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剑桥大学申清臣/电子科技大学邓旭等《AM》: ... ·  9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浙江大学的刘明研究员Angew:共晶策略“拼 ... ·  昨天  
淘股吧  ·  “史诗级”暴涨 ·  昨天  
固收彬法  ·  利率 | 春节期间海内外有哪些变化? ·  3 天前  
爱股君2020  ·  爱股君祝福来啦!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48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12 15:01

正文





正杂二行

分科


这一节分为四个大科。


第一科,总标正杂二行。


第二科,别释正杂二行,就是对正杂二行先标示出来,然后给予特别的解释。


第三科,正杂二行与专杂二修,来分辨它们的同异。


第四科,最后说明杂行到底能不能往生,目的是要舍杂行归正行。辨杂行的目的在哪里,能不能往生,这些都要交代出来。


下图是分科表。


总标正杂二行


“总标正杂二行”就是第一句:


起行,大别为正行、杂行两种。


首先总地标列出来,起行有正行和杂行两种。

别释正杂二行


解释这两种行——别释正杂二行。


大家看这个图表,又分为两科:


第一科,约祖意,就是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祖”指祖师善导大师。因为正行、杂行并不是经文上原有的文句,而是善导大师立的名目。


第二科,举出三经里的,根据善导大师所分判的正杂二行。


(1)约祖意


“约祖意”又分为三科:


①正杂之界定


这“杂”字一听就让人觉得不好听。杂是旁的意思,就是在旁边的。“正”字比较好,什么都要正的好。那怎么界定正行、杂行呢?正、杂的界定是以什么为标准呢?


“正”“杂”是就往生极乐这一目标而言。


这是讲正行、杂行的界定。因为如果不交代这一句的话,可能会起纷争,有人会说:“凭什么说我修的是杂行,你修的就是正行?”所以我们要定一个目标。这是就往生极乐这个目标而言的。


②正行


“正”即纯、直。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与弥陀、极乐直接相关之行,即为正行。正行有五种,称五种正行,详见下节。


这是解释正行,正行有五种。


③杂行


“杂”即不纯、非正,有“通杂”“间杂”二义。从感果来说,其所修行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称为通杂。又就行因来说,除西方净土一行之外,间修余行,称为间杂。总之,五种正行之外,诸善万行悉名杂行。


“杂”是不纯,也是不正。比如“杂牌”,杂牌就不是正牌子。


先标有两种杂,然后解释这两种杂。杂有两种意思:一种是通杂,一种是间杂。


第一,通杂。什么叫通杂呢?通杂是从感果上来说的,如果修这些杂行的话,所修行的果报是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而不是直接通向极乐净土的。所以需要把这些回向:“我不要求人天,也不求他方净土,也不求二乘果报;我回转这些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称为杂行。不然的话,还算不上杂行,各种修行的还不在净土门里面。


第二,间杂。从行因来说,除了西方净土一行之外,间修余行,称为间杂。他也愿生西方,也念阿弥陀佛,但他不是专念阿弥陀佛,而是还诵别的经、别的咒、别的佛菩萨名号。因为修因间杂,所以感果也有间杂。


从杂的范围来讲,“总之,五种正行之外,诸善万行悉名杂行”。善导大师说,除此五种正行之外,其他都叫作杂行。


这是就善导大师《观经疏》里的意思来分辨正行和杂行,非常有意义。杂行之人难得往生,就放舍;正行之人往生一定,那就要修于正行。


(2)举三经


我们配对净土三部经来看。先说《大经》。


以净土三经来说,《大经》三辈文“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念佛为正行,其余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诸善皆为杂行。《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念佛为正行,其余定散二善为杂行。《阿弥陀经》一日七日念佛外,不说余行,故《阿弥陀经》所说总是正行,无有杂行。


《大经》三辈文中说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是以念佛为正行;其余的说到出家、发菩提心、造像、起塔等诸善,这些为杂行。


《观经》里,十三定观都是围绕着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的,所以属于正行;下辈三品都是直接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所以属于正行。序分所讲的三福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十一句,还有九品的中上六品,这些都是杂行。


