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一对大熊猫“乐乐”和“盈盈”在香港诞下龙凤胎宝宝,经过努力终于成功产子。这对大熊猫宝宝是第二对在香港成功繁殖的大熊猫。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但通过人工手段,两只幼崽成功存活下来。科学家们对大熊猫繁殖方式的特殊性仍持未知态度,而幼崽的存活得益于人类的帮助和精心照顾。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熊猫“盈盈”在香港诞下龙凤胎宝宝,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的第二对大熊猫的后代。
描述了熊猫宝宝的诞生过程及其双胞胎身份的特殊性。
关键观点2: 大熊猫宝宝的诞生面临着许多挑战。
介绍了大熊猫生育的特殊性和为何其幼崽能顺利存活下来所面临的困难。
关键观点3: 科学家们仍在探索大熊猫繁殖方式的特殊性。
指出了几种关于大熊猫繁殖方式的理论,并强调了科学家们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理解这一现象。
关键观点4: 人类已经学会了如何照顾大熊猫幼崽。
描述了人类如何通过人工手段来照顾和平衡两只幼崽的照顾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人工手段模拟母亲的照料来确保幼崽的存活。
正文
2024年8月16日,中国香港,“盈盈”诞下首对在港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宝宝。(@视觉中国 图)
可喜可贺。一对夫妻,努力十几年,终于在即将步入老年阶段时,“老来得子”,还是一对双胞胎。
这对夫妻名为“乐乐”和“盈盈”。它们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二对大熊猫。自2011年起,它们就在香港海洋公园的安排下,开始尝试自然交配及人工繁殖。
努力了13年,终于“开花结果”。8月15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经过5小时的生产,“盈盈”诞下一对龙凤胎。还差一天满19岁的它,成为有记录以来最年长初次成功产子的大熊猫。
19岁,于人而言,刚成年不久,正是读大学的年纪。但大熊猫在20岁便步入老年,19岁已算“老之将至”。
“盈盈”的两个孩子很小,姐弟俩体重都仅有110克出头,和一包方便面的重量差不多,成年人一只手就能将它们握住。
身材庞大的大熊猫,为何生出了如此迷你的幼崽?这对双胞胎宝宝,能顺利活下来吗?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有许多和大熊猫相关的条目,如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产下并存活的大熊猫双胞胎“和和”与“美美”;首例人工繁育成功的大熊猫三胞胎“萌帅酷”;活到了38岁(相当于人类114岁)的最长寿大熊猫“新星”……
鲜为人知的是,成年大熊猫与幼崽之间的尺寸差异也算得上一项世界纪录。新生大熊猫幼崽平均只有130克,只相当于母亲体重的1/900,是“与成年动物相比体重最轻的胎盘哺乳动物”。
“盈盈”的两个孩子虽轻,但离平均水平并不远,属于正常范畴。
从一块方便面的重量起步,大熊猫宝宝为了长大使出浑身解数。曾见证“梅香”诞下双胞胎的美国国家动物园大熊猫助理馆长劳里·汤普森(Laurie Thompson)说:“出生后,‘梅香’的孩子们曾一天吮吸了14次母乳。不到一周时间,它们就比原先增加了约50%的体重。”
即便用尽了吃奶的劲儿,想要成长为能独立活动的大熊猫,它们的路还很长。
很多动物,比如马,出生之后15分钟到半小时就能站起来了,但大熊猫宝宝在6~8周后才能睁开眼睛,80~100天后能勉强站立,4个月后才可以自由走动。
刚出生时,它们不仅没有完整的感知器官,什么都看不见、听不到,连基本的本能活动也无法独立完成,如调节体温、自行排泄等,只能靠大熊猫妈妈抱着它们保持体温,舔舔小肚子帮助排便。
人生总是问题紧跟着问题,大熊猫也是。给“盈盈”接生后,工作人员很快发现,这只大熊猫妈妈奶水不足。而初生的幼崽主要靠母乳才能存活,因此动物园不得不从内地借调大熊猫母乳储备。
而且,两只幼崽目前还不能同时出现在母亲面前,只能每隔一段时间,轮流和母亲见面、相处。
大熊猫产下双胞胎不稀奇,概率高达45%。但是,能一起平安长大的双胞胎很稀奇。在20世纪80年代,仅有35%的幼崽能顺利活下来,两只同时存活的概率就更小了。
“因为母亲的自然本能是选择两只幼崽中更强壮的一只,放弃另一只,”非营利组织“熊猫山”创始人兼总裁马克·布罗迪(Marc Brody)说,“它没有足够的乳汁和精力来同时照顾两只幼崽。”
亲妈分身乏术,亲爸更指望不上。为此,饲养员们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双胞胎互换”来帮它平衡两只幼崽的照顾问题。
饲养员定时轮换由大熊猫妈妈照顾的幼崽,将另一只放在育婴箱中,用一系列人工手段模拟母亲的照料。如用牛奶、人类婴儿配方奶粉和小狗配方奶粉的过滤混合物喂养,用湿润的小棉球擦拭肛门促使它排便,开空调保证环境的温度恒定,等等。
居住在香港海洋公园的大熊猫“盈盈”。(@视觉中国 图)
描述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个高难度工作。饲养员必须悄悄走到大熊猫妈妈身边,在不打扰它的情况下轻轻地用一只幼崽替换另一只幼崽。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大熊猫妈妈护子心切的攻击。2015年,“梅香”就经常不配合工作。美国国家动物园熊猫团队报告说,他们度过了“许多个充满挑战的夜晚”。一周后,那只更弱的幼崽还是夭折了。
不过整体而言,这个方法还是将大熊猫幼崽的存活率提升到了90%以上,获得了全世界饲养机构的广泛认可。
“它(出生时)基本上还没有成熟。”杜克大学研究员李培书(Peishu Li)说。熊猫宝宝骨骼和内脏还未发育完全,就被匆忙生了出来。这是它们需要周密照顾的理由,也是将大熊猫推向濒危的原因之一。
在生物系统演化过程中,大熊猫为何选择了这样的繁殖方式,至今还是科学界未解之谜。
大熊猫属于熊科。有一个著名观点认为,由于熊的怀孕期刚好和冬眠期重叠,怀孕的母熊只能分解自己的肌肉和脂肪给胎儿提供营养。为了不威胁到健康,熊选择了缩短怀孕时间,将剩下的发育转移到子宫外。
但是,大熊猫并没有冬眠的习性。于是,有人又将熊猫的特殊性归咎于它们只吃竹子的饮食习惯。李培书表示“相关数据很少”,仍无法下定论。
杜克大学生物学教授凯瑟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的团队从妊娠角度提供了另一种分析。他们发现,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熊科动物的受精卵不会尽快植入子宫壁进行发育,而是在子宫内漂浮数月后再“延迟植入”,因此幼崽普遍小得不成比例;而熊猫又与大多数熊不同,在受精卵植入之后,其他熊的胚胎都会继续发育两个月,熊猫胚胎则会在一个月后结束发育,成为最小的熊科宝宝来到世上。
科学家们或许离真相还很远。好在“盈盈”的孩子们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大熊猫妈妈依然不会同时照顾两只熊猫宝宝,但人已经学会了。
截至本刊发稿时,两只熊猫宝宝健康情况已经渐趋稳定,体重增加了几十克。经典的“黑眼圈”、黑色耳朵和肩膀,已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