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神共奋
每周两篇原创,包括但不限于:职场心理系列,读名著品职场系列,知识管理系列、国民新女性系列。欢迎关注,请相信一个不靠脸吃饭的人是最要脸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推荐《认知天性》兼读书笔记 ·  2 天前  
武志红  ·  为什么排队,你的队伍总是最慢? ·  3 天前  
简单心理  ·  实用吵架指南17条:你不必只是生气 ·  3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神共奋

正当防卫?基本上,这个,很难……

人神共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3-28 16:44

正文


为什么邓玉娇案没有改变于欢的命运?

什么情况下,你才可以“正当防卫”?

为什么我们的司法机关,要这么为难“好人”?

“事后惩罚”和“事前威慑”,哪一个更重要?


1

为什么邓玉娇案没有改变于欢的命运?


如果不是讨债者使用了“男性专用作案工具”,如果不是“辱母”这个能打通已固化的社会各阶层情感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不是网易把《南方周末》原相当克制的标题《刺死辱母者》,改成早期普利策风格的《母亲欠债遭11人凌辱,儿子目睹后刺死1人被判无期》(之前批评网易标题党的人哪去了),这件案子根本不会有人关注,我也不会在后台收到十几条要求评论的信息,我也不会占用我每周二篇的宝贵机会写这篇注定不会改变什么的文章。

作为南周的忠实读者,周四看到此文后,我完全没有想到它将引爆一轮舆论风暴,因为这不是南周第一次关注“正当防卫”的问题了,轰动全国的“邓玉娇刺官案”已是8年前的事了,我认为这在当今中国,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正是因为案情中出现了“男性作案工具”和“辱母”情节,它才能成为公众话题,正是因为成为了公众话题,它最后的改判几乎没有疑问。所以我说它并不具有典型性, 就像邓玉娇被免予刑事处罚,并没有改变于欢的一审判决一样,“辱母案”的转折也不会改变下一个“于欢”的命运。

作为普通人,还不如想想下面这个 很现实的问题,这毕竟是我们每个人 都有可能面对的。


2

怎么才能判断自己可以“正当防卫”?


有研究者对几百份判决书的统计显示,当你被检察机关起诉后,还能在法庭上用“正当防卫”来成功脱罪,概率只有6%。

所以,与其关注法律条文台面上是怎么写的,不如看看司法机关台下是如何操作的,这样更有现实意义。

假如你被一群小流氓围住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你想起了电影里那些正当防卫的情节,你觉得你就可以大显身手为民除害了?

壮士且慢,请先听一听未来你可能遇到的检察官法官们的想法吧,听一听 他们认可你用暴力解决对手的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 你要 看看对方有人动刀子吗?有人拿着大铁棍吗? 如果没有,说明你的生命还不算危险,“辱母案”的一审判决人人骂,可类似的案子从来都是这么判的。

第二、虽然对方有没有凶器,但他们扬言要“弄死你”,这也行,算是“即将发生的危险”,但且慢, 你一定要看看身边有没有旁证, 否则,谁证明对方说过这句话?忘了“无罪推定”这回事吧,“正当防卫”的证据是要你自己去收集的。

第三、对方动刀子了,很好,你有生命危险了,可是你的武器是什么? 如果也是刀子,那就不是“正当防卫” ,而是互殴,因为“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制止侵害的必要限度”。最好你刚好身边有一把条凳什么的,既不算凶器,又称手,还能证明自己是临时起意。不过,条凳也不能太重,以前曾有人用狗槽砸性侵者的头,被判故意伤害的先例。

第四、对方中有没有人曾经多次欺侮过你?如果有,那你最好好好考虑一下,“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侵害”,而 不是出于长期被欺侮后产生的报仇心理。 还是那句话,你必须自己找证据证明这一点。

第四、条凳上一定要长眼,“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的”, 分清对方哪些人是真动手,哪些只是在一旁吆喝 ,更别误伤了旁观者。

第五、见你拿起了条凳,对方中有胆小的就开始撤了, 千万别追, 因为“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当中”,还记得“长沙出租车司机撞死劫匪被判三年半”吗?

