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州乐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写材料电光石火般的灵感 ·  6 小时前  
园长说广州楼市  ·  卷了别人一辈子,今天,亚运城要挨揍了 ·  17 小时前  
园长说广州楼市  ·  卷了别人一辈子,今天,亚运城要挨揍了 ·  17 小时前  
财宝宝  ·  //@有理向前冲:活学活用-20250222 ... ·  2 天前  
财宝宝  ·  小小菜进步了。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州乐居

穿越古代看房市 | 唐代也有调控政策!房价降了近300倍

广州乐居  · 公众号  ·  · 2019-07-11 19:23

正文

近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上线优酷,首播会员一口气更新12集, 火爆网络


追剧的人大呼过瘾, 纷纷表示要在微博买房、在优酷买房。




@小徐就是小徐啊  ……长安十二时辰一口气上12集,我真得就差点在微博买房了……


@温言的卤肉饭 今天是什么幸福日子。嗨,等我刷完这集#长安十二时辰#就去追街舞 我在优酷买房了


@川崎爽子 小十二是不是在微博买房了,也不请我去做做客 @长安十二时辰官微 一天天的速度又快还整的挺乐呵,估计是市中心的地段


@林主播的小迷妹 我可以拥有小十二嘛 据说她在官博买房了@长安十二时辰官微


欲知何为“在微博买房、在优酷买房”,别急,文末有彩蛋~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盛唐长安作为举世闻名的第一大都市,阡陌纵横、商贾活跃、屋舍俨然,城市繁华得让人心向往之、意犹未尽。


那么问题来了。 倘若生活在古代,房市又是怎样的呢?


乐居君今天就带诸位小伙伴穿越古代看房市,且不只是小十二身处的盛唐!


现代人面临的买房、租房及购房政策等问题,古代人经历的一点也不比我们少呢!


西


800枚贝壳买1000亩地


《周礼·秋官·朝士》:“凡卖买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


西周时期, 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 ,一律不能买卖;土地 使用权以及土地上面的房子归个人 ,可在市场上出售、出租、典当和抵押; 买卖地权和房子,需要签合同 ,即所谓的“质”和“剂”。


据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铜器铭文:“矩伯庶人取瑾璋于裘卫,财八十朋,其舍田十田。”一朋,为串在一起的十枚贝壳, 八百枚贝壳可以购买1000亩地


乐居君想去大海,捡上一堆贝壳,穿越西周当大地主!





田宅等固定资产收税2%


《史记·平准书正义》有载:“武帝伐四夷,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作钱算。”


汉武帝时代可以说是大汉气象。 居民家庭固定资产(房子、汽车、宠物、保姆)都需要按约2%的比例收税。 身家千万的汉朝子民,缴税金额达到20万元。


不过,乐居君看来,20万元之于千万元,感觉也不过洒洒水~


想想现代恐要落地的房地产税,如今身家千万的人又将会缴纳多少呢?


爵位分房 庶民一宅占地约1800㎡


西汉初年, 房子和土地会根据爵位(总计20种)进行分封


《张家山汉墓竹简》有文如此:“宅之大,方卅步。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涨九十宅……公卒、士伍、庶民一宅……”


什么概念呢?西汉每步1.422米,三十步有42.66米,长宽各三十步则 占地约1820㎡,普通的庶民即可拥有 一处这样的院落;而 爵位最高的彻侯 ,宅地总 占地面积将会达到191100㎡


不过,有学者指出此政策或为官方政策想象。倘若是真的,那乐居君也想穿越到汉代,不用那么拼命工作,只当个庶民,也能有大房子住。


居延有房约1000元?


据居延汉简,位于甘肃与内蒙交界的居延有居民徐宗,“宅一区,值三千;田五十亩,值五千;用牛二,值五千”。据学者换算, 徐宗家房子≈540斤粟米≈810斤小麦≈8件单衣≈5条狗≈3只羊。


如果按照今日最新优质小麦1.3元/斤的价格来算,徐宗的房子总价值仅为1053元。


不过,有学者对此存疑,认为徐宗的房子当是简陋破败的简易房,造价低。原因在于,此房子还曾租住给一亭长,年租金就高达两千三百三十钱。





房价调控降3 00倍 租房习以为常


据史书记载,唐朝老百姓,每家每户都 不能盖楼 每家每户的房子都不能超过三间


盛唐时期,有个马周在长安 购房基一亩,花了200万 铜钱 后唐 首都洛阳,“连店基地, 每亩价钱七千”,房价下降了将近300倍


房价调控效果显著,缘于后唐通过禁止捂地来平衡供需、打压房价。


另外,租房是唐朝很常见的一种行为。


《西游记》中讲唐僧去洪州旅馆找奶奶,店主刘小二称:“她原在我店中。后来昏了眼,三四年并无店租还我,如今在南门头一个破瓦窑里,每日上街叫化度日。”


可见,在唐朝,出门在外的人可以把旅馆当长期住所,并为此支付报酬。


而除了 出外者,穷人、考生、商人等,一起构成了唐朝租房大军。 韩愈曾有诗云:“赁屋得连墙,往来忻莫间。我时亦新居,触事苦难办。”


