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是
study
,那你就要精雕细琢地去研究,你就要拿出书来啃,好好地去读。这个就不是三天读一本,你可能三天一个段落都读不下来,比如黑格尔和康德的书,你可能三天还搞不清他在说什么。
还有一种情况叫做
consult
,每个学者都堆了一大屋子书,他是不是说每一本都看过呢?一个教授可能会有上万本书,但他不可能全部看完。但是,有需要的时候,他会去consult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有些书就是这样来读的。
重要的是什么呢?
重要的是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记笔记。
现在好了,现在有电脑和博客,应该尽量把它利用起来,读了什么书要用电脑把它记下来。这样的话你积累起来,就是以后写论文的素材,而且可以表达你自己的个人体会。钱钟书先生被人称为大学者,大学问家,他就做过好多卡片。比如一段话,你可能不止一次的用它,而是好多次的用它。人的思想有时很活跃,有时很迟钝。当那些ideas来拜访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把它们记下来,看书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启发,也一定要记下来。我说得可能有点像跟中学生说,但是确实非常重要。
Appreciation,也就是说你拿着一本书的时候你要去欣赏它。爱书的人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从封面、装帧到印刷等等都会去欣赏,然后再看里面的思想。说到欣赏,这个是太不容易了。英语appreciate这个词特有意思,一方面是欣赏,一方面是理解。那么欣赏理解之后你应该是什么呢,你应该有反应,也就是这本书好不好,这段话说得好不好,这章写得好不好。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这一段好不好,你必须去长期的阅读,养成习惯,形成一种标准然后去判断。尽管我说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很不容易。
还有一种读法,就你们而言,我觉得除了精读之外,还应该带着问题去读。
那么多的书你不可能读完,最好的办法是精读之外,再带着问题去读。比如说我一周读二十本书,这二十本书你不能一行一行的去读。你必须带着问题去读,看一本书里有没有你要找的问题,如果有,你就把它记下来,要是没讲你关心的问题,就把它扔掉,因为这本书对你没有意义,而做研究的话又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的。很多人重要的观点都是在一、两篇文章里表达出来,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可能会把简单的思想逐渐的复杂扩大化,然后写成一本书。比如罗尔斯的《正义论》,实际上它只是以1950和60年代的几篇文章为核心。当然,你带着问题去读,你可以查阅后面的index,看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你要的东西,有就读没有就不读。这样长期以来的话,你就可以养成一种习惯,你就会发现拿着一本书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本书值得读还是不值得读。这种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你就看它的目录,看它的index,看它讲的问题,看它的注。如果它引的是第一流的作品,这本书就一定值得读;假如它引的是通俗读物或大众报纸上的评论,那这本书就不用读了。如果引注的都是这种文字的话,那么这本书就不具有知识和学术的含量、不具有思想的含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