就算你满足了一切条件,你最好请菩萨保佑仇人别丢了性命,哪怕像“辱母案”中那个讨债者受伤后纯粹自已作死,也不行。判你无罪?国家赔偿怎么办?要不要处理承办人?很麻烦的。判你免于刑事处罚?法庭要考虑被害人家属的情绪,要考虑此案的社会影响。

你明白了吧,如果你被一群人围住,办法有三个,一是挨过去,二是赶快逃,三是装死。你最大危险不是对方人多,而是你无意中摸到了一把水果刀……


正当防卫?基本上,这个,很难。


此案成为舆论热点后,很多人拿美国的相似案例来说事,两相比较,确实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正当防卫”这个问题上,为什么我们的法律和司法机关,要这么为难“好人”呢?


3

在“正当防卫”的问题上,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吗?


其实,这句话不太对,在英国美国的“英美法系”中,有罪无罪是由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判定的,在“正当防卫”的问题上,肯定更符合普通人的道德标准。

而在德、日等“大陆法系”的国家,法官要按照法律条文判案,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都比较严格,跟我国还是比较类似的。


“英美法系”认为,法律的效力来源于民众的常识,不专业的陪审团才更有资格判案;“大陆法系”认为,法律的效力来源于“不证自明的真理”,专业的法律人士才有资格判案。

所以不能简单的比较两种法律制度谁更好,比如辛普森杀妻案,如果在“大陆法系”的国家审判,脱罪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正当防卫”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在这个问题上,陪审团判案肯定更接地气,美国的月亮看上去确实要圆一点。

不过,我还是要纠正大家的一个错误认识。在讨论中,很多人把中国归为“大陆法系”,这就不对了。 中国既不是“大陆法系”,也不是“英美法系”,而是独特的“社会主义法系”,我们的判案标准是“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原告被告双满意”,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不准不满意哦,亲!



4

一定要谈谈社会主义法制的优越性


既然谈到了社会主义法制,一定要谈谈优越性,谈谈司法机关为什么要限制民众使用暴力。

大家都是高考过来的,一定都知道一句话:“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别以为这句话就是考试时用一下,现实社会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对应到政治课本里的一句话上。而这句话的背后,暗藏着这样一个法理:

在我国,只有国家才拥有“暴力”的正当性,民众的“暴力使用权”是被严格限制的,哪怕是像“正当防卫”这样的“最后保命暴力”,虽然法律给开了一个“小门”,但在实际执行中,这扇门又被关成了一条缝。


好好学习抛弃幻想吧,同学, 暴力是用来解决你的,不是给你解决问题的。


5

“事后惩罚”还是“事前威慑”?


既然这是一个讲职场话题的地方,无论多么困难,我都要想一想,这个话题和职场有什么关系。

我们认为,一个人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但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比如在“正当防卫”的问题上,抛开具体的案情,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民众的想法是,“正当防卫”是好人打坏人,不但不能惩罚,还要表扬。

但司法机关却认为,如果“正当防卫”的标准定得太低,会造成大家习惯性用暴力解决问题,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法律鼓励你行使“正当防卫”权,你受伤害的风险反而更高。他们觉得不让你“正当防卫”,也是在保护你。

这两种观点代表了刑法的两种目的:一个是“事后的惩罚”,强调的是责罚相当,无罪不罚;一个是“事前的威慑”,强调的不是你有多大错,而是惩罚你,对社会有没有好处?

我要扯到职场上了,比如对于员工迟到行为,一般公司会有两种处罚制度:

一种是迟到多长时间,扣多少钱工资,人性化一点的公司,还会设一个宽容时间,这就是“事后惩罚”,强调的是责罚相当。

另一种是,一旦迟到,不管迟到多久,一律扣同样的工资,这就是“事前威慑”,目的不是为了扣钱,而是不让你迟到。

这两种处罚都有各自的问题,前一种会给员工一个感觉:扣工资不是惩罚,而是交易行为,只要被扣了工资,我就没有过错了;后一种会出现惩罚的负作用情况:反正来不及了,不如多睡一会儿吧。

到底是“事后惩罚”重要,还是“事前威慑”更重要呢?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了。

但就我本人而言,我更相信“事后惩罚”。因为我觉得公司制度的公平性更重要,而有没有人迟到相对而言,就是个小问题了。


因此,我更喜欢一部责罚相当、公平公正的法律,而不是一部强调威慑犯罪分子的法律。

更何况,能被威慑到的都是好人,坏人干坏事时,考虑的往往不是受到什么惩罚,而是会不会被抓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