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24群的木子
小时候,想要活的很伟大。
我要当科学家,探索外太空。我要当解放军战士,做人民英雄。我要当医生,拯救每一个病人。
越长大,越发现活的挺卑微,挺没劲的。
学习,不冒尖儿,也不拖后腿。工作,没啥前途,却也能糊口。
我挺讨厌我自己这样的一生,总觉得应该来场说走就走的旅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没有去看世界,我看了《活着》。
福贵的一生,福大命大,尽管最后只剩他一人,我依然认为他有福。
就是这样我看见了我身边的福气,经历生死的手术后,我还活着。我爱的人,也是爱我的人。
比起福贵,我太幸福了。福贵经历太多次生死离别,我只有两次。
一次是我的奶奶,我那为了家人穷苦了一辈子的奶奶。奶奶和爷爷是包办婚姻,爷爷很不喜欢奶奶。爷爷脾气很臭,奶奶很能忍。
奶奶是生病死的,那次病拖了大半年,我暑假见的她最后一面,当时就感觉寒假我就见不到了。结果,在我放寒假的当天,奶奶去了。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想的是明年暑假就见不到了,她是不是还能多在这世上留一会儿。我跟奶奶并不亲近,所以我以为我不会哭,但是在看见爸爸的时候,我突然就哭了。因为爸爸的妈妈没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父母健在真好,无论我们多少岁,成了没妈的人,终究是悲伤失落的。
另一次,是我自己,生病了,要开刀手术。医生把风险说的很吓人,我把自己往最坏的结局想。
睁开眼,看见的第一个人是爸爸,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我还活着,真好!
活着,真好!我突然就变得无欲无求了,什么房子车子票子,都不如我还活着更让我踏实了。我变得怕死了……可我看的更开了。
我能体会福贵与老牛夕阳西下相伴的那份心境了,虽然我还很年轻。
生和死,不需要把它看得太沉重。
既然活着,就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想做就尽力去,做不到就收收心,踏踏实实的也是幸福。
如果已逝,就随风而去……
3.
E58群的七七
《一个人的朝圣》,从名字来看,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等风来》和那些去西藏的民众,感觉可能会是一次心理的洗礼。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让自己沉下来,让自己融入进去。同时为了保持对这本书的兴趣,从头到尾,一点都没有去进行搜索相关信息,以便留下的是我个人最真实的感受。
哈罗德·弗莱,男,65岁,退休半年,居住在哈姆斯南部,金斯布里奇村,福斯桥路。在四月中旬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早晨,收到了一封改变了一切的信,来自贝里克郡圣伯纳丁临终关怀疗养院,署名是奎妮·轩尼斯。故事的开始,只有这封信,2个人,一位是哈罗德,一位数哈罗德的妻子莫琳。提及的有2个人,一位是写信的人奎妮,一位是哈罗德和莫琳的儿子戴维。
信中写道奎妮得了癌症,这让哈罗德回想起奎妮这位酿酒厂的同事。哈罗德决定回信,只是简单了写了两句。写好后,哈罗德打算投到邮筒里。在走向邮筒的路上,哈罗德开始回忆,就这样走了一个邮筒,又一个邮筒。路上遇到了一个加油站女孩,得知哈罗德要给一个得了癌症的老朋友寄信后,告诉哈罗德,“一定要有信念,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就是这段话,以及哈罗德想到的自己错过的其他东西,想起离家而去的母亲放在门边的行李,住在疗养院中的酗酒健忘的父亲,被自己辜负了的妻子,不再愿意和他对话的儿子等等,哈罗德决定要走路去看奎妮。并打电话去医院,让奎妮活下来,等他。两个地点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北,没有手机,没有运动鞋,没有行李,哈罗德决定穿着一双帆船鞋,就这样出发了。
