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美女
音频
◆
◆
◆
◆
◆
◆
有一种美丽
纯净到极致
浑然天成
素雅淡净
与其相比
青花的蓝白相映
彩瓷的繁复缤纷
都黯然失色
▲ 清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瓶
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但在唐代以前,单色釉的烧制工艺一般。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尤盛于康雍乾三朝。
▲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
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
白釉
▲ 清乾隆白釉锦背纹花盆
▲ 宋代 白釉瓶
▲ 宋代 白釉瓜棱罐
▲ 宋代 白釉瓜棱执壶
▲ 宋代 白釉香炉
►历史演变
北朝:白釉出现于北朝。
宋代: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窑,南有景德镇青白瓷。
元代:元代景德镇异军突起,烧制成卵白釉,也称枢府釉,为甜白釉的前身。
明代:白釉烧制更成功,如永乐甜白釉。
清代:清代白釉烧制进一步发展,且为粉彩瓷等提供了上好的白胎瓷器。
▲ 宋代 白釉菊瓣纹钵
▲ 金代 白釉出筋碟
蓝釉
▲ 明代 洒蓝釉钵
蓝釉的烧造技术和色彩种类随着历史发展不停进步。唐代的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至明代,霁蓝与霁红、甜白并列,被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上品”。清代的洒蓝、天蓝等新品种更是蓝釉之最。
▲ 清雍正霁蓝釉菊瓣形花壶
▲ 清雍正蓝釉花觚
▲ 清乾隆霁蓝描金折枝花卉双牺耳尊
►历史演变
唐代:低温蓝釉已经运用在唐三彩上。
元代:高温蓝釉为元代景德镇窑所创烧,后人称其为“祭蓝”。
明代:明代特别在宣德时期,蓝釉器物多而质美。
清代:清代康熙、雍正时期蓝釉烧造技术有所提高,釉色光泽匀润。
▲ 清乾隆天蓝釉暗花花觚
▲ 清康熙天蓝釉刻龙纹小缸
红釉
▲ 清雍正祭红釉玉壶春瓶
红釉的烧制工艺难度很高。古代官窑一直重视红釉的烧制,但是费工费料仍然难以烧造完美。不管晴天雨天,陶瓷工匠们精心劳作,无奈烧出的红色却总是深浅不一,难臻完美。
▲ 清康熙郎窑红蒜头瓶
▲豇豆红暗刻夔龙太白尊
►历史演变
元代:红釉始烧于元代。
明代:明永乐、宣德年间,红釉烧制至臻成熟。
清康熙时期:创烧新品种如豇豆红、霁红等。
清雍正时期:开始发扬胭脂红釉。
▲ 明宣德红釉瓷盘
▲ 明宣德红釉碗
黄釉
▲ 康熙款黄釉大碗
黄釉,因其谐音“皇”,历来是皇家的专属。或用于宫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黄色接近土地颜色),是被严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
▲ 康熙黄釉暗刻龙纹盏台
▲ 清康熙黄釉万寿齐天花口盘
▲ 辽代 黄釉穿带扁壶
▲ 辽代 黄釉香插
►历史演变
唐代: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
明洪武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黄釉创烧于明洪武时期。
明宣德时期:明宣德御窑厂在甜白釉面上施釉,以甜白釉映衬黄釉之妍丽,开启弘治黄釉之先声。
明弘治时期:明弘治朝,黄釉烧制采用浇釉方法施釉,故弘治黄釉也被称为“浇黄”或“娇黄”。
清代:柠檬黄釉最为名贵。
▲ 元代 黄釉双系瓶
青釉
▲ 明代 梅子青釉大碗
如冰类玉的粉青釉色,曾深得乾隆皇帝的钟爱。不过他还要标新立异,也许因此促使瓷艺穷工极变。即使物材釉色未变,却能巧以重新组合,技法更加精湛,创制出当朝风尚。所以乾隆朝的青釉极具特色。
▲ 道光冬青釉盘
▲ 明代 青釉碗
▲ 明代 青釉碟
►历史演变
商代:商代中期青釉以青绿色为主。
东周:原始青瓷的釉为青绿、黄绿和灰绿。
三国:青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色泽清澈。
宋金:青釉在宋、金之际达到了历史高峰,如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耀州窑的月白青。
明清:明清时青釉虽不是主流,但也烧造精美,如明永乐朝的翠青、冬青,清雍正的粉青、豆青等。
▲ 明代 青釉三足炉
▲ 明代 青釉双环罐
▲ 明代 青釉盖罐
黑釉
黑釉主要色剂为氧化铁和少量的锰、钴、铜,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 、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
▲ 宋代 玳瑁釉碗
▲ 宋代 黑釉长颈觚
▲ 元代 黑釉罐
►历史演变
东汉:已经掌握了烧制黑釉的技术。
东晋:德清窑较为有名,其釉面光泽,色黑如漆。
唐代:唐代黑釉较为盛行。
宋代:宋代是黑釉的高峰时期。
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的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 元代 黑釉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