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配对净土三部经来看。先说《大经》。
以净土三经来说,《大经》三辈文“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念佛为正行,其余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诸善皆为杂行。《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念佛为正行,其余定散二善为杂行。《阿弥陀经》一日七日念佛外,不说余行,故《阿弥陀经》所说总是正行,无有杂行。
《大经》三辈文中说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是以念佛为正行;其余的说到出家、发菩提心、造像、起塔等诸善,这些为杂行。
《观经》里,十三定观都是围绕着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的,所以属于正行;下辈三品都是直接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所以属于正行。序分所讲的三福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十一句,还有九品的中上六品,这些都是杂行。
(补充说明:定善的范围比较广,总的来说属杂行;但其中与极乐净土特别有直接关联的十三定观则属于观察正行。当然,观察正行本身未必限于定观,即使散心思维、想像极乐依正庄严,仍属观察正行,就是因为与极乐直接相关。同样的,散善也是如此,总的属杂行;其中如读诵净土三部经、礼拜阿弥陀佛,从其大体来说,也是散心中修持的一种善法,属于散善,但因为直接与极乐弥陀相关,即判为正行。)
《阿弥陀经》只讲到一日七日念佛,除此之外,不说余行。所以《阿弥陀经》所说的总是正行,没有杂行,很纯粹。
这里有一个问题:《无量寿经》和《观经》都是净土宗正依经典,依照净土宗正依经典的修行方法来修行,所谓“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怎么这里面又有杂行呢?我们这样修还算不算依据净土三经呢?
依据净土三部经,是要依据净土三部经里的根本。因为这三经所讲的,有的有辅助性,是要突出专念弥陀名号,是要引导诸种根性的众生归入念佛,所以我们是依据所归的念佛这一方面。因为其他的是方便,以方便摄归于念佛,这才叫依三经。
如果仅仅依据方便,认为“这三经里有这样的文字,教我这样做,所以我依这个做是没错的”,这是摄化的方便,在方便的立场上,这是可以的;但是从究竟来讲,这是不了义,不是了义。所谓了义,就是“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通过《观经》进入专修念佛,这才叫依于《观经》。如果你看了《观经》,修三福,以这个作为你往生的标准,这还在半路上,还没有全依。这就是滞于方便,没有得到《观经》的心髓。所以释迦牟尼佛说: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贯全经。整部《观经》有一个宗旨,我们依经是依它的“宗”。辨宗特别重要,万变不离其宗,宗能统摄一切。所以善导大师讲: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最后归于念佛: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样来依止,才叫依于《观经》;不然的话就是死于句下。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是一样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要来摄持众生的,其他所讲的都是让我们步入专修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