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气节高尚。
2.正义:端正的思想与行为。
3.正气:浩然正气。
为人父母教导子女拥有高超的情操(谨守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听),拥有端正的思想与行为;
让子女从小扎根,培育忠贞爱国、勇于助人、廉洁之心、耻于二过、兄友弟恭,如此就能培植出浩然正气,女儿气质高雅,男儿气宇非凡。
《中庸·第二十章:问政章》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说:爱好修习五常德「仁、义、礼、智、信」,并以此作为格物、致知的功夫,以求修行内圣之功,这样就已经接近智慧之心了;力行、实践五常德的功夫,并爱人如己的推己及人,这样就已经接近仁德之心了;看到自己过错,毁道败德,自己明白若不去改正,反而维持着坏习惯,这是羞耻的行为。知道自己的缺点很多,但是勇敢坦诚、努力以赴去除,这样是接近大勇之心了。
1.孟夫子:孟子。世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中华文化道统儒家统称孔孟之道。
2.浩然:通天澈地之气。
3.缘故:为什么缘由。
亚圣孟子,指导我们要长养通天澈地的浩然正气;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人拥有忠孝节义气节高尚的情操及端正的思想与行为,自然诚于中形于外,生发出通天澈地的浩然正气。
《孟子·公孙丑章句:第二章》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说:「冒昧的请问夫子您,什么是您最善长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