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米尔看天下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军事网站,以独特视角报道军事。 @米尔军情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龙微观  ·  尹锡悦已经逃跑了? ·  昨天  
黑大帅资讯小站  ·  龙枭社&BLACKRAM:黑羊暑期联训 ·  2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听劝!卫衣只买基础款!百搭舒服才是王道! ·  3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闷声发大财!缅甸“偷偷攒出”3500吨战舰,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米尔看天下

不向任何猝死的人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青报发文痛批“冷血干部”!

米尔看天下  · 公众号  · 军事  · 2018-03-11 19:30

正文

广告合作QQ:780422505 、 6240132

来源:人民日报、新京报、中青报、环球时报

人生苦短,人生实长,好好活着、健康活着,工作才能继续,才能实现自我的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不向任何猝死的人学习!

 文|综合自人民日报等


对不起,我不要向任何猝死的人学习





2017年12月16日凌晨,安徽六安裕安区一位医生猝死了,年仅31岁。猝死的地点是医院值班室,他有着和绝大多数医生类似的经历:连轴转,又忙又累,积劳成疾。

当地区卫计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这本是一个善意倡议,不想却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医生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网友纷纷发问:学什么?学习如何更好地猝死在岗位上吗?心得体会,开展报告活动,是不是谁号召的谁先做个表率呗。

看似“过激”的语言,却是很多加班狗内心的真实感受。每一个猝死的背后,都有一道过度劳累的伤疤。

2018年伊始,仅仅一个多月,我们听到了多起医生猝死的案例。2018年元旦前,山西一名呼吸科医生,在连续工作18小时后,突然昏倒后猝死,卒年43岁。此后不久,1月2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一名43岁的急诊医生也是在持续工作18小时后猝死。

只有医生这样吗?

2016年6月29日,年仅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猝死地铁站。

2016年10月6日下午,张锐于当日凌晨因心梗去世。从人大新闻学硕士到《京华时报》前新闻中心主任、从网易前副总编辑再到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最终在探索医疗的道路上,没能留住自己的健康。

你动一动手指,网上去搜索一下,一个又一个生命就在你眼前消失。

2016年5月3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中午,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2016年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岁。

2016年6月14日,《春城晚报》总编辑年仅42岁的杜少凌,突然出现呼吸不正常经抢救无效猝然去世,

又是加班!

又是熬夜!

又是猝死!

这些人生前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经常的加班、熬夜。以媒体行业为例,深蓝网曾做过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称超过60%的媒体人凌晨之前没有睡过觉,超过90%的媒体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超过80%的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八个小时,超过60%的人每周锻炼时间不到100分钟。

不仅仅是媒体人。社会上很多职场人士都是如此,比如IT行业的人员,搞科研的人员,他们没日没夜加班加点的工作,为了什么呢?

没有人想一路走好!

没有人想英年早逝!

没有人想撒手人寰!

不过是为了当初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承诺的——救死扶伤、铁肩担道义。

不过是为了当初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你们向我们承诺的——体面而有尊严的活下去。

十年饮冰,终凉热血。




无论有多少人猝死,第二天,太阳一样会升起,活儿,还是得有人干!

为什么这么累?

也许他们的累,不是修路砍大树的累,是心累。不是在严寒酷暑中凿山填海,多是在废寝忘食中灯枯油尽。

一、杀鸡取卵


难免有些老板只看到短期效益,盲目加大工作量,甚至安排员工在下班后做非本分的事情,而员工,为了保住饭碗,只能委曲求全。

二、朝令夕改

由于管理者缺乏统筹管理的能力,三番两次更改决定和部署下去的工作,使得员工不停返工,以至于不得不加班加点。

三、内部成本

不同部门配合不得当,内部设置壁垒,让员工之间办事效率下降,不得不加班。

四、当然,也有员工个人的原因。


比如个体效率的低下,总是不敢比领导先走,怕自己先走就要被开除等等。

猝死是极端事件,但背后折射着普遍性。毕竟生存的压力与内心的焦虑,存在于每天早晨我们睁开的双眼里。

改革开放即将40年,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努力工作会给人带来丰厚回报,回报又形成继续努力的激励。越工作,个人劳动力价值越得到提升,工作机会也就越多,对自己未来的预期越高大上。

大众工作伦理于是形成:能吃苦最光荣,多加班是应该的,好日子永远在未来!

这样的工作伦理当然不可轻弃。然而,却必须补充。社会不仅有经济这个单一维度,过度劳累不仅影响健康,而且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民日报、新华社两大党媒年年痛批无节制加班。不久前,解放军陆军司令员韩卫国的《致陆军官兵家属的一封信》刷爆了朋友圈。司令员提出的三种情况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有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

他说:“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

中国最高领导人曾在人民大会堂,跟206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回忆起自己担任县委书记的往事,称自己当时常熬夜生病,并告诫大家不要熬夜。我记得当时微博发布这一条之后,网友一片“哭诉”点赞。

大概,这些就是在我们矢志奋斗路上,最温暖的话语。


针对医生猝死事件,2月7日,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接受采访表示,相信当地卫计委的本意是号召医务人员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她同时希望医务人员在改善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不要一味的强调员工的责任,忽视了他们应有的权利。

正如中青报评论所说:主管部门,应有勇气,既为医德点赞,又反思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的底线是——我们的医生,不至于因为工作辛劳、压力骤增而猝死!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

显然,与赞美相比,呵护更为迫切。人们希望,在检讨和审视的基础上,医生的获得感更加明显,生存状态得到改善。但是,“号召”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字提到这些。由此让人不免担心:检讨和反思会被讴歌和表彰代替;悲剧,还是在不同的地方继续发生。所以,有关部门还真别觉得自己委屈。

我们对逝去者的敬意永不会消失,更好的选择或许是,将这种致敬更多地体现在对生者的关爱上面,切忌罔顾警示、空洞地谈“学习”,以免让人生出“这是号召后来者重复前人悲剧”的误解,觉得伤口又被撒了一把盐。

毛泽东曾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新华社也曾指出:有的地方提出“5+2、白加黑”,有的县市甚至提出“3516”工作法,即每天三小时吃饭、五小时睡觉、十六小时工作。而要求干部职工加班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的是为了“加快招商引资”,还有的是“转变工作方式、提振精神状态”。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疲劳战术”被当成经验,低效率的加班被视为作风,这不仅影响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助长了形式主义。

对我们员工个体来说,也该控制好自己的节奏,把人生当场马拉松,张弛有度的跑,把自己从会节奏的加码加速状态解放出来,多锻炼身体,少出去应酬,让人生更从容。

人生苦短,人生实长,好好活着、健康活着,工作才能继续,才能实现自我的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