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新闻界
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浙江理工大学曹聪课题组ACS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新闻界

公共信息接触如何影响不同类型的政治参与——政治讨论的中介效应

国际新闻界  · 公众号  · 科研  · 2018-11-20 12:41

正文

作者


张凌,湖南农业大学讲师,传播学博士。



政治参与往往被多元因素所影响,诸如教育程度、收入程度、媒介使用、公共信息接触、政治知识、政治讨论等都影响了公民的参与(McLoid&McDonald,1985;Mcleod et al.,1999),其中,政治讨论被认为是连接了信息接触、政治知识和参与的重要变量。而目前,对不同类型的政治讨论在我国公众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仍非常匮乏。本文将通过湖南长沙一次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公共信息接触、不同类型的政治讨论对两种类型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政治参与


本文将公众通过不同渠道向政府表达政治诉求,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视为政治参与,具体分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两种形式。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公众通过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渠道向政府部门表达诉求,试图影响决策的行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公众不按照既定的程序,而是通过引起舆论关注的方式来实现诉求,影响决策的行为。政治参与往往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其中公共信息接触和政治讨论是被考虑得比较多的影响因素。


(二)公共信息接触


公共信息接触往往被认为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前项。在那些比较政治知识、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中,往往都会考虑类似概念,诸如媒介接触(Media Exposure),媒介使用(Media Use)的影响。


在对公共信息接触进行操作化时,本文主要考虑渠道的差异性和地方特征。在地方层面,公众获得本地公共信息的渠道可被分为三类: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包括论坛、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在内的网络媒体;包括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在内的政府自媒体。


(三)政治讨论


在当前的研究中,政治讨论测量最常见的指针是频率,询问受访者与他人谈论政治的频率。本文的政治讨论操作化为公众与不同人群探讨当地社会、经济、公共事务及政府行为的频率。此外,有别于后文的政治参与,政治讨论并不以影响政府决策,进入政治过程为直接目标。


政治讨论广泛存在,常被分为人际政治讨论和互联网政治讨论两种类型。在本文中,人际政治讨论指与生活中的家人或朋友谈论自己所关注的公共议题的行为。人际讨论往往被认为是媒介接触的结果(David,Cappella & Fishbein,2006)。


信息技术发展之后,互联网政治讨论成为人们日常政治讨论的重要形式。互联网政治讨论指公众通过论坛网站、QQ、微信、微博等,与网友谈论公共议题。政治讨论能够使公众对政治议题进行审慎的思考,而审慎的思考带来更强的政治趋向和政治参与(Eveland,2004;McLeod et al.,1999)。因此,在线的政治传播也被认为是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产生效果的中介因素 (Cho et al.,2009;hah et al.,2007)。


(四)研究框架和假设


一般来说,政治参与水平在社群和个体之间分布不均衡,因此在解释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模式中,人们的教育、职业、收入等往往被认为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下降,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教育与参与水平的正相关已经趋于消失(Sanders,2007)。在我国的定量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大部分研究都没有证明教育水平对政治参与的正向影响(胡荣,2006)。考虑到既有对政治参与的解释性研究中,公众传播行为显现的较强的解释力,下文的理论模型中暂不考虑教育和收入因素,而集中分析以上三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一假设在公共信息接触、政治讨论、政治参与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中,政治讨论发挥了中介作用。在我国,虽然学者目前并没有对政治讨论在公共信息接触和政治参与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但部分研究探讨了概念之间的关系。首先实证研究部分支持了公共信息接触对政治讨论的正向影响。特定类型的媒介使用提升了媒介信息处理能力,而这一能力预示着更高的媒介参与意向(周葆华,陆晔,2008),网民对报纸和电视新闻的接触能显著预测他们的政治讨论水平(张明新,2015)。


本文按照图一的研究框架,构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按照中介效应的检验步骤(温忠麟等,2004),使用AMOS软件检验政治讨论的中介效应:(1)首先检验公共信息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方程1:Y=cX+e1,如果c显著,则按中介效应理论,否则停止分析;(2)在加入政治讨论变量之后,检验公共信息接触对政治讨论的影响,方程2:M=aX+e2,以及公共信息接触和政治讨论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方程3:Y=c’X+bM+e3如果a和b都显著,意味着X对Y的影响至少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实现,如果a,b有一个不显著,则进行第四步检验;;(3)检验方程3,观察系数c’,如果c’不显著,说明是完全中介过程,如果显著,说明是部分中介过程,检验结束;(4)sober检验,如果显著,则M的中介效应显著,否则不显著,检验结束。


以上是本文对三个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假设,从当前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无论是公共信息接触、政治讨论、政治参与都不是单一维度概念,因此在分析三者的关系时,需要考虑概念的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下文将基于以上研究框架,探讨三个概念的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厘清不同类型的政治讨论如何在公众接触不同渠道公共信息和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参与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研究方法


