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住哪里?豪华五星级酒店?NO!经济连锁酒店?NO!来体验一下特色民宿、小木屋、房车等非标准住宿模式吧。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房源分散、产品个性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非标准住宿正在蓬勃兴起,成为许多人的出行选择。但同时,这一新业态也面临多重发展瓶颈。
“五一”前夕,安徽合肥市民夏媛与朋友一行10人,在黄山翡翠谷景区预定了一套别墅样式的民宿,价格为每晚3000元。“在过去的两年,我去过六个国家、国内十多个城市,基本住的都是民宿,我觉得这种深度游的方式更能体验当地生活。”
夏媛的出游体验是当前全球旅游非标准住宿行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球最大的住宿分享平台Airbnb透露,Airbnb在中国保持高增长率,并且中国也是亚洲市场增长的动力所在。2016年,Airbnb在中国直接创造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价值,入住中国房源人次增长了377%,中国房源预定总量同比增长了230%,中国用户预订海内外房源总量同比增长250%。
2016年9月,小猪短租在北京推出首套剧场房源。鼓楼西剧场的二楼排练厅被改造成卧室,著名编剧“鹦鹉史航”成为第一名房客:“希望在这看到不常演话剧的影视演员排练,看到他们生涩的一面。”截至目前,小猪已经在300多个城市拥有了超过10万套房源。
据了解,2010年以后众多企业涌入非标准住宿领域,当前以途家、蚂蚁短租、小猪、住百家、木鸟等为代表的分享住宿企业运作良好,众筹平台纷纷开启民宿板块,闻风而来的跨界者正加速进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分享经济推动的非标准住宿在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它广泛使用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快速地匹配分散的诉求和碎片化的供给。“随着人们旅行经验的丰富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非标准化住宿是大势所趋。”戴斌说。
但是,高增长并非意味该细分市场已经成熟,相对于传统住宿模式,非标准住宿仍然是低频需求。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蔡洪胜认为,信用保障体系不完善也是非标准住宿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北京市民陈奕对比多次海内外民宿体验后认为,在国外的短租平台预订房屋,交易双方需要提供身份验证、手机验证等多重验证,有些房东会对租客精挑细选。交易双方会根据累计评价获得不同等级信用度。“透明度高,用起来才安心。”他说。
北京市旅游委主任宋宇提出,一些民用住宅转为旅游设施后,在卫生、食品、服务、安全等方面缺乏统一明确的接待标准,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和纠纷。
专家建议,加快对公寓短租、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的研究,制订新的管理办法,让企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首先,应对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进行界定。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苏娜说,有的民宿看似民宿,实则是小型旅馆,有的民宿却是住户自由空间的分享,对这两种经营方式的监管应该有所区别,未来管理条例的出台应充分考虑规模、经营方式、类型的细分。
第二,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国内,很多房主不愿意将房屋分享出去,存在旅客使用房源后能否“完璧归赵”的担心。蔡洪胜建议,应借鉴信用指标,提升互信度。
第三,政府部门间建立联席处理机制。新生事物都面临跨部门多头管理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明确牵头部门,建立政府、平台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方治理机制。
“满足大众‘有地儿住’的基本需求之外,提高用户体验,实现房主与旅客的互动,是非标准住宿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在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下才能顺利实现。”一位在线短租平台负责人说。
来源:《半月谈》第10期,原标题《非标准住宿兴起,出行不再住酒店?》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孔德明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