在行走的过程中,分了几个画面给我们。一是哈罗德遇到的人和事情,二是哈罗德的回忆,三是莫琳的邻居雷克斯的举动。哈罗德遇到的人和事,都是要通过这些现实的人和事来让哈罗德慢慢感受不同的人、环境,而且遇到的每个人对于哈罗德的行为给出了最真实的反应,从而点燃他那颗看似已平淡无波的内心。哈罗德的回忆分为哈罗德小时候对于母亲和父亲的回忆,哈罗德遇到莫琳的回忆,戴维出生后与戴维相处的回忆,对酿酒厂老板的回忆,对与奎妮共事的回忆等等。哈罗德父亲因为在战场上遭受的一切,回家后变得酗酒,导致了母亲和他的伤痛,哈罗德从小就是一个沉默、敏感的孩子,从来没有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爱。因此在诺大的舞厅,看到莫琳后,相信肯定是爱情让双方建立了家庭。结婚后,戴维出生了。在哈罗德看来,莫琳根本没用转换,就立刻变成了一个母性散发的妈妈,可是,哈罗德不知道是不是幼时遭受的一切,总是沉默着,不敢抱孩子,感觉起来像是照顾孩子不够。渐渐地,与戴维越来越疏远。特别是一次游戏的事情,戴维为了引起注意,像是自杀式的游入危险区域,可是哈罗德当时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去解鞋子的鞋带,就这样,妻子和儿子慢慢离他越来越远。
哈罗德在酿酒厂做了45年,老板是个让大家背后都抱怨的人。一直到20年前,奎妮来了,做酿酒厂的财务人员,被分配到和哈罗德一起。奎妮是个在大家看来和其他女性不同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立独行,有能力,但是不注重穿着打扮,长得也差点。所以搭档哈罗德这个不怎么说话,连对面坐一个人是否会和自己说话,都觉得离开是不礼貌的人来说,正好。哈罗德开车,奎妮坐在副驾驶位置,旅程中奎妮会将歌词倒过来唱,也会简单的聊一聊,会说起戴维,也去过哈罗德家里。但是后来被辞退了。这些画面通过作者的笔触,一幅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故事轮廓也打开了。
哈罗德一开始是使用养老金住在旅馆,旅馆将账单直接寄回家里,在和一位偶遇者的沟通中,哈罗德决定不住旅馆了,走到哪里是哪里,在野外直接休息,可以白天走,也可以晚上走。慢慢地,哈罗德走了很多天,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事情。一个玩社交网络的年轻人将这个事情放到了网络上,当然是为了宣传自己,但是同样地,哈罗德火了。开始有人加入哈罗德的队伍,也有记者驻扎在哈罗德家外,想采访莫琳,同样地,大家为这个事情杜撰了一个来由——哈罗德爱着奎妮,这是为爱的一条路。
加入哈罗德的“朝圣者”们,人越多,心思越多,不同的观点越多。哈罗德觉得既然大家加入进来了,那么他就对大家有责任,因此这个旅程变得有点丢失了开始的意义。接受采访,还要给某个饮料代言,开始接受大家的馈赠,吃野味等等,这一切让哈罗德觉得压抑,可是又无可奈何。因此哈罗德告诉莫琳,他坚持不下去了。朝圣者们,觉得哈罗德精神状态已经跟不上了,抛弃了他,独自赶赴贝里克郡,当然媒体、掌声都是属于他们。独自留下来的哈罗德,在走错方向,来回折腾中,终于慢慢坚定了来时的路。同时莫琳也在改变,记起来了相遇时的感受,哈罗德对待戴维的小细节等等,莫琳知道没了哈罗德她会更加寂寞。
87天,风风雨雨,一个人的朝圣,终于到达了。见到了奎妮,我们才知道原来奎妮的肿瘤已经扩散的那么厉害。原来奎妮当时被辞退是因为哈罗德将酿酒厂老板的母亲留给他的东西砸了,而奎妮背了黑锅。我们也终于知道,原来戴维已经死了。终于,经过这一路的行走和思考,哈罗德和莫琳的手牵到了一起,生活还要继续走着。
用了6天时间,每天看2-3个章节,一本书看完了,可是却总也无法进入一本新的书中,好似没有将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对这本书做一个交代,看这本书就还一直没有结束。打字的过程中,内心是不平静的,想到了很多,哈罗德的故事,自己的往事,还有就是关于旅程的事情。自己总是会想,等我有时间,等我有闲钱的时候,我也放下一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个时候我也感悟一下,体会一下。可是就是通过看这本书,我才发现,自省是部分时间和地点的,套用一句话,一切自在心中。
允许我引用这本书的最后一段来做结束:
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走向海岸,两个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远。只是刚走了一半,肯定有谁又想起了那句话,再次激起一轮狂笑。两个身影就这样来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4.
