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季天鹤,央观智库专栏作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供职单位无关
货币与货币载体的绑定
在货币的发展历史上,货币表现为诸多形态,诸如银币、铜币乃至现在的纸币。发展的总趋势,乃是货币价值和货币载体的价值越发脱节,比如一张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远高与100元人民币那张纸的购买力。
造成这一效果的原因,在于法定货币的运转越发完善,货币的价值不再需要货币作为实物来支持。人们在收到100元纸币时,不需要考虑其作为纸的价值。
而法定货币的“法”,则是中国关于人民币的若干规定,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法,当中规定了人民银行印刷和发行人民币。因此,在目前的法律架构里,货币本身(1元)和货币载体形式(纸或金属)是绑定的。
古中国的刀钱、布钱与孔方钱
这种绑定在未来也很难解除。数字货币时代,无论是央行发行还是私人发行,数字信息也都需要一个载体,比如央行的支付网络与数据库,或者比特币所依赖的区块链等。因此拒收人民币的现实表现,就是对人民币纸币硬币的拒绝。
银行存款和支付宝余额都不是人民币
另一种观点认为,使用银行存款支付和使用支付宝余额支付,本身已经是支付人民币。
然而,银行存款和支付宝余额都不是人民币,而只是有兑换人民币功能的人民币计价金融工具(支付宝余额甚至只有兑换银行存款的功能,连兑换人民币的功能都没有),而上述可兑换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银行和支付宝如果破产,他们发行的银行存款和支付宝余额,都可能因为银行的破产和余额宝的破产,而面临无法使用的情况。此外,如果支付宝支持的各家银行破产了,那么支付宝份额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换句话说,银行存款和支付宝余额作为被支付的对象,本身虽然用人民币计价,而且几年来乃至几十年来都可以顺利被兑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人民币自己。他们只是一种能够方便兑换人民币的金融工具。
银行存款的上述特点,在上世纪上半叶特别明显,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并不安全,存款利息当中包含了对可能的银行破产的补偿,当银行信用出现风吹草动时,人们会纷纷把存款换成纸币。
最近的例子,当属英国北岩银行出现问题时,人们纷纷去atm机取钱。另一个例子是希腊出现债务危机时,人们担心在希腊的银行欧元存款可能会被停止兑换欧元,于是纷纷提前取款,乃至出台了每天兑换欧元钞票的上限。
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当属2014年江苏射阳农村信用社的挤兑事件。人们出于某种原因,认为自己在银行(信用社是银行的一种)的存款不安全,纷纷排队提款。这些储户的行动,充分说明了什么是人民币,什么是银行存款。
2014年江苏射阳农村信用社的挤兑事件
那么,为什么银行存款被纳入货币量来统计呢?其实,这说明了货币的范畴比人民币要大,因为除了纸币硬币之外,还有很多金融工具(比如银行存款)可以执行货币的功能,被作为货币来统计。
但是,作为货币来统计,并不代表它就是人民币自身,这种功能的执行背后是有条件的(银行被认为经营正常),而这个条件的存在,恰恰说明了银行存款不是人民币本身。银行存款和人民币的可兑换性,本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社会公众把银行存款和支付宝份额看作是人民币,说明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和监管的有效和成功,乃至已经忘记了银行存款/支付宝份额和人民币本身的差别。衷心祝愿社会公众对银行存款和支付宝份额的可兑换性永不生疑。
中国人民银行
小结
在货币理论当中,辨析各类对象以及它们的成立条件非常重要。可兑换的体系非常庞大,需要仔细辨别每一环节及其成立条件,才能准确把握这个体系,并从可能出现的问题上安排策略。
成立条件往往具备幻觉,这是所有债务的特点,因为债务当中包含了期权,社会公众往往持有价外期权空头。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这些期权都不会被行权,但一旦行权就是惊天动地的。可悲的或者吊诡的是,人们都不希望被行权,但让人们时刻知道自己拿的是期权空头的方式,恰恰是被行权自己。
例如,人们都不希望债券违约,但如果没有违约,人们就会肆无忌惮地追求高息,最终会被违约狠狠教育。例如,人们都不希望资金链断裂,但如果没有断裂,人们就会肆无忌惮地加杠杆,最终会被断裂狠狠教育。
同样,人们都不希望银行倒闭,都不希望自己的存款取不出纸币,但是如果人们错误地认为银行是永不倒闭的,存款是永远兑付的,乃至认为银行是不需要监管的,支付是不需要监管的,那么人们最终也必然会被银行倒闭和存款蒸发所教育。
季天鹤
部分往期文章
一、理论
《
社会融资规模的未来
》
《
外汇储备属于央行:银行理论的深层问题
》
《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新框架
》
《
为什么要关注央行系列资产负债表
》
《
央行发钞:印传单还是打白条?
》
《
居民购汇是否消耗外汇储备?
》
《
股灾与挤提:金融市场中的准备金结构
》
《
“钱荒”与期限错配的丛林法则
》
《
利率市场化了,下一站货币量
》
《
流动性视角下的中国国际收支
》
《
汇金与中投:精彩的注资大戏
》
《
央行“放水”的三个池子
》
《
二次结汇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
《
人民币汇率分析的基本问题-外汇、外汇存款、外汇储备
》
《
如何辨析“藏汇于民”与“资本外逃”?
》
《
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为什么有希望?
》
《
外汇占款消失后我们看什么?
》
《
真实经济中的消费和投资
》
《
跨境流动的“资金”到底是什么?
》
《
股市蒸发的4万亿为什么不是钱?
》
《
调统司处理回购的双重计算带来哪些启示?
》
《
救市前后的资金格局
》
《资本外流如何重创中国?
》
《
外汇储备注资国开行会造成哪些货币影响?
》
《
央行MPA的货币含义
》
《
如何透视只有钱的世界?
》
二、时评
《
贬值与通胀夹缝中的降准
》
《
不期而至的元旦小汇改
》
《
央行支付新规:力阻支付机构变身银行
》
《
13%左右的货币增速目标或开启债券熊市
》
《
让人迷惑的人民币参加行准备金率
》
《
供给侧改革的货币图景
》
《
人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为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