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2月21日讯,君和资本创始人王国斌在投资界享誉盛名,他曾连续多年被美国财经杂志评为中国最优秀的机构投资领袖,也被认为是A股最为成功的价值投资者。今年11月份,他关于仓位管理的观点刷屏,就是那句“所有做投资的人有一个错误的想法:不买股票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他也曾在12月份出席某寿险活动时分享最新投资感悟:“整个世界都在迅速变化中,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世界正在演变成怎样的一种新常态”,“做投资就是在各个冲突中寻求平衡。顺势、逆势、时机选择、仓位高低,每种投资策略都有特定的前提条件和性格匹配。”
今天,在界面·财联社2018中国资本市场峰会上,王国斌先生关于A股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新常态、融入世界的焦虑,以及时空跨度中不断变化的投资模式等表达了新的观点。
以下为王国斌先生发言全文
大家下午好!今年,我公开演讲几乎很少,一般情况下我都不参与活动,但是财联社邀请我。我们不一样,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来做本次演讲。标题我自己有所修改,因为金融全球化不适合我来讲,我没有这个专业能力,这个适合周小川、易纲他们来讲,我从专业上来说可能会欠缺一点。
我回到我自己比较擅长一点的领域——
A
股。
让我们先看一些宏观数据,
A
股总体上来说,海外投资者占比非常低,到现在只有
2.1%
。我在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连续三年到韩国和日本考察,当然后来也去中国台湾考察过,我发现他们海外投资者的比重非常高。例如,台积电虽然是中国台湾的企业,但是绝大多数股份都在全球投资者手里。到
6
月份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公募基金、保险资金跟海外资金“三足鼎立”。悲哀的是过去十来年,整个公募基金的权益基金部分一直在萎缩。到今年为止萎缩的更厉害,这是比较悲哀的。
其实,今年一年以来,已经有很多政策在推动我们
A
股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几乎每个月都有政策在推出。
这为
A
股带来更多的投资者,今年
MSCI
在
6
月份已经纳入了
230
支股票。
12
月份,上海跟伦敦股也开始建立了沪伦通,还有明年(彭博)债券、富时罗素也将纳入。所以总体上来说,从配置的角度而言,国外因为加入了
MSCI
,在不断地加大对于
A
股的投资。今年以来,
A
股到昨天大概下跌
23%
左右,即便是这样,外资仍在持续的净买入。
11
月
2
日那天创下
178
亿的历史新高,而且外资机构私募基金进入
A
股也非常迅速,他们的动作非常快,到现在已经有
15
家知名的海外机构在中国拿了私募牌照。
这
15
家外资私募有
12
家已经发布了产品,主要集中在
A
股市场。
9
月份,我去美国的一些机构做交流,在和他们的
CEO
以及全球策略师聊完后有一些感受。
第一,他们对
A
股都充满了兴趣,而且他们认为
A
股是最有价值的市场之一。同时,海外投资者也在改变一些
A
股的定价模式,有很多公司在
A
股当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5%
。像上海机场、美的、茅台等等大量的公司在外资拥有相当高的比例。
我说这么多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想要说明,目前,国际投资者对
A
股市场越来越感兴趣。上证综指在
2018
年
10
月
18
日是
2500
点的时候,从市值角度来说,实际上满百亿的公司只剩下
719
个,大量的公司都是市值非常低的状态。
1359
家公司不到
40
亿的市值,
23
家公司的市值还不到
10
个亿,而且今年整个股票状况是血淋淋的。
3150
支股票被腰斩,
2250
支股票跌去了七成以上,这个数据是血淋淋的,比
2008
年的股市大幅调整时严重的多。但是
A
股的证券化率却创下
15
年以来的新低,如果把中概股、美股等等全部加起来,证券化率就是
60%
左右。
A
股市场在全球市场也是处于价值低估状态。
A
股各大指数估值处于历史的低位,而且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前面
100
家公司的市值占了整个市场市值的
48%
,后面
1000
家的市值只占整个市场市值的
4%
,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而且低市值的股票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并且
A
股的流通交易量、成交量越来越趋向于大市值股票。研究报告数量在
3
篇及以下的股票占到了全市场股票的
41%
,而有
216
支股票的研究报告数量超过
100
篇。
总体上来说,与海外投资者相比,
A
股投资者策略上有一些不同。
A
股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时间很短,换手率特别高,仓位调整得非常快,持股风格非常趋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抱团取暖;还有,
A
股投资者行业配置比例是非常奇怪的,美股则区别大一些,美股在交易市值上是差不多的,换手率低一些,基本上持仓换手比较少,比较稳定。
同时,
A
股投资者也正在转向于投资有业绩溢价的公司,这个和美股也是非常相近的。美股偏好高分红的公司,但是
A
股总体来说没有这么明显。
我们从统计报告上来看,还有一点是比较不同的,我们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美股头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港股也是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经营企业比拆分的企业估值低。
此外,海外主动型基金很难战胜指数。
A
股过去战胜指数的基金还比较多,所以我今年
7
月份在招行内部有一个会议上做了《重塑
A
股投资逻辑》的报告。
在这个点上,在某个意义上来说,重塑
A
股投资逻辑的观点是可建立的。我们
A
股积极地融入全球市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说本身我们的政策在不断地改变,促使整个市场有条件让外资进入
A
股。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市场本身的结构越来越符合市场的一些想法,
A
股现在的市场结构越来越趋同于港股、美股,越来越适合海外资金进入
A
股。
在金融业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一个海外市场——日本作比较,像日本在九十年代经济就排名世界第二,但是到现在为止,日本金融实际上没有几个让我们记得清楚的或者肃然起敬的金融企业,原因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