(一)调查地点和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在湖南省长沙市进行。在长沙市,公众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行为相对活跃,有利于采集到有效的数据。


本次调查采用滚雪球的方法进行抽样。从2014年12月-2015年4月,研究使用问卷网所提供的调查服务,通过电脑或手机发送链接邀请朋友进行推广和填写。为了避免滚雪球方法带来的样本的同质性问题,在推送问卷链接时,有意识地结合了分层抽样的方法,邀请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填写问卷。考虑到电子版问卷对访问对象信息素养的要求,样本可能因缺乏中老年样本而缺乏代表性。研究辅以面访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通过进入长沙市几个档次不同的商品房小区和普通居民社区对中老年人进行访问。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28份,其中电子版问卷396,纸质版问卷230,回收率为100%。在对问卷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后,去掉废问卷45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83 份。有效回收率为92.8%。在分析过程中排除7份有缺失值的问卷,最终577个样本进入统计。583份样本的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二)量表


本文涉及三个变量:公共信息接触、政治讨论和政治参与。


问题1询问如果公众要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决策和日常活动的信息,使用媒体的状况。


问题2询问公众使用地方政府自媒体的状况,具体问题是:您平时做以下事情多吗?


问题3询问公众参与政治讨论的情况。具体问题是:请问您与以下不同的人探讨关于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政府部门行为等议题的频率?


问题4询问公众政治参与的状况。具体问题是公众如果对本地政府的某项行政行为不满,或觉得自己或朋友遭到本地政府的不公平对待会如何行动?


(三)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SPSS16.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因子分析所得到的量表基础上,为了探讨政治讨论在公共信息接触和两种政治参与之间的中介效应,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的两个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本文按照Kline(2011)的建议,选取以下指标对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估:χ2\df,RMSEA,GFI, CFI,NFIχ2\df小于3比较理想。RMSEA判断理论模型与完美拟合的饱和模型的差距,其界值定位0.08比较好。GFI为拟合指数,一般认为GFI大于0.9比较理想。标准化RMR小于0.05较好,小于0.08则普通。NFI、CFI反映假设模型与一个观察变量间没有任何共变假设的独立模型的差异程度,NFI大于.90、CFI大于.95可视为具有理想的拟合度。


研究结果


(一)政治讨论在公共信息接触与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了验证政治讨论在公共信息接触对制度化政治参与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文按照温忠麟等(2014)建议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政治讨论的中介效应。


第一步,建构不包括中介变量(人际政治讨论和现实政治讨论)的直接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公共信息接触的三个维度对制度化政治参与影响的直接效应模型拟合良好。三个维度:本地传统媒体C1(β=-.195,p<.005>


第二步将政治讨论作为中介变量纳入中介效应模型,在对误差的共变现象进行修正后,得到了模型1(图1),模型拟合水平良好。其中,人际政治讨论对制度化政治参与影响,系数b显著(β=.21,p<.001>


最后,比较ab和c’的符号,a1b和c1’异号,属于遮掩效应,effect=|a1b/c1’|=0.2275;a2b和c2’同号,属于部分中介效应,网络论坛的公共信息接触通过人际政治讨论对制度化政治参与所起的中介效应,占网络论坛对制度化政治参与总效应的比值为effect=a2b/c2’=0.3733。



(二)政治讨论在公共信息接触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本部分仍按照以上步骤检验政治讨论的中介作用。首先构建不包括中介变量(人际政治讨论和现实政治讨论)的直接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公共信息接触的三个维度对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影响的直接效应模型拟合良好。公共信息接触概念的两个维度:本地传统媒体C1(β=-.17,p<.05>


第二步将政治讨论作为中介变量纳入模型,在对误差的共变现象进行修正后,得到了模型2(图2),模型拟合水平良好。



(三)稳健性检验


因为抽样方法的局限,本文样本的分布与实际情况相比略有偏差。为了验证研究的稳健性,本部分随机抽取18-35岁2个年龄组的60%,与其它组一起进行分析。模型1直接效应模型显著。三个维度对制度化政治参与均显著,纳入中介变量后,模型拟合结果良好,模型1成立。


模型2的直接效应模型拟合良好。公共信息接触概念的两个维度:本地传统媒体,论坛网站对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影响显著,纳入中介变量后,模型拟合结果良好,相关路径显著,模型2成立。



讨论和结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前文提出的研究框架中公共信息接触、政治讨论和政治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基本得到验证,但是对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而言,公共信息接触和政治讨论概念的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则有所差异。


(一)人际政治讨论对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中介作用


在模型1中,人际政治讨论在公共信息接触和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而互联网政治讨论则并未发生预期作用。其中,人际传播在本地传统媒体和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发挥遮掩效应;在论坛网站和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第一、人际讨论在本地传统媒体的公共信息接触和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的遮掩效应。本地传统媒体对制度化政治参与发生负向的影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