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奉系的战略布局?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海军,一蹶不振。虽有后来野心勃勃的重建计划,却终究因各种内外困扰而半途而废。在民国的军阀内战中,海军部队也经常为了自身利益而改换门庭。其中又以奉系军阀控制的东北海军,表现最为突出。
甲午战争后的海军再造
日本浮世绘上的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覆灭后,面对不可挽回的顽势,清政府撤消了海军衙门。大量海军将领和海员被开缺回籍,海军建制几乎废弛,海军发展陷入停滞。
《马关条约》签订后,沉重的战争赔款更使得海军的发展失去了财政支持。以“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为开端,中国沿海重要的军事港口几乎都落入西方列强手中。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大沽炮台被攻陷,京津和渤海口门户大开,海防危机进一步加深。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决定重建北洋海军。
于是继1899年恢复了北洋海军机构后,1905年又实行"一军两镇"制,使南北洋海军归于一统。1910年12月,清政府又正式成立了海军部,海军的重建开始步入正途。
海天号巡洋舰 清末海军重建的希望
从1895年至戊戌变法前,清廷共订购外国舰船约20000余吨。
其中海天、海沂巡洋舰各4300吨,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仅次于“定远”、“镇远”的大吨位军舰。对于复兴海军,起到了核心力量的作用。不幸的是,拥有4300吨位的海天巡洋舰,在吴淞口触礁沉没。此后一直到清廷垮台,再未订购过如此大吨位的舰只。
戊戌变法后,由于财政吃紧及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冲击,清政府暂停了购舰活动。直至清末新政后,才开始陆续向国外订购战舰的活动。
从1905年起,清政府陆续向日本购买了"江元"、"江亨"、"江利"等14艘舰船。这样加上之前清政府向外国订购的,此时清廷共拥有大小舰艇34 艘。
江亨号炮舰
在此基础上,清政府在1909年成立了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任命程壁光为巡洋舰队统领(即舰队司令),任命沈寿堃为长江舰队统领。到1910年12月,清政府调海军提督萨镇冰为巡洋、长江舰队统领(即海军司令),确定了舰队的编制、人员和装备。
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恢复水师学堂招生,培养海军人才,并筹备建设海军基地,重建造船厂。
无奈的是,随着清廷垮台,中国的购舰小高潮便就此中断,很快从正途步入异道。
辛亥革命中,海军官兵纷纷反戈相击,宣布起义。然而此后民国的海军自始至终都在分裂之中。
在纽约访问期间的程璧光
在民国前期,海军各立门户。其中,民国行使海军军政职权机关之海军部,为闽系海阀盘踞把持。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福建人独霸海军的情况。
他们以乡土地域观念取人,将之非闽者去,兵之客籍者逐。非闽籍的海军人士因得不到公正待遇,反而遭受无情排挤,遂起而反抗。沈鸿烈与东北海军之崛起,便是如此。中国海军也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内耗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所起到作用微乎其微。
准备向格兰特将军墓敬献花圈的清末水兵队伍
东北海军的初创
东北海军最初是为了防御三江流域而设立的
东北内陆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河流,
但清末以来,三江的航权一直被沙俄所控制。1919年俄国内乱尚未平息,给了北洋政府保护本国北部江上权益的机会。
经时任海军部视察王崇文少将提议,北京政府派出“江亨”、“利捷“、”利绥”、“利川”(原德国在华拖轮,一战中被中国海军征用)等4舰北上。可是4舰的航行并不顺利,在俄罗斯港口城市庙街滞留时,由于借武器给俄军进攻日本,引发中日之间的重大外交纠纷-庙街事件。
纠纷平定后,舰队在1920年5月才辗转驶入松花江,最后定基地于哈尔滨,成立了吉黑江防筹备处。这也是为近代中国东北边境河流设防的开始。
仅仅4艘军舰,根本无力承担东北三江的巡航任务。
吉黑江防筹备处遂向中东铁路发借第6号巡船,改名利济,并向戊通公司添购商船三艘,编充军舰。4艘新舰的加入,使得吉黑江防舰只实力大增。
停泊在海参崴港内的中国巡洋舰
吉黑江防舰队虽已建立,但是处于派系争阀的时代,北洋政府根本无暇顾及,财政险象达于极点。
海军更是无米之炊,难以维持。对于吉黑江防舰队的军饷连年拖欠,1922年8月经沈鸿烈的活动,北京政府干脆将这只舰队甩给了奉系军阀张作霖。至此,吉黑江防舰队正式归属奉系军阀,并成为东北江防舰队建立的基础。
1922年5月,直奉两派的矛盾激化,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在海军协同配合下,直系经过激战,大败奉军。
张作霖携高级将领乘火车仓皇撤退,途径秦皇岛时又遭到萨镇冰所率的“海筹、海容等舰的猛烈炮击”。此事对张作霖刺激极大,开始认识到海军在内战中的重要性,于是便萌发了建立自己的海军的设想。
利绥号炮舰
由于海军是技术密集型军种,建设海军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和财政实力,对于此时的奉系军阀来说选择一位既可靠又懂专业的人物更为关键。
