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YUNSPACE乐趣生活
魔都展讯推荐、猎奇活动、空间建筑、美食推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桂林头条  ·  今天起,可以查分了! ·  13 小时前  
桂林头条  ·  今天起,可以查分了! ·  13 小时前  
康石石  ·  全国多地硕士人才引进政策汇总! ·  17 小时前  
康石石  ·  保研也能捡漏!广美正在悄悄扩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YUNSPACE乐趣生活

专访柯大卫 | “香港节2019·艺汇上海”参演歌剧《当莫扎特遇上达·庞蒂》

YUNSPACE乐趣生活  · 公众号  ·  · 2019-11-26 22:00

正文

部分观众可能听到“歌剧”二字就望而却步,“高雅”、“闷”,听不懂的语言和唱腔,令人犯困的节奏,打消了不少人进剧院观赏的欲望。那如果说以闹剧的形式,配上摇滚、流行、爵士的伴奏,给你讲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一晚上把莫扎特和剧作家达·庞蒂共同创作的《女人皆如此》《费加罗的婚礼》《唐·璜》3部歌剧的精华唱段悉数唱给你听呢?你会不会有兴趣进剧场了解一下?



在这个全新的故事里,剧作家达·庞蒂(男高音)邀请了作曲家莫扎特(钢琴家)到家中来看新添置的钢琴。莫扎特携同友人费加罗(男低中音)和一位热爱唱歌的朋友一同赴会。二人于达·庞蒂家中认识了年轻的管家黛丝宾娜(女高音)及其碰巧来访的好姊妹苏姗娜(女高音),嬉笑怒骂就此展开……



“香港节2019·艺汇上海”参演剧目《当莫扎特遇上达·庞蒂》就是这样一部别具一格的流行歌剧。制作方美声汇的艺术总监,也是这部剧的编剧、编曲柯大卫一直致力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破音乐的藩篱和某些固有的偏见,让观众欣赏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



Q=yunspace乐趣生活

A=柯大卫


Q:为什么会想到做《当莫扎特遇上达·庞蒂》?


A:这部戏我构思了很久。我本身是做古典音乐的,香港古典音乐观众很少,我平时一直在想有什么方法推广古典音乐,就觉得倒不如把莫扎特的音乐现代化。我身边很多朋友对古典都没什么兴趣,我问过他们,把古典音乐现代化的话他们接受的程度会比较高,于是就有了这个念头,花了些时间做了个改编。


莫扎特这三套歌剧每一套长达三个半小时,全是意大利文,对观众来说有一层隔膜,也不是每一首歌都好听,我就把这三套歌剧里面我觉得好听的拿出来,编成了一个闹剧。


Q:为什么将其定义为“流行歌剧”?


A:编曲的原因。其实我可以把那些歌曲拿出来编个新的剧本,继续用古典的伴奏,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我想吸引更多的没听过古典歌剧、对古典歌剧没兴趣的那些人来看,想让他们对好听的歌剧有点认识,所以就把歌曲全部重新编过——流行的、摇滚的、无伴奏阿卡贝拉波萨诺瓦(Bossa Nova)的风格都有,把莫扎特的音乐全都改编了,整个晚上的编曲都是新的,所以才把它叫成“流行歌剧”。


Q:可以介绍下这部剧一些特别、好玩的地方吗?


A:剧本方面下了点工夫。我不是专业的编剧,我负责构思,对白等方面请了编剧重新处理了,专业的编剧会改得比较完善一些。剧本就是个闹剧,里面的人物都用了莫扎特歌剧的角色的名字,蛮好玩的,不是一个很严肃的歌剧。笑点都是编剧改过的,有故意设计一些笑点,比如说华晨宇、薛之谦等流行歌手的名字也会出现在台上,让观众会有一些比较接地气、现代化的感觉。


在香港我们是广东话演出,到上海来就改成了普通话。这点也很好笑,我懒,我打中文只会打拼音,所以原版剧本我是用英文写的,因为要在香港演出就改成了广东话,去年青岛演出又改成了普通话——因为广东话和普通话始终语法上会有所不同。


这次来上海改动更大。之前在青岛和香港演的时候,只有一台钢琴伴奏,其他的音乐是从电脑里播放出来的。现在到上海演出,我就把伴奏这块重新改编,把电脑拿掉,台上会是一个摇滚乐队——有鼓、电子吉他、电子贝斯和钢琴,就一个live版的摇滚流行歌剧吧。


Q:作为美声汇的音乐总监,您可以介绍下美声汇这个团体吗?


A:美声汇是90年代我大学同学开始创办的一个协会,我从英国回香港接手后就把它改成一个基金会。


美声汇主要目的是给香港声乐毕业的学生一个演出的平台。因为香港演出的机会不多,毕业后的学生除了教学,也没什么演出机会。香港现在唱歌剧的只有香港歌剧院和非凡美乐这两间公司,我就尽量帮他们找演出机会,搭一个平台出来给他们用。


歌剧耗资巨大,就让其他人去做把。我会把一些歌剧、音乐会全都改成偏流行的,尽量让比较多的、平时不听古典音乐的人来听。现在发展下来,这几年我们的演出从古典音乐为主慢慢转变成上半场古典音乐,下半场玩跨界,甚至把流行音乐用古典的唱法来唱这样。


香港歌剧院只是做歌剧,我们会比较多元化一些。《莫扎特》是其中一个,我也有自己作曲的剧,我和另一个作曲家合作写了一部叫《快乐王子与第四个智者》的音乐剧。圣诞节有东方三博士(三智者),而另一个版本则说有第四个博士,只是他运气比较不好而已。我把这个故事跟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加在一起,写了套新的音乐剧出来,目标观众主要是年轻人和中小学生。音乐全部是新做的,不是重编其他人的作品。


今年12月我还有一部音乐剧叫《ESTHER希望之星》要上演,希望能给年轻人更多上场的机会。


Q:您曾在香港演艺学院教授声乐以及担任歌唱指挥、现在又是剧本和编曲、男高音,您自己会更喜欢哪个角色(工作)呢?未来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吗?


A:以前当然是唱得比较多。我很喜欢唱德文歌,上几个星期我刚在深圳演出了舒伯特的《天鹅之歌》——我把它和徐志摩的诗歌散文放在一起,请演员在台上扮演徐志摩,整个晚上我唱他朗诵,《天鹅之歌》和徐志摩的诗文之间,这种是我比较喜欢唱的。


现在渐渐年纪大了,我觉得应该给年轻的歌唱家多一些机会,我认识的人比较多,就尽量帮他们筹钱(每一次上台演出都需要资金),慢慢这些工作就逐渐增多了。


未来方面,我一向做事就是想到就去做,随心。成功了就很开心,不成功就找另外一个方向。希望自己将来还能唱,也希望把美声汇发展得更好一些。同时有机会的话,也可以把我们在香港做音乐剧和音乐会的概念带到内地,在内地演出。


Q:您觉得什么样的音乐可以成为好音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