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单读
《单读》出版物(前《单向街》杂志书)
51好读  ›  专栏  ›  单读

在中东当“沙发客”,她看见中东女性的日常

单读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1-11 08:30

正文

伊拉克卡尔巴拉市一家婚纱礼服店门口,身穿黑袍的女性对着橱窗流连忘返。(摄影:姚璐)


阿明有一头鲜亮的红色卷发,在准备德国留学申请的同时,也过着有酒、有烟、有音乐的“秘密生活”;


妮露法住在郊区,白天做着两份工作,仅有的休息日则用来学英语,她期待着有一天能存够钱去巴黎旅行;


帕瓦内英语专业硕士毕业,她不甘心当全职主妇,坚持去学校甚至免费的教育机构教书;


蕾拉喜欢看成龙、周星驰的电影,说话滔滔不绝却很少抱怨生活,而是珍惜食物、朋友与交谈;


诺瓦梦想着在异国他乡成为一名导演,将自己家乡的社会现实拍成纪录片,让世界了解他者的困境……


单读新书 054《看不见的中东:深入日常生活的中东之旅》,我们会发现这些鲜活、可爱的女性,在本质上与许多人有着一样的内心生活、一样的喜好与挣扎。但因为她们都生活在中东,她们的故事变得更加复杂而不可见:阿明会把红发松散地扎在头巾之下,蕾拉儿时住过巴勒斯坦的难民营,诺瓦曾经看着朋友被炸弹击中……


除了生活在中东,这些各有性格与目标的女性也都是自由撰稿人、摄影师姚璐中东之行的“沙发主”。她作为少有的前往中东地区旅行写作的女性,以“沙发客”的方式住进了多个中东家庭,不仅非常罕见地记录了女性视角下的中东普通生活,也忠实地呈现了中东女性的日常遭遇与所思所想。


2016—2020 年,姚璐一人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写下这本《看不见的中东》。“看不见的中东”既是战火之外归于日常的中东,也是面纱之后关于女性的中东。


今天单读分享这本书的第一章《缘起》作者带着许多问题开启了中东之行:在抽象的伤亡数字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究竟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在性别极度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看不见的中东》(签名本)
限时优惠首发中



缘起

撰文:姚璐


1


2015 年,29 岁的女摄影师尼吕费·德米尔拍下了叙利亚 3 岁男孩伏尸海滩的照片。这个男孩随同家人离开战火纷飞的叙利亚,试图偷渡到希腊,但不幸遭遇沉船,全家只有爸爸幸存。男孩身穿红色 T 恤、蓝色裤子、黑色鞋子,面部朝下,趴在海浪与沙滩的交界处。他的人生刚刚开始,就被时代的巨浪匆匆了结了生命。


类似的人道主义灾难在近代中东频频发生。自 2001 年“9·11 事件”以来,危机如同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一发不可收拾。2003 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自 2010 年年末起,革命浪潮席卷中东,埃及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叙利亚、伊拉克相继爆发内战,一些恐怖组织借机发展壮大,危及全球。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历来是各方争夺的焦点。发现石油后,中东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本地复杂的部落、派系斗争以及背后的大国博弈,使得这片土地少有安宁。哪怕站在 2001 年回望过去,发生在中东的冲突和战争也屡见不鲜。以色列建国后的短短 30 余年间,便与邻国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1975 年,黎巴嫩开启了一场长达 15 年的内战;1979 年,伊斯兰革命席卷伊朗;1980 年,萨达姆发动两伊战争;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宣战。


接连不断的动荡、爆炸、袭击、战争勾勒出了国际新闻中的中东形象。面对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我时常好奇,在抽象的伤亡数字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究竟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所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


2012 年 7 月,叙利亚反对派武装进攻阿勒颇城区,长达四年半的阿勒颇战役就此打响。如今,阿勒颇老城的大部分区域已沦为废墟。日落时分,小贩在阿勒颇城堡外的广场上支起摊位。(摄影:姚璐)


2


我是一名风光摄影师,曾专注拍摄中国风光,足迹遍布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那时的我 25 岁左右,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刚刚具备独自旅行能力的年纪,我坐着硬座火车穿行于华夏大地,徒步、扎营,寻找不为人知的盛景。那四年间,我最常遇到的对话是:“你怎么一个人出来旅游呢?还没结婚?”“女人还是早点结婚生孩子比较好。”“女人还是找个稳定的工作比较好。”


性别竟然成了左右生活方式的因素,着实令我费解。


与陌生男性摄影爱好者们一起等待日出、日落、星空时,我常常被劈头盖脸地批评或指导,从手持相机的姿势,到拍摄时机、拍摄技术、构图方式,不一而足。虽然他们对我的作品和水准一无所知,但并不影响他们好为人师。在他们看来,“风光摄影”“徒步”等与体能、技术、吃苦能力密切相关的职业独属于男性,作为女性,我仿佛天然低人一等,理应向他们请教和学习。


性别竟然成了评判能力的标准,也着实令我费解。


当我渐渐对性别偏见和性别不平等的现状产生兴趣时,中东再次吸引了我的注意。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5 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我想去的国家——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埃及、黎巴嫩、约旦、伊朗、叙利亚,都位列 145 个国家中的倒数。种种问题开始在我的脑海中盘旋:在性别极度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



3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分别孕育了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世界上第一批城市、第一部成文法典、最古老的文字都诞生于此。大马士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巴比伦曾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巴格达曾是世界的文化和知识中心,伊斯坦布尔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诞生于此。


国内的风光拍摄计划告一段落后,中东的旅行计划渐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不同于记者,我所关注的并非突发的、夺人眼球的、骇人听闻的重大事件,而是新闻之外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当我打开中东地图,正式评估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时,困难接踵而至。叙利亚和伊拉克因连年战乱而难以抵达,沙特阿拉伯因从未对外开放而无法前往,土耳其、伊朗、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局势相对稳定,但偶有爆炸、冲突发生。这么一盘算,真正能确保安全的,除了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外,大约只剩约旦了吧。过于强烈的不确定性使得这趟旅行可以进行到哪一步、持续多久,完全未知,这使我焦虑,也令我兴奋。


为了深度参与当地生活,与当地人深入交流,我决定主要采取“沙发客”的旅行方式。“沙发客”指的是基于故事分享、文化交流的一种免费住宿方式。旅行期间,“沙发客”通过网站申请入住“沙发主”的家庭,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参与异国他乡的日常生活。虽然我对住进陌生人的家感到忐忑,但好奇心最终战胜了胆怯,我战战兢兢地打开网站,发出一封封私信。


2016 年 7 月 14 日,我坐上了飞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班机,在那里叩响第一位沙发主的家门。四年间,我住进了 31 位陌生人的家,他们之中,有思想开明的中产阶级,有深受性别偏见困扰却永不服输的女性,有虽然贫困却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也有被叙利亚内战打乱生活节奏的家庭。在与他们的密切交往和相处中,深植于我脑海的刻板印象慢慢被打破,中东的形象逐渐丰富和鲜活了起来。


在叙利亚的海港城市拉塔基亚,我跟随沙发主蕾姆参加一场订婚宴,盛装出席的亲友们在宴会大厅跳了一晚上舞。(摄影:姚璐)


四年间,受制于糟糕的邻国关系和签证互斥政策,受制于战争,我不得不根据局势频繁调整计划。在这场漫长而焦灼的“拉锯战”中,我五度造访中东,并三度以为自己结束了旅程。



👀

《看不见的中东》

新书上市




《看不见的中东》(签名本)
限时优惠首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