于是具有留日背景,还是海军出身,又遭闽系中央海军排挤的沈鸿烈就进入了张作霖的视野。
沈鸿烈初到东北是由于处理“庙街事件”中的外交纠纷。他在交涉事务中表现出色,又不愿重返北京海军部赋闲,便留在了东北吉黑江防舰队任参谋长。
直奉战争爆发后,沈利用在北京的资源为最后双方的讲和发挥重要的作用。加之其攻于心计,善于拉拢奉军将领,进一步取得了张作霖的信任。此时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有创建海防舰队的意愿,正需要一个可靠的内行人来主持,沈鸿烈就成为当然的人选了。
沈鸿烈 东北海军的灵魂人物
上任后,沈鸿烈一边在葫芦岛建立海军学校,培养东北的海军人才,一面积极筹备购买军舰的事宜。
但处于列强对华武器禁运的时代,购买外国军舰也动需钜款,沈只能从购买商船、改造旧船入手。
1923年7 月,奉系向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入两千五百吨级的商船“祥利”一艘,配以武装成军,该名为“镇海”。1928年春,继续向日本帝国购买一艘两千五百吨的废商船“佳代丸”,各配以 4.7 英寸口径海军炮两门,3英寸口径的陆军炮四门,武装成军改名为“威海”。
而后的1924年11月,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惨败,奉军乘胜直赴天津。张作霖海军至大沽,接收大造船所。
该处有1100余吨之破冰船一艘,系新自海参崴所购,船身坚强,马力极大,乃带回武装成军,命名定海。1925年秋,又购得日本200余吨的旧鱼雷艇一艘,将其命名为“飞鹏”。
这样,东北海防舰队就由这4条舰船构成,,暂以营口为基地,巡防于营口、葫芦岛、秦皇岛一带。尽管这4艘军舰舰船船大小不一,性能各异,东北海防舰队毕竟正式成立了。为了统揽东三省江海上的武装,
1926年1月东北江海防总指挥处改名为东北海军司令部,东北海军正式成军。
沈鸿烈几乎以一己之力创立了东北海军
走向辉煌
奉系海军军旗
东北海军建成后,奉系终于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海军舰队。但与同期的闽系等实力较强的海军相比,实力还是稍逊一筹。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因直系大败而无处归依,只能暂且蛰居于山东青岛的渤海舰队,给了沈鸿烈收编的机会。
渤海舰队原是民国海军第一舰队,实力强大。有巡洋舰海圻、海琛、肇和号,炮舰六艘、驱逐舰三艘、运送舰一艘及其他小舰九艘。
南方的海阀杨树庄也想把渤海舰队拉到南方。但由于渤海舰队司令温树德是鲁人,且舰上官兵多系华北人,东北奉系便在收编的过程中占了上风。
以收留白俄流亡者而纵横一时的张宗昌
1925年,奉系的山东督军张宗昌收编了渤海舰队。
渤海舰队司令温树德,担心被收编后自己地位不保,加之由于张宗昌在奉军中占有独立地位也有独占渤海舰队的野心, 东北海军与渤海舰队合并只能暂时从缓。
1926年夏,因“海圻”舰年久失修,而在旅顺口进行维修。趁此机会, 东北海军强制接收了该舰。为了彻底收编渤海舰队,沈特乘海圻旗舰,率领东北舰队镇海威海二舰来青。他们带有新式飞机两架,停泊前海暗行监视。也由于渤海舰队餉项匮乏,借机补发给渤海舰队一个月的饷金。
沈鸿烈还向张作霖献计, 任命张宗昌为海军总司令, 沈鸿烈为副总司令, 在青岛设海军总司令公署。 这样一来, 东北海军遂顺理成章地吞并了渤海舰队。
海圻号巡洋舰
实行改编的东北海防舰队,即以原有东北舰队列为第1舰队,驻长山列岛。渤海舰队为第2舰队,驻靑岛。江防舰队为第3舰队,驻松花江。
第1-2两舰队,担任奉省海防,随时调遣。第三舰队担任东北国防,并为指挥便利起见,设总司令部于奉天,置总副司令各一员、以便统率。
收编渤海舰队后,东北海军实力大增。当时国内排水量最大的巡洋舰“海圻”舰和“海琛”“肇和”巡洋舰,以及“楚豫”与“永翔”炮舰的加盟,使东北军海军如虎添翼。这时全国海军舰只约42000吨,官兵不算括陆战队约有5400人。
东北军海军的船舰占全国海军军舰总数的约76.7%,海军官兵人数占全国海军的约61%,已然进入到全盛时期,与福建闽系海军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肇和号巡洋舰
东北海军与闽系海军的较量
奉系在控制华北沿海后就要面对北伐军的进攻
1926年7月至1927年3月,北伐军一路北进,把国民革命从广东地区推进到长江流域,形成北伐军与奉系军阀南北对峙局面。在此形势下,东北海军鱼已归附于国民革命军的闽系海军中央舰队发生了一系列战斗。
1927年3月27日凌晨,已经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的“镇海”号与“海圻”舰编组,秘密南下到达吴淞口外。
本来就是商船外观的“镇海”,行前特别按照当时商船的做法,在舰体两舷油漆了硕大的“大昌”二字,混充“大昌”号商船。连同加装了烟囱伪装成意大利军舰的“海圻”,一起驶进了国民革命军海军布防严密的吴淞口。
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的 镇海号
它们对口内的“海筹”等国民革命军军舰进行偷袭。
得手后又全身而退,在吴淞口外还俘获了“江利”号炮舰。这也让东北海军控制了制海权。随后两船还多次南下,但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在战果上没有什么收获,然而东北军海军却极大地牵制了长江舰队的行动。闽系海军始终不敢北上,不能对奉军造成威胁,也间接配合了陆上的作战。
镇海号上的水上飞机
在同江口之战中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