2007
年去日本的时候,当时突发奇想,我说日本人的金融做不起来,原因很简单,金融这个行业是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日本没有灵活性,死板。金融这个行业跟个人的专业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缺乏灵活性下,你要让金融能够做大的话,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我们对金融的本质深刻理解的太少。
P2P
刚出来的时候,我就说
P2P
会完蛋,因为其整个都违反规律。金融组织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
P2P
在解决这个风险上几乎没有任何成本优势,在中国从一开始就是邪路。而通道业务基本上属于明斯基说的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所以这类形态的出现,本质上是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的不理解,甚至是地方监管的缺失。我在原来业务管理时,就坚决回避,只选择了风险控制成本有优势的阿里小贷合作。
但近些年,甚至我认识的金融从业人员都大面积深受其害。所以为什么现在
A
股这么脆弱,一个原因是房地产、
P2P
、比特币、股市,基本上把中产消灭的差不多了。所以我常开玩笑说,在股票市场上很重要的来说,人口学和行情关联性很高,因为一代人若深受泡沫所害,从此以后他们的风险溢价会比任何以往要高,只有新的一代人成长起来以后,他的风险感受才不一样,所以金融跟人口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还有养老金问题,不研究人口学,你进入金融就研究不透了,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明斯基在《稳定不稳定的经济》里曾经说过,为投资进行的融资是经济不稳定性的重要来源。进行融资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冲性的融资,就是说你的融资创造现金流可以覆盖融资。第二类就是投机性融资,基本上现金流只能覆盖利息。还有一种是庞氏融资,连利息都覆盖不了。
中国过往
10
年那么多金融业务,大多融资都是投机性的融资和庞氏融资,这两个必然要造成一个崩塌的。所以中国要进入世界,你首先要想清楚这个世界金融是怎么样的,金融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在全球意义上来说是庞氏结构和零和游戏,如果我们没有竞争优势,那么很大程度上韭菜就是我们自己。
而且我们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是不对的,《时运变迁》中沃尔克和行丰天雄断然否定了广泛存在却完全错误的观点:广场协议,导致了日本经济在
90
年代初期的衰退,乃至其后“失去的
20
年”。
1985
年的广场协议,日本主动提出日元对美元的升值,且幅度超过美国预期。至于逼迫和阴谋一说,只是增加了故事性。《时运变迁》这本书,我在大学的时候读根本就读不懂,可我以为自己读懂了。
其实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东西年轻的时候是读不懂的,年轻的时候即便读懂了,也是歪解,到
40
岁有足够工作经验以后再看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那本书里面一致否认日本“失去的
20
年”
是“广场协议”造成的,因为
1985
年是日本主动提出日元对美元的升值,现在我们到处看到的是阴谋论。
所以任何成功变革都需要根植于对现存制度中社会和经济进程如何运行的理解。没有对“无形的手”的正确理解和指引,绝大多数人既无力区分哪些是正确的事,也没能力正确地做事。我们如果对现行制度中社会的经济进程如何运行没有正确的理解,那么是无法进行改革的,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不能明确理解这个,没有人能够理解和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事,也就没有人有能力正确做事。
投资大师
W.D.
江恩曾说过,许多人在成功之后就全然忘记了自己在走向成功时所遵循的原则,结果遭到了惨败。所以我们对过去的成功要有正确的归因分析,如果没有正确的归因分析,那你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所以我们要让中国金融走向全球化,如果不对历史、不对金融的本质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的话,那怎样的命运放在我们的面前是可以预知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经常说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正确的事可能清楚,但是怎么正确地做事几乎不清楚。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比如说“一带一路”是一个正确的事,但是到底有多少是在正确地做事,这就很难区分。
明斯基曾引用《威尼斯商人》中一段话:“人们容易了解什么是有益的事,如果做事情能像了解事情这么简单,则小礼拜礼堂就变成了大教堂,穷人的陋室早已成为王子的宫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通向地狱的道路都是用善良愿望铺成的。谁都知道要避免陷阱,所以目标很容易明确,但光有目标而没有有效操作方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管怎样,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事仍然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世界已经处在一个连接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以秒计算的时代,人人自媒体的时代根本分不清噪音还是信号,焦虑大多都来源于把噪音当作信号。你如果分不清对错的话,小事件就会让你偏离正确的轨道。
咱们回到股市,我们要从历史中去寻找一些合适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们要来看看能不能借鉴。在美国
1945-1970
年是“买得高,卖得更高”的策略主导着市场的,股票供求关系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很像我们在
A
股前面的
20
年,投资者始终对经济增长持怀疑态度,这是美国
1945-1970
年的状况。
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那时候根本就无心发展资本市场,他们的目标都是在振兴。而新兴市场那个时候基本上是在实施维持生存的计划。第二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