺乏就事论事的能力。立场与概念先行,调查与辨析缺失,所以很多批评就经不住推敲,最后反而导致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显得面目可疑起来。
应试教育已成过街老鼠,即便批判过程有瑕疵,也于大体无碍。但也要知道,当就事论事的辩论素养遍寻不见,一些流行的谬误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