而唐朝长安城,每逢会试,大量考生租房导致的房源紧张,都会使得房租再涨一次。


租房无差,标准有异。白居易、元稹过洛阳,入住“温汤客舍”,可谓豪华套房。




住房救济是认真的 契税征收水涨船高


宋代住房救济措施很是充分 ,包括三种:一是对租住公房的市民减免房租;二是由政府建房,免费安置流民和赤贫户;三是修建廉租房,低租出赁。


讲真,在居民居住保障方面,宋代是认真的。


不过, 宋代的契税征收也是水涨船高。 北宋初年按2%征收,宋代中叶变为4%,与金开战增为6%, 南宋有契税比率高达16%。


除此以外,还有“契纸本钱、勘合钱、朱墨头子钱、用印钱”。


租房自备家具 江浙人争当房奴


宋代江浙一代,有人“其或借债等,得钱首先充饰门户”;熙宁年间,有人用青苗钱买宣纸浸湿捣泥、掺白胶抹泥。


但是日常生活却是这样的, “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则赁被而居” 比而今的房奴们还要惨。


宋代租房可从《水浒传》内略窥一二。


金翠莲父女在渭州居住小半年,临走结算房钱和柴米钱,所租之地管住又管吃;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后,其房里“只有些旧衣旧裳和些被卧在里面”,未提家具之踪迹;


而宋江,则置办了春台凳、洗手台、灯台等家具摆设,填满了所租空房。




自个卖房得问旁人 房产经纪人火了


元代沿袭了宋代的买卖流程,也规定“凡典卖房舍,须立问帐。先问房亲,次及四邻,不愿者画字,愿者批价。”


农民对于房宅的处置仍有限制——不能随便卖房。 想要卖房也可以,需要问问族人和邻居。


看来,生活在元代,当务之急是要和族人、邻居睦邻友好。


此外, 元代时存有房产中介“房牙” ,在房屋买卖中,牵线搭桥、评估价格、作成交易、注册备案,与现代的房产经纪无异。


房价翻涨数倍  公务员买房难


1287年,广东雷州一块四亩五分的土地,卖了 30贯中统钞,约合人民币780元 经过多次转卖 ,至1298年时,该地已达到530贯的售价, 翻了四番


而与此同时, 山东、江西、浙江的房价均增长了数十倍


对于月薪十贯的元代普通公务员来说,从 一个月工资买一亩宅基 ,到 一年工资也未必买得到一亩宅基 ,个中滋味,着实难以言表。




富豪违规建房 租房不如典房


某本暗指明朝的禁书中讲到 西门庆 。他在山东清河县开着一个大生药铺,住着 门面五间到底七进 的房子。


五间七进的大房子,实际上违反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发布的 “国六条”之一: 庶民住房不得超过三间。 不过,地方 政令 执行走样、逐利放权,像西门庆这种地方富豪 违规 建房倒也数见不鲜。


而另一方 武大郎 ,本是“遂寻了紫石街西王皇亲房子,赁内外两间居住”,每月向房主交租金。不过,后来其妻则卖了首饰,“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 实现了从租房到典房的转变


只需将一笔典房款付给房主,便能按约定期限,住上十几年;到期后,典房款一文不少还归自己。


楼市躁狂 外国人补缴欠税免50大板


嘉靖年间,江西、江苏和浙江等地工商业遍地开花,经济活跃。 买房、装修成了当地人十分重视的一件事,富裕人家“重檐兽角,有如官衙”,市民省吃省穿往房子上砸钱。


楼市“集体躁狂”,越不躁狂入市越晚,入市越晚越吃亏,颇有当下众口所言“买房要趁早”的感觉。


此外,明代外国人买房也要必须过户。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因房屋未过户欠税,不过只是补缴了罚款, 幸免于五十大板的笞打。




建房有制度 没钱买房找当铺


清代针对住宅制度进行了法律条文的制定:不同品阶和地位,居住房屋的结构也不同。普通老百姓建房,不能超过三间五架,不能用斗拱,不能用彩饰。


而从买房角度, 没钱则可以找当铺


康熙之后,清一直规定当铺“每月取利不超三分”。只是,清朝借贷还是卖房市场,“利过三分怕犯科、巧将借券写多多”这变相提高利率的做法很是流行。


契约认证很重要 32间房仅需4万元


有清一代,真正合法的产权证明只有三种:兄弟分家的阉书、房地买卖的契约、县级政府存放的过户记录。北京前门外颜料行会馆碑记有言,该会馆曾因失火烧毁地契,险被奸诈贪婪之人与县官 私谋 ,被据为己有。


清代房价或可从《红楼梦》中略窥一二。有学者称, 贾琏在“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房二十间,用银不足300两。


而在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时, 220两白银 (约合现今人民币4.2万元) 可得32间半房屋 ;康熙三十二年时 两房也只卖得30两白银 (约合现今人民币5760元)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可以洞见的是,自古以来,房子和居住始终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


对于老百姓而言,政府保障房、租房、买房的居住选择也贯穿至今。古人买房的压力以及所受的房产交易制约,也不见得比现代人少。


他们,买房之路也漫长


文坛“三苏”之一的 苏辙 ,古稀之年回河南许昌定居后,以大半生工资和卖藏书收入,才买下一处百余件大院落,安顿全家老小。 “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的感慨,和现今掏空父母钱包买房,又何曾不相似?


杜甫 曾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韩愈 也曾撰《示儿》,称“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


白居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