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儿童社会学大佬William A. Corsaro的研究,探讨了如何理解“熊孩子”的世界,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熊孩子”世界的特点
熊孩子世界即兴幻想、社会阶层分化,孩子们的游戏不仅是玩耍,更是即兴幻想,且游戏中有社会阶层分化,存在小社会文化。
关键观点2: William A. Corsaro的研究观点
Corsaro教授认为理解熊孩子要避免成人中心主义和线性进步视角,孩子的世界充满幻想且即兴,游戏中有复杂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体现。
关键观点3: 儿童即兴游戏的重要性
儿童即兴游戏有助于理解熊孩子的行为模式,孩子在游戏中展现语言即兴创作技巧和社会阶层分化。
正文
逢年过节,不仅有事事打听关心的七大姑八大姨,更有莫名其妙的熊孩子。
熊孩子,才是过年的主角。
就算发了红包、给了压岁钱,还是一点也不闲着,哄都没法哄。闹腾起来,让你刷剧刷不成,逛街逛不安,学习工作更是静不下来。
你要是稍加管教,说TA两句,家里长辈马上站出来,一句就把你怼回去——“TA还是个孩子!”
是呀,TA还是个孩子,你能说啥呢?一切不合理都变得合理了。
所以,到底要怎么理解“熊孩子”的世界呢?为什么TA们难缠又难带?这篇文章,我们从儿童社会学研究聊聊对熊孩子现象的一些启发。
提到儿童社会学,我们不得不提一位擅长定性与民族志研究的儿童社会学大佬William A. Corsaro。他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也是《童年社会学》一书的作者。Corsaro教授在50年间对三个国家的500多名儿童进行了民族志研究,因此获得过美国社会心理学界最高荣誉:库利—米德奖。
Corsaro教授算是社会学里著名的象征互动学派/芝加哥学派传统下训练出来的学者。他在四十年前师从伦纳德·科特雷尔(Leonard Cottrell)的时候,就得到这位导师的大力支持——导师资助他购买了很多视频录像装备做儿童研究。为什么呢?要知道,研究儿童和研究成年人不一样。大多时候,你的经验数据要么靠纯观察,要么靠陪伴玩耍。如果能录制视频素材、做视频数据分析,研究起来会更方便。
在Corsaro教授看来,我们理解熊孩子,要避免两种视角:
一方面,要避免成人中心主义。这一视角以规范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为代表,认为社会的文化都是成年人建构的,而孩子只是不断习得成人文化。所以,我们不需要研究熊孩子们自己的文化和同辈关系。
另一方面,要避免线性进步视角。这一视角来自象征互动论开山大师米德。他提出了“玩耍”和“游戏”二分的线性进步观,认为儿童要经历从玩耍到游戏的阶段变迁。玩耍阶段,就是儿童只会扮演特定个人(比如“我现在扮演妈妈”),但游戏阶段是更复杂的组织,比如踢足球、捉迷藏,里面蕴含着一套抽象的规则。但是,Corsaro教授认为,这样观点太线性/进步观了。实际上,儿童的玩耍阶段也有非常复杂,甚至非常幻想的成分,但这些成分可能会在儿童成长中逐步丧失。
根据Corsaro教授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熊孩子的世界是即兴幻想的,所以才会经常打破你的预期;熊孩子的世界也是有社会阶层分化的,TA们也有一套小社会文化。
Corsaro教授认为,孩子是他们自己想象世界的制作人和导演。他在对幼儿园的纵向民族志研究中,发现幼儿(3~5岁)比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更擅长创造和享受幻想游戏。
比如,Corsaro教授在意大利做过为期七年的纵向儿童研究,记录了儿童从学前班到小学的过渡。其中,他发现孩子们会吸收成人创作的文学、电影、音乐和电视的基本主题,比如危险救援、失踪、死亡重生等等,然后再基于孩子和同龄同伴关系进行自发的幻想和再创造,产生无数丰富的新游戏。
比如,Corsaro教授记录过几个四岁小孩子做危险救援的玩耍过程。TA们跪在沙盘周围摆弄玩具动物,当幻想自己从沙子里牵出小马玩具时,会一边说着“我在森林里很冷!我冻僵了!呼呼呼呼呼!” (每喊一声“呼”,TA的小马就上下移动)。
在这个小片段中,Corsaro教授发现孩子们对“副语言”线索的特别使用与成年人非常不同。所谓的“副语言”,就是在孩子的谈话中,TA们使用高音调、话语结尾处的重音以及升调,来表明TA们正在操纵的想象中的“动物”。
而且,这些幻想与扮演,都是自发的和即兴的。孩子们也会通过即时回应同伴的创作,进一步扩展彼此的贡献,时刻协商TA们的游戏。结果,你常常发现孩子们是没有剧本的,更不会有计划——不会计划说“让我们假装我们是动物,并且有一场大风暴”。
如此一来,你就理解为什么熊孩子很难缠、很难带了——因为你用成年人的想法,觉得大家在一起玩是有剧本的、有固定预期的,但是熊孩子们可没有剧本,随时在即兴,随时在打破你的预期。
Corsaro教授的学生——也是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Sawyer就提出过“协作涌现”的概念。“协作涌现”就是认为,儿童的即兴游戏是不可预测的,并且取决于正在进行的游戏叙事的逐轮制作。因此,当一个孩子提出了该剧的一项新发展,其他孩子则会通过修改或修饰该建议来做出回应。
Corsaro教授还做过比较民族志,例如对美国的贫困非裔儿童与中产阶级儿童进行比较。结果,他发现孩子们的游戏已经有阶层分化了。
像前面说的,孩子们不分阶层,都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和即兴创作技巧,但TA们游戏的实质和叙事却存在显著差异。
一方面,中上层阶级的孩子们制作了混合幻想和现实的叙事剧本,构建出充满乐观色彩的场景。比如,一个孩子会扮演自己是一家冰淇淋店的成功老板,该冰淇淋店有多种口味,甚至提议用超额利润帮助贫困患病儿童支付医疗费用。
对比来看,非裔美国儿童扮演的则是更复杂的现实叙事。她们假装是自己的母亲,通过玩具电话谈论母亲在贫困中养育子女的困难。她们会选择一些生活受到困难的主题,比如不能去当地的便利店,只能等公共汽车,与母亲一起去遥远的超市采购,以及无法定期见到缺席的父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