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了趟老家,正好赶上寒潮闹脾气,自北向南一路狂飙,刹都刹不住。
刚出机场,羽绒服的保护层瞬间被寒气刺穿,好多年没有感受到老家冬天的脾气了。
与大城市相比,老家十几年来一直在打盹,除了年轻人少了,有些清冷,似乎没啥太大变化,附近的村子大多数都不富裕,和江浙的农村有着很大的差距。江浙的农村并不穷,很多村庄有着集中性的产业,甚至很富裕。
我老家没啥挣钱的产业,属于劳动力输出地,像我们这一辈的农村后生仔,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传授什么先进的赚钱思维。长大后脑子灵光的可能读个好大学,不会念书的就进工厂。少数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重复着父辈的道路。
我老家还有些亲戚,比如老表、本家什么的。也有些按字排辈拉上的关系,沾不上血缘。
我有个按字排辈上的侄子,只比我小几岁,早些年算是比较能折腾,闯了几年北上广,没混出啥名堂,就回到老家啃老。到现在快四十了,一直单着。村里人都瞧不起他,他也不想改变什么命运,一直穷得很稳定。七大姑八大姨一听到他的名字都皱眉头。
为什么会穷得如此稳定?因为他的人生陷入了“人性陷阱”。
一旦一个人又懒、思维又守旧,还惧怕冒险,都会穷得比较稳定。
“人性陷阱”是绝大多数人无法避开的,也是普通人无论多努力工作,都无法摆脱阶层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全部,阶层之所以会固化,还因为资源上限的存在。就像我以前聊过的,孟加拉男人50岁了,每天还要工作12小时挣25块钱一天,踩三轮车养活一家五口。
还有我在岷县考察的时候,跟当地的一个老人聊过天,一谈起以前的经历,老人就有满肚子的唠叨吐槽不完。
他说以前一家五六口人,完全靠着不到十亩地吃饭,一亩麦子的产量也就四五百斤。刨去种子、施肥、灌溉等成本,勉强维持温饱。
谁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没钱的委屈,对吧?人往往是没办法了,被逼到那一步了,才不得不苟且,但大部分人的内心,还是希望能改善生活、拒绝堕落的。之所以这些人贫穷,没有生长出阶级跨越的技能,是因为他们的圈层禁锢。
我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底层打工生活,亲身体验到那种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体力上的,
而是“稀缺陷阱”上的痛苦。
换成生活中最朴实的逻辑来讲,在大家的生活中,最稀缺的无疑是金钱,所以每天要应付枯燥和漫长的工作,你几乎没有时间去休闲、思考、学习,无限重复穷忙的节奏,发了工资要交房租或房贷,剩下的维持温饱,这样的日子似乎看不到头。
这就让底层混生活的人往往没有精力去整合资源和思考机会,他接触的圈层在教育水平、经济实力、财富经验上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层级,很难找到突破口。
当然了,这种硬伤不仅仅表现在底层人身上,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逃不掉老一辈的鸡血教育,然后一批一批的被催着、赶着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在渐渐迈入中等收入的时候,我们发现同样“穷”得稳定,
因为这时候的我们同样陷入了“稀缺陷阱”。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恩格尔系数没有,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9.8%到30.5%之间。
这个系数说的是食品消费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比例越低代表富裕程度越高。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标准,咱可是达到了富裕的水平。
很多兄弟估计懵了,哟,我们还富裕呢?估计那些何不食肉糜的主也不敢这么大胆放肆的承认吧。
其实原因不复杂,食品在现代经济社会已经不稀缺,在家庭支出中不可能占太高比重,大家把资金用到了更稀缺的东西上,比如房产、教育、优质医疗、养老投资等方面。这给我们带来了体面生活,但也让我们付出了代价。
许多人身上背负着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债务,未来几十年的岁月里,人生的目标就是每个月能顺利把按揭还上。
我们这代人的选择面很小,没有厚实的家底,我们的角色就是经济最底层的陀螺,一旦转不动了,整个家庭都要停摆。
全国有房奴2亿人,还有2亿是共同还贷群体,两者相加,相当于4亿房奴。这些人每月工资的约40-50%需要拿去还贷,生活过得可以说相当拮据。
之前网上有人嘲讽我们是被反向情绪喂养的一代人,讽刺我们这一代的群体性丢失,没了自我。
为什么只有我们能吃的下去这些情绪投喂?为什么不反抗,为了五斗米就折了腰?
关键是反抗的目标是啥?
你拿什么跟房价、学历贬值、中年危机、经济下行、降薪裁员对抗?