(补充说明:定善的范围比较广,总的来说属杂行;但其中与极乐净土特别有直接关联的十三定观则属于观察正行。当然,观察正行本身未必限于定观,即使散心思维、想像极乐依正庄严,仍属观察正行,就是因为与极乐直接相关。同样的,散善也是如此,总的属杂行;其中如读诵净土三部经、礼拜阿弥陀佛,从其大体来说,也是散心中修持的一种善法,属于散善,但因为直接与极乐弥陀相关,即判为正行。)


《阿弥陀经》只讲到一日七日念佛,除此之外,不说余行。所以《阿弥陀经》所说的总是正行,没有杂行,很纯粹。


这里有一个问题:《无量寿经》和《观经》都是净土宗正依经典,依照净土宗正依经典的修行方法来修行,所谓“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怎么这里面又有杂行呢?我们这样修还算不算依据净土三经呢?


依据净土三部经,是要依据净土三部经里的根本。因为这三经所讲的,有的有辅助性,是要突出专念弥陀名号,是要引导诸种根性的众生归入念佛,所以我们是依据所归的念佛这一方面。因为其他的是方便,以方便摄归于念佛,这才叫依三经。


如果仅仅依据方便,认为“这三经里有这样的文字,教我这样做,所以我依这个做是没错的”,这是摄化的方便,在方便的立场上,这是可以的;但是从究竟来讲,这是不了义,不是了义。所谓了义,就是“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通过《观经》进入专修念佛,这才叫依于《观经》。如果你看了《观经》,修三福,以这个作为你往生的标准,这还在半路上,还没有全依。这就是滞于方便,没有得到《观经》的心髓。所以释迦牟尼佛说: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贯全经。整部《观经》有一个宗旨,我们依经是依它的“宗”。辨宗特别重要,万变不离其宗,宗能统摄一切。所以善导大师讲: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最后归于念佛: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样来依止,才叫依于《观经》;不然的话就是死于句下。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是一样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要来摄持众生的,其他所讲的都是让我们步入专修念佛。

正杂二行与专杂二修


第三科说正杂二行与专杂二修的同异。在本门中,这两个词是特别通用的。


(1)正杂二行与专杂二修的同异


又,正杂二行、专杂二修大同小异,二行就所修行体,二修就能修心相,而有相互交错。正行必然要求专修,故五种正行一一说“一心专”;专修所修必是正行,若所修为杂行,只称为杂修。


正杂二行和专杂二修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讲大同小异,总体上,大的方面是相同的,稍稍有差别。


小异在哪里呢?然后辨差别。


二行是就所修行体,这怎么说呢?不是有五种正行吗?就所修的行体来说的,比如读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正行,读诵这三部经之外都属于杂行。


行体才谈得上正和杂,从这三部经直接和阿弥陀佛相关来说,能修不能修先不说,三部经所说的就是正行,除此之外称为杂行。比如礼拜阿弥陀佛,有没有礼拜暂时不说,只要是拜阿弥陀佛,就是正行,因为跟阿弥陀佛直接相关,行体就是如此;拜阿弥陀佛之外其他佛菩萨,就属于杂行:这是从行体来说。


“二修就能修心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修行的人,他心中所存的心态是专还是杂。


所以这是两个不同的面,二者互有交错。


“正行必然要求专修”,修行这五种正行都要求专修,不然也不能称为正行。比如,读诵净土三经是正行,结果他读一读,然后又读别的经典去了,那这个人能是正行吗?不能说他在读诵净土三经的时候是正行,后来又读了别的经典了,变成杂行了——不是的,他就是杂行,因为正行要求都是专的。所以五种正行一一都说“一心专”,善导大师说“一心专读诵”“一心专礼拜”“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等。


专修,所修的必然是正行,这就有交错了。专修的时候,比如我就专修《地藏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专修吗?不是。专修也一定要专修五种正行,这样才叫专修。如果在五种正行之外的专修,那叫杂修,也叫杂行。“若所修为杂行,只称为杂修”,专门修杂行,不称为专修。


对于正杂二行和专杂二修,很多人搞不清楚,这样简单一讲就很清晰了:一个是所修行体,一个是能修心相,它们稍稍有差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