D65群的半生缘
被救赎的灵魂
期许很久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完了,心绪难平,吸引我读下去的地方太多了,书里特别的叙事风格,一路风景的细腻描绘,多种写作手法的融合,以及主人翁哈罗德一样回忆起他忐忑苍白的一生,信念,友情,爱情,勇气,在这本书诠释的淋漓尽致,而我体会最深的,是一种无比浓厚而又无比亲近的孤独感……
哈罗德,六十岁,小时候被母亲抛弃,中年又沉浸在丧子的悲痛里,生活中又处处饱尝妻子的冷漠与埋怨,在酿酒厂里当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甚至在退休的时候都是静悄悄的,没人欢送,也没有仪式,故事的开场由一封信徐徐展开,就此,哈罗德如白开水般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原因是接到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一封信,信中说她患了癌症,写信道别,在悲痛和震惊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邮寄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用双腿跨越了整个英格兰。从开始上路的焦虑、挣扎、徘徊、惆怅,甚至放弃的念头,到随后路上遇到的一些事而受到鼓舞和启发,使哈罗德恢复自信,重新上路,心中有了怎样的一种信念:他坚信,只要坚持走下去,老友就有生的希望。。。。。这样的信念,无关信仰,只为承诺!
60岁,87天,672英里,在哈罗德蹒跚前行的背影里,那些普通人身上的渺小与伟大在作者笔下体现的栩栩如生,一些撞击灵魂深处的东西就这样在蛰伏已久的思绪里渐渐奔涌,那颗日渐麻木的心也开始悸动,原本以为最简单的事情,在开始以后往往困难重重。以为是困难重重的东西,到最后竟是这样的轻而易举!以为可以在时间的冲刷下忘却的东西,却发现它早已在心底生根。以为痛苦再也不能得到解脱,却发现坚冰早已在心间慢慢融化,..哈罗德用他的行走涂抹了一路的灿烂,分开和时空的隔离,让哈罗德与妻子莫林的手再次牵在一起,曾经冰冷的情感慢慢苏醒,也许只有将身心放逐于大自然,才更容易找回最初,最原始的那份本真,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找回隐匿的自我,那些悔恨,抱怨,快乐而又唯美的曾经,遗憾里的遗憾,那些一点与一滴,就这样在黑夜与孤独中无处躲藏。
故事的结尾,当奎妮那张畸形的只剩下半边的眼睛流下眼泪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那一刻我察觉到,也许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绝症,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端,时光的尽头,岁月的边界,才能看清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从来我都不怀疑,所有挚爱于生命、生活的人们,应该都是善良的、认真生活的人,应该都是对世间美好事物有着独特审美的人,应该都是对生活存在感动和感恩的人。只因经历了人生中的那些失败、彷徨、抗争、面对、逃避的人或有那样一些心结的人才会更深懂得哈罗德的心情。行走、历练、打磨、平淡,不过是那些追寻中成长的印记,对于挚爱于生活、尊重生命的人来说,岁月可以带走所有过往的伤痛,而灵魂的有所依靠才是我们与之相伴的另一个存在,才是我们内心得以安宁和澄清的一剂良药,它可以让我们从容的轻触生之意义,并让我们一路向阳,一路坚强,一路助人,一路为乐,一路在徘徊中能够邂逅时光的流逝,依然能够看尽世间一切繁华,最后任由风定花落,让这最美好的一缕缕阳光穿透躯体,照亮心路。
像哈罗德一样行走吧!打开心窗,一切依旧,不忘初心,勿执固念,喜我所喜,安然泰若,爱我所爱,心安静处,生活中的疑惑、纷扰、困顿、挫折抑或只是生命中暂时的过客,只要一直温柔的坚持,不论再长的距离,不论多深的隔阂,都会获得理解,都会解开疙瘩,最终收获安宁和幸福。因为,我知道有一个声音回响在心的深处:不论生活的真实和未来生活未知和不确定,我们都有理由为那“一个人的朝圣”孤独的美而深情地歌唱,去感知那些未知的生活和从未经历的跋涉……游离,被灵魂救赎,被救赎的灵魂!
5.