既然没有掐着腰跟老板较量的资本,不如做好心理建设,乖乖地赚银子。
而那些没有被“稀缺陷阱”折磨的年轻人,要多个性有多个性,一会整顿职场,一会整顿酒场。我们能说啥,只能羡慕他们不用直面这种经济链的压迫感,能折腾就多折腾去吧。
我反反复复说,人生来是受经济链压迫的,当你脱离了父母的保护,回归到生活主流,当你承担起家庭责任,
经济链就会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自然也就看清了生活真实。
所以我才会说,即便我们踏入了中等收入阶层,我们可能财富上不算穷,但生活方式上依然“穷”得稳定,
面对负债压力,不敢旅游、不敢失业、不敢生病,甚至不敢结婚生子。
特别是在35以后,上升通道(比如升迁、考研、考公)基本堵死了,后路(如滴滴、快递、外卖)也卷成了红海赛道。核心岗位的边缘化、被优化、被调整,裁员、偏执的年龄歧视、不合理的任务分工,随时都有应付职场变脸的可能。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见识了太多中产和准中产阶层面临的这种真实考验。
我曾跟一对上海的中年夫妻聊过天,两人在上海有一套二居室,每月收入加起来不到四万,去掉房贷生活上还算宽松。但男方的公司去年5月开始裁员,优化了好几个部门和老员工,其中就有他。
42岁失业,简直不要太难,底薪工作兜不住生活成本,家庭收入空转几个月就能把人逼疯。
家里还有两个老人都六七十岁,身体都不好,本来想去上海投奔他,但一听对方失业,吓得连电话都不敢打。
仅仅是就业和养老两个问题,就戳到了人们不愿或者不敢轻易面对的痛处。
事实上,这只是所谓的城市中产面临的生存压力之一。这样一个看起来还算光鲜的群体,远比想象的更为脆弱。
我们不仅仅要担心今天的工作明天会不会被辞掉;今天疲于奔命,明天老人谁来赡养等问题,还要考虑今天健康的身体,明天会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致贫,甚至还有资产会不会贬值,能不能跑赢通胀等等。
买房、生娃、教育、养老、患病、降薪、失业……
一连串的降维打击下,中产阶级能扛得住几次?
城市套路深,遍地是雷区,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尽量不要做错误的事情,全力守住家庭现有财富。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在收入出现下滑苗头时,
主动出击,及时把有限的存款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终身现金流。
只有有了足够的钱,才能熨平生活的褶皱,解决下半辈子90%以上的生存危机。
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上半辈子的存款,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
打造成现金流小金库。
我自己是已经亲身实践过了,早在三年前,感受到大环境的寒意,我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资产,把前些年因为冲动和跟风买的资产做了一遍梳理,
凡是风险高的不确定性大的资产一律清洗掉。
现在的资产布局我很满意,
一是很稳,二是抗通胀,三是可以提供终身现金流。
给我带来的正反馈也很明显,我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小金库里取钱,每年都有几十万,
哪怕现在我直接躺平不工作,也没任何问题,有钱更有闲。
确定性收益带来的安全感也是十足的,
无惧任何经济波动、失业和疾病带来的影响,给家人的是一份稳稳的幸福。
但可惜的是,资产配置是一个门槛很高的领域,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还涉及信息差,“
花一半的钱实现提前 10-20 年退休”的捷径
,也很少有人知道。
为了帮助大家高效做好专业的家庭保障规划,我的老朋友水星保1V1高端财富规划团队,
今天连续7年推荐给大家。
他们成立十年至今,已经帮助了数百万家庭做好资产规划,让家庭财富安全和持续增长。
他们真的很不一样,
没有上来就推销热门产品,更不会喋喋不休骚扰。
而是通过大量调研和数据分析
,
站在你的角度1对1定制最适合的家庭保障方案,
先
帮整个家庭建立起最基础的保障体系,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此外,
规划师还会帮你梳理家庭财务状况,
为你做好
三张表
:
资产负债表
(
实力如何
),
收支储蓄表
(
能力如何
),
现金流量表
(
抗风险力如何
)。
分析诊断存在的问题,教你通过科学比例,
做到风险收益比最大的组合,
为你打造一个
健康的现金流体系
。
上份报告,是之前亲自体验服务时
,
理财师为我量身定制
长达二十几页的规划书
。
(每个用户都能获取专属方案书)
对,你没看错,不是机械复制,
是真正1V1做的规划书!
里面详细涵盖:
通过他们规划后,无论未来走向如何,面对怎样的突发风险,
每个家庭
都能拥有充足的保障体系,
同时还能守住现有财富不被黑天鹅侵袭。
因为服务质量出色,也推荐给身边的很多朋友体验,发现反馈都非常的赞不绝口。
之前送福利时很快名额就抢完了,为了让更多粉丝朋友都能享受到这个服务,
同时作为2025年2月首次粉丝福利,
今天
我又争取了
200个名额,原价699元
现在免费
给到大家体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