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353期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讲座题目为“大转型与无尽增长之梦”,主讲人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堪萨斯大学赫尔杰出教授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本次讲座是其“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评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牛可主持。
讲座伊始,沃斯特教授首先区分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三种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第一种主要的生产方式是觅食(Foraging),其延续的阶段是从公元前20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代表性特征是打猎、采集、打鱼、使用火等;在这一阶段,人类与地球上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第二种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农业(Agrarian),其延续的阶段是从公元前1万年至今,代表性特征是动植物的驯化,人们通过接管其他动植物的生活来努力提高产量和可靠性。第三种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工业资本主义(Industrial Capitalism),这种生产方式开始于公元1500年左右,是过去的二三百年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寻找廉价能源来驱动机器生产食物,以及大规模的跨国和国内贸易。
通过对三种主要生产方式的区分,沃斯特教授引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即:是什么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迁,从一种生产方式转向另一种生产方式?
紧接着,沃斯特教授回顾了马克思与亚当·斯密就人类生产方式的大转型提出的解释。
沃斯特教授指出,马克思在1845年就意识到了,资本主义或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类对性与再生产的欲望导致了人口密度的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并由此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迁。沃斯特教授认为,研究者们也通常没有足够关注到马克思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开篇写的一段话:“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接着,沃斯特教授展示了两张地图,其中一张绘制于1482年,而另一张绘制于1641年。通过两张地图的比较,沃斯特教授指出,对旧世界的人们来说,新大陆发现的意义类似于发现了一个新的地球(a Second Earth),这个新的地球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对于人满为患且经济拮据的欧洲人而言,新大陆使其拥有了一个可供盘剥的资源丰富的新世界。由此,沃斯特教授认为,马克思早期版本的人类历史提供的逻辑是这样的:人口数量达到一个新的规模;哥伦布和麦哲伦等探险家带来了新的知识,即新大陆(“第二地球”)的发现;这一发现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边界,导致托勒密式的世界观崩塌,原有的觅食或农业的生产方式对大多数人丧失了吸引力;而后世界进入到作为人类进程一个阶段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沃斯特教授认为,当前对马克思的研究中,其早年所提出的这种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by Christopher Columbus)
Andre bauchaht,1873-1958
Sammlung Zander, Germany
接着,沃斯特教授指出,马克思从亚当·斯密的思想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在《国富论》的最后一部分,斯密写道:“发现美洲和发现由好望角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通道,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大事。”通过发现“第二地球”(the Second Earth),斯密和资本主义者也发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真实的、可以满足人类对物质资源的欲求的世界,这样就解决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问题。进而,在这样一个没有资源限制的世界中,无限的经济增长就成为其首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攫取世界上所有地方的自然资源服务于经济增长,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则意味着将农夫变成工厂的工人或矿山的矿工。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的生活方式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但资本主义者意识到,农业生产正在接近其产量的极限,而这些资本主义者认为相信通过盘剥第二个地球就可以克服和超越这些极限。进一步的,斯密的想法则受到托马斯·雷纳尔(Guillaume Thomas Raynal)的启发。与斯密类似,雷纳尔在1770年曾写道:“对作为总体的人类以及生活在欧洲的人来说,从来没有一个事情比得上发现新大陆和发现由好望角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通道更为有趣。”
接下来,沃斯特教授对五项他认为导向了现代世界整体大变革的革命进行了分析。这五项影响现代世界的革命分别是:商业革命(a revolution in commerce)、国家权力的革命(in the power of nations),生活方式的革命(in the way of life),工业革命(the industry),以及人民主权的革命(government of all people)。
就商业革命而言,沃斯特教授认为商业革命与资本主义(Capitalism)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资本主义并不只是一种文化性的转型,而同样也是一场重要的物质性转型(material shift)。具体而言,商业革命/资本主义意味着将贸易网络拓展到全世界,向国内与国外大量投资,将人们从农村转移至城市,并创造就业机会。
▴
勒阿弗尔港口(Le Havre)
Eugene Boudin,1824-1898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正是发生在这一广泛进程中的。工业革命意味着新科技与大规模的生产。同时,这也意味着生产的方式从家庭作坊和地方性生产-消费模式转向工厂体系与集中化管理。资本主义也从五个方面回应了当时欧洲的人口-食物危机。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发现新的土地、鼓励移民、发展国内制造业、发现并利用新的能源资源,以及发展世界贸易。正是这些特征定义了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或工业共产主义),而资本主义的影响也早已经超出了作为其起源地的英国和西欧。沃斯特教授认为,由于没有生活在英国这样一个工业革命的先行国家,雷纳尔对“第二地球”的发现对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影响关注不足。举例而言,沃斯特教授认为达尔文在生物学/环境学中的诸多成果都依赖于大航海时代对西半球的发现。“第二地球”的发现对科学革命的另一个影响则在于,通过“哥伦布交换”,物种不断在新旧大陆之间迁徙,这对新旧大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哥伦布交换”也极大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
在讲座末尾,沃斯特教授回顾了其核心论点,提出其行星史研究的核心是:人们的行为并不仅是文化决定的;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类文化的、更深刻的、内生性的人类本性(human nature);而食物与性(Sex)则是人类本性的核心。沃斯特教授以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为例,简要佐证了其核心观点。德雷克的父母一共生下了12个孩子,德雷克是12个孩子中最年长的,家庭的拥挤和贫困激发了德雷克闯荡海洋的想法,并最终使其成为一代枭雄。沃斯特教授认为,德雷克一家的情况正是当时大西洋沿岸的普遍现象,因此人们才转向大西洋试图逃离旧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西半球。这些发现新大陆的人剥削、掠夺并将疾病带给当地的土著人,然后在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定居下来,建立了殖民地。
▴
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1540-1596)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私掠船船长、航海家、政治家,在1577年和1580年进行了两次环球航行
沃斯特教授以问题的形式收束讲座,这个问题是:在当前世界人口大爆炸的情况下,我们接下来又到哪里去养活数以十亿计的人口呢?沃斯特教授提出,21世纪尽管人口仍在增长,但人的本性正在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更具体地说,沃斯特教授认为女性的本能将成为未来变革的核心:女性正在控制自己的生育能力,这会带来行星规模的社会与环境变化。
在评议环节,陆扬老师简要回顾了沃斯特教授新著的内容,认为沃斯特教授激发了其对环境史的兴趣,沃斯特教授将人类历史与地球历史相联系的研究方法充满洞见,对物质力量的关注也非常有助于促进理解作为人类历史驱动力的物质力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陆扬老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是,沃斯特教授所采取的这种行星史的方法是否会有某种简单化的倾向,即传统史学家的研究都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被认为是对人类历史的误解,因此可能难以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二是,这本新书(《欲望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