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尔滨日报
洞知大事,趣味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夜航  ·  监控画面曝光!两人徒步失联,上百人搜救 ·  4 天前  
新闻夜航  ·  痛心!姐弟均已不幸遇难 ·  5 天前  
新闻夜航  ·  最新回应:涉事领导已辞退!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尔滨日报

孩子考上北大后,妈妈打开他的抽屉…….这一刻真的想哭!

哈尔滨日报  · 公众号  · 黑龙江  · 2017-02-22 00:14

正文

来源:钱江晚报(qianjiangwanbao)央视新闻(cctvnewscenter)


你现在是否还记得,上学那会儿,你一共用掉了多少支笔?

这是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张笔芯集体照:



晒图的是一位中学老师,图片上的笔芯属于她儿子李华(化名)的同班同学,是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用掉的水笔笔芯,总共124根!(李华当年的高考成绩是731分,通过博雅计划上了北大;他那位用掉124根笔芯的同学考上了浙大)。


本来以为这个数字已经够夸张了,不料,这位妈妈却告诉小编,那位同学高考前腰椎间盘突出,刷不了题了,不然用得更费。李华那个学期用掉的笔芯,就远不止124支,只不过没拍下来。


据李华妈妈回忆,儿子大约一到两天就能用完一支水笔笔芯。为什么那么费?“每天刷题,当然要用很多的笔芯。那么多的课,那么多的试卷,好像永远也做不完。最厉害的时候一天能用完一支,一般一个月要用掉20支左右。


身为中学老师,李华妈妈对各高中情况比较了解。她认为,李华所在学校,算是作业量比较少的,但高三生的作业量远不止校内的那些功课。像李华做的功课里,有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有自己找来的习题集,各占一半。


李华的书架


在李华的书架上,放着他高中三年用过的辅导书。书架下半部分,全部是作业本和一大箱的试卷讲义,李华上了大学还一直不舍得扔,就堆在自己房间里。回想当初,妈妈对记者说,看了李华他们用的笔芯,你会惊讶。看了他们手指上的老茧,你会哭。


因为笔用得实在费,所以,李华当时总结出了一套购笔心得:

  笔如果买进口的,比如日本、韩国的,当然好用,书写流畅,质量不错,但价格贵,还没有替换的笔芯。不如用国产的0.5针尖型黑色水笔笔芯,既便宜,购买也方便,一般文具店和学校超市里都有。李华当时一个月买笔和笔芯的开销是45元,笔芯占了大头,因为便宜。


新闻多点看

央视评论

教育减负,孩子缘何缺乏获得感?

经过多年的教育减负,现如今学校的作业已经越来越少。然而,“校内减负,校外加压”却成了中小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孩子一放学,刚刚走出校门就进入了培训机构的大门,课后的玩耍时间成了课外补习的主战场。这样的尴尬,究竟该怎么破?

校内减压 奈何校外压力倍增


在教育减负的进程中,学校常常扮演着主体作用。瑕不掩瑜,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一方面,许多学校对于作业多少、写作业的时长做了硬性的规定。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严格的检查措施,对于“假减负”等行为严肃查处。这样的工作方向和力度,值得鼓励。但与此同时,孩子们从校园外获取的压力倍增,对此,学校和老师常常表示无奈。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校外培训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在700万至850万人之间。足见,这不是某一所学校、某几个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而是是带有普遍性质的严重问题。


给孩子“加餐” 促使补习机构火爆



各种补习机构的日益火爆,背后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首先,虽然作业减负了,但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没变,依然要通过考试来决定名次甚至升学。家长都有共同的心理:人家的孩子没学,我的孩子“加餐”,我的孩子就先行一步。归根结底,这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心态的变种。其次,既然是考试,就有应试技巧,而应试技巧是校外培训机构主打的“硬牌”。为了赢得家长的青睐,校外培训机构不惜出重金邀请重要考试的出题老师、校内的优秀教师来担纲授课。家长要想让孩子在重要的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获得升学最重的一块儿砝码,就会被校外培训机构的招牌所吸引。

与此同时,校外培训的火热也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校内教育的不足。例如,许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学学音乐、学学美术,在艺术方面有所培养。然而,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音乐和美术等课程都被边缘化,有的学校课表中一周只有一堂音乐或美术课。在此情况下,家长只能让校外培训机构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给孩子报乐器班、画画班,心甘情愿地让校外培训机构“大把赚钱”。更让人担心的是,为了强力推进“就近入学”的政策,一些地方取消了小升初的“推优”机制,让“特长”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许多家长认为,在此情况下要想让孩子顺利择校,就只有“突出特长”这华山一条路,不知不觉间把孩子推向了校外的培训机构。


教育减负 需要“各就各位”取得共识



要想让教育减负取得成功,学校、家长、社会取得共识是关键。靠学校“单兵突进”,永远无法到达减负的彼岸。继续推进教育减负要从给家长“减压”做起,让中国家长放下集体焦虑的心态。要做到这一点,究其根本还是要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放下单一的评价体系,让孩子纵情发展,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

减负成功不成功,归根结底要看孩子们有没有获得感。若有一天,孩子们“八仙过海”,各种成长方式或路径都能成才,家长就不会再焦虑,减负也就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