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撰文:
澍先生
仅是“长江上游第一镇”这一项,她就有理由成为如今春笋般兴起的古镇游中一个与众不同的重镇,可是她又与“春笋们”不同,因为这里曾是鼎鼎大名的同济大学抗战时期的校址,也曾是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国立中央研究学院的旧址所在,抗战期间,中国建筑学之父梁思成先生在此写出了《中国建筑史》,这是影响中国建筑界的力作之一。
这个地方就是宜宾所辖的“长江第一镇”,李庄。
同济医学院
这个古镇究竟为什么这么有底蕴,中国文化界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小镇作为后方基地?
宜宾市大观楼
宜宾,长江第一城。长江从这里开始称作长江,自此以上称作金沙江。宜宾有着是长江上游首个作为可以航行300-500吨轮船的港口,长江的重要支流岷江也在此汇入。蜀道自古以来难于上青天,所以拥有大江大河的宜宾就有先天优势,往东沿长江而下可以去到泸州、重庆、武汉直到上海,沿岷江而上可以将物资运往蜀中成都。而李庄就在宜宾港东面18公里处,抗战期间的这个小镇,在当时拥有着隐秘而相对便利的地理优势。
宜宾城码头夕阳
李庄的打渔人家
关于人和,这里还有一段典故——1940年,当时已迁址五次的同济大学所在地昆明遭遇轰炸,物价飞速上涨,大家把目光聚集在大后方的川南一带。当时校方在宜宾附近寻找了好些地方,当地政府都考虑时下市区本已经拥挤不堪,再接纳上千名同济师生显然是无能为力的,李庄的有志之士得知此消息后,当即向国民政府发出十六字电文,这十六个字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也让如今的李庄成为闻名中外的古镇。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古往今来的古镇
鲜花盛开的古街
1940年,同济迁校李庄,一道迁入李庄的还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学研究所以及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等,从1940年之1946年六年间,李庄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一下提升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驰名海内外,李庄当时也汇集了傅斯年、李济、陶孟和、梁思成、童第周等一批科学、文化精英。
曾经的文人故居,如今的民间居所
文人走过的巷陌
在抗战以前,李庄就因为“黄金水道”的位置,助力其经济繁荣、蓬勃兴盛,也由此在古镇上诞生出各种会馆、庙宇,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李庄号称拥有九宫十八庙,其实这并非确数,而是形容其庙宇之多,据当地部分尚存的资料考证,李庄大大小小的庙宇近40座,因风雨沧桑和年代久远,大部分庙宇等古建筑已在自然和人为的劫难因素中不复存在。
席子巷
:该条巷陌全长60余米,当时因镇上销售席子的人家而得名。巷子大概只有两米多宽,两边建筑均为全实木结构,走在其中让人仿佛回到过去。
席子巷的正午
巷子尽头盛开的玫瑰
南华宫
:为当年的广东会馆,抗战时期作为同大理工学院的教学用房,童第周教授就曾经在这里做科学实验,可是当我走进如今的南华宫,发现这里成为了小镇居民的住所,小院里晾晒着衣服,孩子们在这里玩耍。
南华宫的如今
南华宫的大门
东岳庙
:东岳庙如今就在李庄古镇河滨路上,格外显眼。一进古镇就可以在右手边看见东岳庙的大门,门口也立有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的石碑。
古朴的东岳庙牌坊
慧光寺
:该寺庙位于古镇中轴线上,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也是当年同济大学的校本部所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这里依然会举行庙会,周围的乡亲们都会赶来观看交流。
慧光寺大门
玉佛寺
(天上宫)
:当年也是该地的福建会馆,所以从建筑上看具备一些闽南特色。
天上宫
关于李庄的九宫十八庙、螺旋殿——后者还被写入
《中国建筑史》,以及
如今已经翻修过的奎星阁等等,大家有时间可以亲自去逐一拜访。
李庄白肉,朋友说,去李庄之前,别的倒是不知道,只知道那里的白肉好吃。可见李庄白肉的名声之大。
售卖的白肉
其实李庄白肉就是大家平日餐桌上的“蒜泥白肉”。吃过后,确实还是比普通的蒜泥白肉更美味,真正做到了肥而不腻。据当地店家说,每只猪腿上只有约三斤左右,被称作“正二刀”的部位可以作为片肉原料,这个部位肥瘦肉结合紧实,不脱层分离,制作出的肉片呈半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