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读书,读怎样的书,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选择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来源:东方IC
作者 齐乔正
1942年秋,时年18岁的辅仁大学国文系大二女生叶嘉莹第一次听到了顾随先生的唐宋诗课程。按照她自己的原话,“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词,然而却从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从那之后,叶嘉莹选修了顾随所开授的全部课程。甚至在她大学毕业、以出色的讲课能力被三所中学同时聘为老师之后,还经常赶往大学旁听顾随的授课。如此直到1948年叶嘉莹离开北京、南下结婚为止。
叶嘉莹先后在台湾地区和美、加等地授课以谋生,直到1970年代末,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内地讲授心爱的古典诗词,并且成为当今大家所熟知和尊敬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即便在半生辗转流离中,叶嘉莹也一直把当年听顾随讲课时的笔记随身携带、唯恐或失。1980年代初,她曾将整整8册笔记交给顾随之女顾之京整理成册,可惜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直到2012年,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等整理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顾随讲坛实录(上)》出版,才成为当年国内出版界的一大盛事。
这样的学术传承和追溯是多么令人为之心折啊:在整整70年之后,顾随先生在课堂上所讲过的那些完全超出“教学大纲”、曾经打动过叶嘉莹和她同学们的见解和趣味——“屈原是热烈、动、积极、乐观,杜甫是冷峭、静、消极、悲观。而其结果,都是给人以要认真活下去的意识,结果是相同的”;“小杜写情不如义山。小杜即使不浮浅亦比义山轻薄,然并非以此抹杀小杜。小杜之唯美在写自然方面比义山更美”;“稼轩虽是老粗,但真能写女性,了解女性,而且最尊重对方女性人格。此一点两宋无人能及,便苏髯亦不成”;等等……依然能够打动今天的读者。
我无意为这本书做广告,事实上这本书根本不用做广告,就已经在朋友圈里口口相传了。而这种读者自发的“有感”和“而发”,在我看来,才是阅读终极目的和最动人之处。
毋庸置疑,我们正身处一个为阅读提供了最多便利和鼓励的时代。实体书店打出了更为诱人的布置和招牌,《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播出,也都先后引起不小的轰动效应。但一时的轰动之后,后续效应却并不那么令人乐观。现成的例子是,3个月前在北上广发起的地铁“丢书大作战”轰动一时,但3个月过去,统计发现被捡起来超过3次的书不足3%,更多的书不知去向。而再回过头来看,当初这桩“以提高人们阅读兴趣”为口号的轰动事件,最后留下的也只有谈资——营销公司的花哨的营销“奇”招以及个别明星的“书单秀”,而平台的数据显示,当时那些被明星“丢”出的书早就集体退出了“流通”。
我们当然不能就此武断地指责人们不喜欢阅读或者不爱惜书籍,但至少可以再次确认一点常识,那就是:与其他娱乐项目不同,阅读习惯的养成,深入阅读的乐趣,除了靠各种外界的引导乃至“刺激”,更重要的还是靠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渴望。顾随先生确实有不同寻常的精彩的授课方式,但也得有叶嘉莹这样懂得理解和欣赏的弟子,两者相遇,才能留给我们这样的好书,好故事。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的扉页上用了顾随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而阅读也正是如此;并且,最能打动人的阅读,也非如此不可。叶嘉莹曾说过“先生所传授给学生的,决不是书本的知识而已,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以及结合此种精神与生命的,先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品格和风骨”,这样的“品格和风骨”,也贯穿了叶嘉莹本人颠沛曲折的一生。
你怎样读书,读怎样的书,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选择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当叶嘉莹们号召“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时,当莫言们坚持“一个作家要勇于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时,读者是否愿意被“感动”、被“刺痛”,或者只是想看两集仙恋剧然后洗洗睡觉,这还是一个问题。
【新闻回顾】
“丢书大作战”遇尴尬 地铁站点成书籍废弃点
3个月前,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一场“丢书大作战”活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1万本书被“丢”在地铁、航班和顺风车等交通工具上,希望呼吁更多人利用通勤时间“开卷”。
2016年11月15日开始,一场“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开始在朋友圈疯狂转发。当你坐上申城的地铁,可能就会看到一本贴有“丢书大作战”标签的书本放在车厢座位上,你会怎么做呢?活动的主办方表示,他们是受到了电影女星艾玛·沃森在伦敦地铁上丢书引发地铁读书潮的启发,将这个活动形式引入中国,并准备将10000本图书随机地放在北上广三个城市的地铁、航班等公共交通上,免费地提供给市民阅读,并传递给下一位有缘人。
然而,有网友昨天晚上在一个地铁站看到,一沓没人看的“丢书”被保洁阿姨收走了,不少乘客质疑这场活动是在作秀。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会不会流于形式?
在地铁10号线终点航中路站,记者看到了一沓无人问津的“丢书”,地铁方已将它们暂时地保管起来。值班站长告诉记者,从昨天开始,保洁阿姨和工作人员在清理车厢的时候,已经陆陆续续发现十几本贴着“丢书大作战”标签的图书。
记者在这些丢书的封面右上角还发现了这样的话:请不要回收或丢弃这本书。请把它留在这里,让需要它的人,多一些读书的快乐。对此,地铁方面表示,这些到了终点站还没有被“领走”的书籍,根据规定必须清理。
那么,究竟有多少本这样的书在地铁上流转,又有多少本书被遗弃。记者在10号线航中路站和1号线上海火车站两个折返车站分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并未发现有“丢书大作战”的踪影。
记者准备了两本贴有类似标签的书,放到地铁的空位上进行实验,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乘客的注意,很多人都是漫不经心地注视着手机屏幕。
大约十分钟后,一位女士进入车厢后发现了其中一本书,并露出欣喜的表情,还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这位女士说:我看到这本书,刚才本来打算坐那个位置,我坐过来了。我觉得这个活动,就是让更多的人去喜欢阅读,因为有很多人已经忘记阅读这件事情了。
而另一本书的命运则比较波折,一位妈妈觉得是有人暂时放在这里就没有坐这个位置,另一位女士得知这本书的用意后选择直接带走,不管好不好看都会放在家里。
丢书行动刚开始两天,但已一部分书籍被暂存在地铁公司,也有一部分书被人彻底带走了,不再流转出来,丢书的最初目的到这里是否已经变味?
如今3个月过去了,活动主办方新世相后台显示,4008本书仅被捡过1次,只有239本书被捡超过3次。
来源|周到App、新闻晨报(shxwcb)、上海电视台、澎湃新闻
编辑|罗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