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学前沿
高分子界新媒体:海内外从事高分子行业及研究的小分子聚合起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团队《Adv.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北化汪晓东教授团队 ... ·  4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西南林大徐开蒙/国际竹藤中心钟土华 ... ·  4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陕科大游翔宇、张慧洁/浙大饶平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学前沿

北京交通大学唐爱伟、满忠伟/首都师范大学廖清《AFM》:主客体体系通过简便的喷涂方法实现高效的有机余辉发射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公众号  · 化学  · 2024-10-27 07:50

正文

超长室温磷光(URTP)是有机材料在激发停止后产生余辉发射的主要机制,其持续时间可达数秒甚至数小时。通过精确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弱自旋轨道耦合(SOC)效应和超快三重态激子失活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基于咔唑(Cz)衍生物的有机发光体逐渐被赋予了URTP发射特性,并且由于分子设计和工程的多功能性而备受青睐。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固态咔唑衍生物的磷光归因于微量杂质Bd(1H-benzo[f]indole)的存在。且市售的Cz原料即使使用HPLC方法也很难除去,且Bd合成非常繁琐。因此,发展无咔唑化合物的分子体系并解锁其URTP特性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但纯构筑难度较高。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唐爱伟满忠伟团队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廖清团队采用分子工程化修饰,分别使用带有不同孤对电子数量的C,S,O原子取代咔唑上的N原子得到三种高PLQY化合物,分别将三种化合物与主体分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TT)溶解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喷涂在不同的基底上,即可完成长余辉样品的制备。随着孤对电子数量的增加,余辉持续时长和亮度不断增加,密度泛函计算表明这一现象来源于旋轨耦合常数的增加。该研究以题为“Host-Guest Systems Enable Efficient Organic Afterglow via a Facile Spraying Method”的论文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图1. 无咔唑化合物分子的设计
图2. 长余辉样品的制备与余辉性能表征
将发光分子和DTT按照0.1 wt%溶解于二氯甲烷溶剂中,通过带有图案掩膜版喷涂于滤纸上即可完成长余辉样品的制备。研究发现,O化合物的余辉持续时长达到4.5秒,寿命达到971毫秒,且亮度明显超过S和C。此外,长余辉样品表现出明显的激发光依赖特性,在310纳米以下的紫外光激发时,材料表现出更长的余辉发射和强的亮度,而激发光波长超过310纳米时,余辉持续时间缩短,亮度锐减(图2)。
图3. 长余辉样品磷光机制的研究
对比长余辉样品的延迟光谱与纯化合物的二氯甲烷溶液在78 K下的磷光光谱可以发现,长余辉的光谱与磷光光谱谱型一致但轻微红移,这主要是主客体间作用力的存在导致的(图3)。
图4. 发光机制及激发光依赖性质的研究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O化合物的旋轨耦合值明显高于C和S化合物,这也是构筑长余辉后O样品长余辉持续时间更长的原因。单独DTT的激发map测试发现,该化合物发光在320纳米,激发波长在310纳米之前可以激发该化合物,因此激发光依赖特性来源于DTT是否处于激发态。理论计算表明,激发态下的DTT中酯基部分更加舒展,有更多的机会与客体分子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当激发波长小于310纳米时,处于激发态的DTT与客体分子间作用力强,限制了客体分子的非辐射跃迁过程,进而诱导了客体的磷光发射;而当激发波长大于310纳米时,处于基态的DTT与客体分子间作用力较弱,余辉持续时长较短,亮度较低(图4)。利用三种化合物余辉持续时间的不同,研究者验证他们在信息加密领域中的应用(图5)。
图5. 长余辉样品的防伪应用
总结:该工作中使用主客体策略有效的解锁了无咔唑化合物的URTP特性,验证了DTT作为主体分子有望解锁更多传统化合物的URTP性能的潜力。文章第一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满忠伟老师及硕士生陈仲,满忠伟、廖清和唐爱伟教授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论文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博士后基金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项目等资助。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