F37群的w934140807
《被讨厌的勇气》。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让我从懵懂到平静,从平静到震撼的著作。
相信大家从开始读这本书,感受是和我一样的,我得承认,当初的我跟书里的年轻人一样,不理解甚至对哲学家的话反感,但是坚持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不是很爱读书,却因为这本书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事,那对你将来要怎么过日子一点影响也没有,决定你人生的,是活在当下的自己。’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我跟年轻人很像,我也很自卑,也有过哲学家所谓的优越情节,也就是我经常用自己悲痛的经历讲述自己,来获得别人的同情,天呐,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自卑,以前从不敢正视的自己,如今终于有了那种‘被讨厌的勇气’。
在这本书中。让我收获颇多的还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哲学家讲述的课题分离。原来我们每个人基本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从未想过这件事情,直到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我才知道,我们经常介入他人的生活,却从来没有感受他人的处境,这样做真的是很自私啊,我想我们得先学会课题分离,学会不干涉他人的事情,才会更好的处理接下来的事吧。
‘所谓的幸福,就是有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原来幸福可以这样简单,这是我以前从未触碰到的。学会幸福就要做到3点。
接纳自我,信任他人,贡献他人。
接纳自我呢就是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去改善;哲学家眼中的信任他人,也是完全无条件的信任,所谓的信任并不同于信用,当然中间并不缺乏年轻人与哲学家有趣的探讨,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贡献他人,不可否认,在这一点上我和年轻人观点很相近,却最终被哲学家说服,他说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可以使自己快乐的方法。我认为的确是这样。我们不需要多么伟大,不是要牺牲自己来完成别人,就是这么简单。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整个人生都是快乐的。里面的一句话给了我巨大的勇气,是这么说的‘人生是连续的点,是一连串的刹那,只要你懂了,就也不需要故事了。’每个人走过的路都是一个点。而不是一条直线,我在每个点上跳着舞,一点都不遗憾。人生并非一直在路上,而总活在当下。
世界是单纯的,人生也是一样。
是的,我是单纯的,世界也是一样。我就像故事里的年轻人经历了与哲学家谈话走出门的一刹那,感觉所有的事都放开了,感觉自己变得幸福了,感受到自己真的拥有了那种神奇的勇气。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读后感,也许很差劲,但我会继续努力。做一个勇于开始并勇敢坚持的人。世界上最难的不过是‘持之以恒’,我想我做到了,那也就是所谓的‘巨人’了吧!
6.
B24群的ly60361
《被讨厌的勇气》
——与自己对话
年轻人:只要我改变了,世界就会改变。除了我以外,谁也没有办法帮我改变世界……
哲学家:这就像近视多年的人,第一次戴上眼镜的那种震撼。原本模糊的世界,轮廓突然变得清晰了。我想,你如果也能拥有相同的体验,不知道会有多幸福。
这是《被讨厌的勇气》里的一段,它就像我的眼镜,我再一次的认识到我原原本本的自己。
我就如同书中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迷茫,对自己只有不理想,不喜欢。
我以为我很了解自己:因为缺乏父爱母爱,所以跟父母没办法亲近;因为跟别人不一样的成长环境,所以早熟满腹心事;因为满腹心事,所以无心学习;因为学习一般,所以工作一般;因为工作一般,所以我的一切都很一般……
我以为这就是因果关系,在轮回一次,一切还是会丝毫不变的。
没有翻开书之前,我在想“不就是被讨厌的勇气么,从小就是在被讨厌中长大,有什么好怕的,又有什么好说的。”
翻开书,我听到了一场不一样的对话,年轻人与哲学家,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我。
过去的我:真是多余的一个人,还不如孤儿呢。
现在的我:孤儿无父无母,真的好么?又真的多余么?
过去的我:有父母又如何,没人疼没人爱的。
现在的我:你感觉不出疼爱只是你理想的父母与现实的父母不一样罢了,从他们的角度看看,会明白更多的。
过去的我:算了,最不喜欢聊的就是他们。我才不想站他们的角度,凭什么老叫我怎样怎样,他们怎么不去改变呢,烦!
现在的我:……
哲学家:你明白吗?只要有那个心,人要找出对方的缺点或瑕疵都是轻而易举的,要多少有多少。人可以说是非常自私的生物,就算对方像个正人君子,都可以轻易找出讨厌他的理由。也正因为如此,世界随时都可以变得险象环生,其他人都可能马上变成“敌人“。
过去的我:因为我讨厌所以才希望改变的是他们。
现在的我:其实只要自己改变就好了,没有理由去强迫别人改变。
年轻人: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我改变了,世界就会改变。除了我以外,谁也没有办法帮我改变世界……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读这样一本书,就感觉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己对话,在反省自己的内心。而我说我是再一次的认识到我原原本本的自己。是因为我觉得人的不同阶段都是不一样的,过去的认知和现在的认知之间的差异,就是成长。“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听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因为你过不好,是因为自己不想过好。
这一次可以好好地过了。
谢谢《被讨厌的勇气》,谢谢悦读平台。
恭喜以上六位书友,可联系@悦读小助手小读获赠书单上任意精美图书一本。
这次成绩不理想的书友继续再接再厉,我们十月书单测验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