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TheBund
《外滩画报》官方微信,由外滩画报全媒体编辑部倾力打造,每日为读者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文化、生活、时尚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TheBund

百岁贝聿铭:华裔建筑师第一人

外滩TheBund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4-27 12: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昨天是贝聿铭100岁生日

这位热衷艺术的建筑大师 诞生 在中国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

甚至有一个交响音乐中心

都是他的作品



贝聿铭 (Ieoh Ming Pei,1917.4.26 - )


“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奖”、“现代主义最后的大师”—— 贝聿铭先生 身上有太多太多闪耀的光环。


他走过的这100年来,荣誉无数、头衔无数,更有为人称道的作品无数。卢浮宫“金字塔”、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日本美秀美术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



在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上建造的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几乎已经成了贝聿铭先生一辈子的代表作。


从方案提出时几乎所有人都对此骂声一片。到如今将近30年过去了,现代的玻璃金字塔正在逐渐融入古老的卢浮宫,并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不难看出的是,贝聿铭先生一直对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


他的大部分建筑作品都与艺术、博物有关,甚至他还有一个与 古典音乐 息息相关的作品——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1981 - 1989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在空间上比我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更为复杂,它的弧度让整个空间更具有流动性,也更令人赏心悦目,让人一眼看不透彻,你得亲身去体验。


随着脚步移动,空间不断展开,你也被引入其中……


这里有神秘,也有惊喜。

——贝聿铭



但这都与贝聿铭先生的身世背景息息相关,当年在动荡飘摇的中国出生,却最终让中国成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游走在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贝聿铭,跨越一切的文化障碍后,才成就了属于的他独特气质的作品。或许这本身就与 艺术的精神 ,不谋而合。



从中国走出来了一位

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 贵族

贝氏全家福(左一是贝聿铭)


贝聿铭的祖辈是苏州望族,贝氏家族在苏州拥有600多年的历史。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广州。


他的父亲贝祖诒是一名银行家,带着全家从广东到香港,再到上海。但相对于当时算半西方城市的上海,相邻的苏州却是传统的中国城市。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所以中学时期的贝聿铭会在每年暑假去苏州的祖父家,学习一整套儒家礼仪。 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但在上海读中学的经历让贝聿铭看到西方新建筑风格的萌芽,尤其是建筑的高度,令其深深着迷。 所以从这一刻起,贝聿铭梦想成为建筑师。


上世纪80年代贝聿铭在苏州园林


1935年,17岁的贝聿铭前往美国留学,依自己的爱好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但就在两年以后就爆发了“七七事变”,中国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但正值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期,而年少时期在中国习得儒家的洞察力、中庸的平衡感让贝聿铭在美国重新解放自己, 成为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言人。


贝聿铭和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闻发布会


扎根中国传统的贵族似乎拥有特殊的权威感,贝聿铭成为了一个华裔美国人。1964年被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建筑师,从此两人成为至交。


这位曾经的第一夫人说选择贝聿铭有特殊的原因: 因为和肯尼迪同年的贝聿铭看上去是一位贵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


设计 13年来抵抗全法国

我是不想再设计一座卢浮宫了


1989年的贝聿铭根本想不到,如今参观卢浮宫的游客会有这么多,玻璃金字塔入口前会排起那么长的等待队伍。


工作人员需要用玻璃罩和金属栅栏,才能把观众阻隔在《蒙娜丽 莎》之外。但我们想不到的是,30年前贝聿铭却因为自己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不断在巴黎街头遭到白眼。



卢浮宫项目Grand Louvre,法国巴黎,1983 - 1989


卢浮宫的设计案是一生中难得再有的挑战,从头到尾,卢浮宫的设计共花了 13 年的时间,我是不想再设计一座卢浮宫了。


这个设计案一开始就很坎坷,抨击没有停过……


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 1984 年到 1985 年之间,争论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

——贝聿铭


但其实早在设计方案讨论会议的时候,贝聿铭就饱受着充满敌意的氛围。


1984年1月23日,贝聿铭揣着这样一份完整的报告走进了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安排的会议室。 介绍会全场关灯,67岁的贝聿铭用幻灯片的方式一张一张地介绍他的设计方案。



黑暗中,委员会成员们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到了没有礼貌的地步。当幻灯片播放完,全场重新亮灯之后,会场炸开了锅。


委员们疯狂地批评着贝聿铭的设计,不懂法语的贝聿铭并不知道对方说了什么, 但他身旁的女翻译却已经含着泪水哽咽着没有再翻译下去。


“我们这里可不是大马士革!”


“你为什么要到巴黎来毁掉我们的建筑遗产?”


“不可理喻!”



