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财策智库
原标题丨奥纬咨询:中国市场变化催生外资资管三大新兴机遇
通过与本土机构合作或设立合资公司,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理财和基金业务是他们展开竞争的主战场。不过,由于过去三年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低迷,资金从资产管理市场流向居民储蓄存款,导致资产管理规模增速放缓(图表1),为行业带来挑战。同时,自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引发赎回潮以来,公募基金逐渐成为管理规模最大的产品类别。面对上述结构性变化,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还有哪些战略机遇,他们应如何调整在华策略,进一步巩固资管业务的发展?
图表1: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总资产管理规模,2017年-2023年前三季度 单位:万亿人民币
注:1. 包括私募证券基金(二级市场投资为主)、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基金(一级市场投资为主)以及其他;最新可用数据截至2022年12月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CTA、万得、奥纬咨询分析
市场竞争格局:理财子和公募基金仍是外资机构展开争夺的主战场
过去两年,外资机构纷纷与本土金融机构就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展合作。目前已获批的合资理财子中,部分为外资机构与大型国有银行合资设立——外资机构拥有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借助合作伙伴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展开业务;另一些外资机构选择与股份制银行或城农商行合作,为新的理财子提供资产管理能力。
-
中外合资公司仍是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市场展业的主流打法。大部分合资公司已成立多年,一般由本地管理团队运营,因此也面临与本土机构相似的挑战。例如,随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到来,基金公司迎来降费潮;机构在对个人投资者的争夺上也愈发激烈,尤其是在互联网平台。
据测算,过去三年里,线上渠道为基金管理公司带来了约60%的新客户,占新增资产管理规模的45%。
因此,对于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而言,如何优化渠道管理以最大化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效率,成为了一项关键挑战。
-
自2021年外资股比限制放宽以来,获批成立的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已增至九家。其中三家由合资企业转变而来,均于2022年或2023年完成股权变更,保留了原先的资产管理规模、销售渠道以及部分本地投研能力。对于这些在中国市场已有一定布局的外资机构而言,当前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利用母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资产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力和投研能力。而另外六家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仍处于起步阶段,资产管理规模增长相对较为缓慢,仍然需要时间来开发本地化产品和布局销售渠道。
尽管过去两年整体市场状况相对低迷,但我们认为以下三个细分领域仍存在一定规模的市场机遇,尤其对于在中国业务规模相对较小而海外能力较强的外商独资和合资公司而言。
尽管海外投资配额受到严格限制,但由于企业与机构客户对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较高,离岸固定收益市场仍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固定收益类产品约占中国客户境外资产配置的70%到75%。
然而,本土资管机构的供应能力不足,无法完全满足机构客户对海外资产配置的旺盛需求。同时,在岸投资市场的总体回报自2020年以来一直偏弱,这也是离岸资产配置规模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产品为例,自2020年以来,其复合年增长率已达到43%,而非货币基金整体复合年增长率仅为10%。国内领先基金管理公司的QDII配额使用大多见顶,且本土机构在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上,相较于外资机构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外资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海外投资渠道和配额的组合,包括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以及债券通等,在海外市场中最大化资产配置能力,丰富离岸固定收益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
外资金融机构还可携手渠道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低线城市和中老年客群中高净值客户潜力。由于投资渠道和理财理念等原因,大部分来自三四线城市及年龄较大客群的高净值客户对外资资产管理人还较为陌生,对不同的资产管理组合也缺乏基本了解。
我们认为,
外资机构的最佳选择是与浙江、福建等新兴富裕地区的城农商行以及互联网理财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客户群体,同时也能与寻求稳健投资机会的客群建立联系。
为上述细分客群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投资者教育和渠道赋能。为渠道销售(特别是客户关系经理)提供必要的培训,与其分享专业的投资见解,将有助于大幅提高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