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机缘巧合,我有几节课的时间开设衔接课程。我决定拿来讲导言课。
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导言课讲什么?参考了很多课例,基本上都是围绕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如何学好历史三个方面展开,我也决定用这个方案。四年后,要开始新教材第二轮,翻看之前的导言课,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一是资源意识太弱,当时让学生做了很多任务,学生参与热情也很高,但是没有收上来作为资料保存,导致后续很难整理。作为历史老师,史料意识之弱,简直难以原谅。二是贪多求全,由于课时比较充裕,内容准备就很多,现在来看,其中不少是不必要的,或者过于平庸,或者过于抽象,自以为有理论、有深度,但其实完全不必要在高一课程开头就上强度。
不过,当时也做了一点尝试,自我感觉最好的,还是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身感知。在第一部分“历史是什么”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问题1:2020年真是见证历史的一年。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A4纸清单,列举大家认为最能代表2020年的重大事件。
要求:①仅限小组内部讨论,限时5分钟。②随机抽两个小组展示,并各自推选一位代表,向同学解释: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重大事件能够代表2020年见证历史?
问题2:结合刚才的讨论,你认为历史是什么?
这个任务的目标是通过回顾亲身见闻,辨别历史事件并进行分类、提炼,理解历史事物是历史信息的主要载体,最终得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这样的结论。
学生对这个任务的参与度很高,讨论很热烈,大家给出的清单都比较长,有不少重复的,最有价值的,就是还有不少是独一无二的。很遗憾,我当场都还给了学生,没有收集上来。
问题1:请在一张A4纸上记录下本节课从响上课铃到此时的经过。
要求:①请倾尽你所有的记忆,并忠于自己的记忆进行书写,越详尽越好。②不能与任何其他人讨论,独立完成。③限时5分钟完成。
问题2:刚才进行记录的时候,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这个任务的目的是通过亲自感知,知道历史也是人为记录,理解记录过程中人的主观参与是绝对无法避免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记录也是不同的,能够从来源、内容、目的等对这种不同进行评析。
学生对这个任务的参与是最热烈、最开心的,当我在讲台上随机念出学生作品的时候,教室里尽是快活的空气。不到十分钟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学生的回忆甚至有截然相反的,所关注的焦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关注我的步态,有的关注我的神态,有的关注我的衣着,有的则关注我讲课的内容,但关于学生群体自身的信息,记录却很少;最有意思的是学生在叙述过程中运用的不同的形容词或定语,戏剧效果简直拉满。关于最困难的地方,学生的反馈大致集中于三点:一是回忆不敢保真;二是细节太多,不知道哪些细节该写下来而哪些该删去;三是时间太短。
当然,这些也是我现在的回忆。
事后,我补充道:
兰克是19世纪德国和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近代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他主张“写如实在发生一样的历史”,但20世纪中后期英国历史学家汤普则对兰克批评道“兰克本人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他是普鲁士王国的忠诚奴仆,教会和国家的辩护士;他写的一切都是他的思想偏见和利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