委员们把贝聿铭的设计比作“一个巨大的破玩意”。而当贝聿铭告诉委员会金字塔,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闪亮的钻石一般光芒四射,


委员会回答: “不,贝先生。它看上去一定很丑,或者像很便宜的假钻石。”


从内部空间仰望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后来回忆道:“那是一次可怕的会议。好在我懂的法语有限。当时如果我听懂了他们讲些什么,我一定会离开的……


他们并不要求我解释方案,而是 一个一个地攻击我,而且都是一些名人,是建筑学院、美术学院里最有名、最受人尊敬的人……


为我翻译的那位女士很想为我抵挡那些充满羞辱的抨击,委员会当时就想把这个工程置于死地,他们差点就成功了。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


然而当天晚上,媒体又吵翻了天。《法兰西晚报》 (France-Soir) 就提出了质疑,整版文章题为《新卢浮宫已经出现丑闻》。让·杜图尔(Jean Dutourd)在他编者按中以“可怜的法国!”为题。


右派报纸《费加罗报》使用的标题皆是《不可理喻》《巨大的错误》《这又不是大商场》。接下来两天,《自由巴黎人》则以《令人惊讶的中国金字塔》为题,让·杜图尔在《法兰西晚报》甚至发表了《呼吁暴动》。



代表法国精英知识分子的媒体《世界报》 (Le Monde) 在一篇客观报道的文章边上,居然还有一篇艺术评论专栏作者安德烈·费尔米热尔 (André Fermigier) 的评论文章。


题为 《死人之家》 (La maison des morts )以强烈抨击贝聿铭设计的地下空间。



但是贝聿铭言辞犀利地,捍卫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人们将此事变成了一个政治事件,说了许多并不确切的事情。这样做不太光明正大。坦率地说,我愿意与任何一个提出其他解决办法的人去比较,但没有人提出来……


在美国的话,我会参与辩论,我会回应。但在法国,我不能,因为我是一个被邀请的外国人。但很可能在美国不会有这样一场辩论。


我来自中国,一个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它有令人自豪的过去,但那是过去。


法国人非常眷恋过去。我经常遇到一些人跟我讲起路易十四,仿佛他们昨天才刚刚见过……


假如说我仅仅是个美国人,也许我很难适应。但由于我属于两种对立的文化,两个极,而法国又在中间,我可以理解。



1989年4月1日,巴黎市民在刚刚建成的玻璃金字塔旁休息


最终,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无论如何,在当年经历了争议、坚持、泪水、信任、权力、和解的金字塔,早已融入了巴黎。


如今在巴黎循着游客的人流,踏进景点边的任何一家旅游纪念品店,摆在《蒙娜丽莎》和埃菲尔铁塔明信片旁边的,一定会是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明信片。



心灵归根的温柔港湾

苏州博物馆是我的小女儿


贝聿铭曾把苏州博物馆比作自己的小女儿,为了她的开馆他兴奋地睡不着觉。


1999年在接受苏州的邀请后,他说: “我当时心里头一个想法就是要做成灰白墙,灰和白是苏州的本色。苏州还一定要有瓦片,屋顶要立体而有变化,用瓦片变戏法。”


苏州博物馆看起来更像一座现代园林


身为苏州百年贝氏家族中的一员,在贝聿铭的幼年,他的叔父买下狮子林做自家的祠堂花园,他小时候常在这座以石头闻名的庭院中穿梭,和兄弟们玩捉迷藏。


狮子林的石头形状奇特,凹凸有致,似乎一半是生命一半是石头。当时的园艺工人都是艺术家、雕塑家。他们看一眼石头就能找出可塑的地方,然后开始凿刻。


我在苏州住了几个夏天,并结识了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家族成员。我还记得与堂兄弟们在狮子林玩耍的情景。整个园林都是供我们玩耍的好地方。


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幻想。我后来才意识到我在苏州的经历让我学到了什么。


现在想来,应该说那些经验对我的设计是有相当影响的,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而非自然独存。创意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结晶,苏州园林教会了我这一点。

——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 | 谱妹 摄


那是一种只存在于苏州当地的技艺,也叫“种石”,从这门技艺里,年幼的贝聿铭发现了时间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性,这一发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以后所有的设计。



由石头对时间的认知,驱动着贝聿铭把苏州博物馆外的北墙设计成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石片山水景观。


用石片来仿宋人米芾的“米氏云山”,不能不说是一次有趣的尝试。要知道,在这之前贝聿铭的很多著名的建筑作品,都是以大石块为特点。


苏州博物馆 ,中国苏州,2000 - 2006


当时一台升降机把各块石片上上下下摆弄了一周,才调到了贝律铭心中最完美的样子。


“没有一件优秀的作品是在瞬间完成的,是可以不经历时间考验的。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它最真正的价值最终都只能交给时间去做评判。时间对我的创作来说至关重要。”


如今正在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苏州美术馆展览现场


惜时如金,贝聿铭先生无时不刻地充实了自己的这100年。


如果有来生,我很可能是一名园丁。

能够设计这样一座园林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一个世纪以来,不变的是他对苏州的特殊情怀。所有惊人的作品都来源于建筑大师与艺术家的高贵气质。



千呼万唤始出来

谱妹开通微信啦



谱妹 WeChat :kaopul

古典音乐·艺术·看展·演出

想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吗?




今日展讯

贝聿铭文献展

I.M.Pei Documents

展览分家源、治学、建树、荣誉、祖国、回家6部分

以图片、影像、文献、建筑模型为主要内容

呈现贝聿铭的生动印迹。


🕖 展期至 2017.5.3

📍苏州美术馆

周二-周日 9:00-17:00

苏州市人民路2075号

携带身份证件免费入场




文 编辑 _ 谱妹 | 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内容来自《新卢浮宫之战:卢浮宫浴火重生记》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新媒体旗下分类媒体「靠谱」

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 ,微信号:kaopumusicreview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 " 外滩TheBund(the-bund)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体坛老司机  ·  李根与北京的恩怨何时能了?
8 年前
全球健身指导  ·  肾虚早泄时间短,一个方法全搞定!
8 年前
孤读先生  ·  分手后,你愿意和ta复合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