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在北京卫视春晚小品《取钱》中,
由于骗子打电话说的是河南话,
被一河南籍的律师质疑歧视河南人,
甚至提起诉讼要求电视台以及小品主创
向所有河南人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
不少人认为小品就是图个乐,
尽管这个所谓的起诉确实看起来无厘头,
但这个事件的背后,
恰恰反映着一种现今最普遍的现象—
河南省作为地域歧视的重灾区,
地图炮们最热衷于攻击的地方,
各种段子也喜闻乐见:
一提到河南,
大多数人脑海里便会形成一些固有的标签,
而且大多以负面为主,
“偷井盖”“坑蒙拐骗”“穷”“没素质”等。
在不知不觉中这似乎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
以至于很多人会下意识的
在中国,
地域黑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尽管先秦诸子在学术和思想上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在黑宋国人和郑国人(都属今河南境内)上,
却相对一致。
《韩非子》曾讲到,
有个宋国人不听邻居劝告,
未能及时修补毁坏的围墙,
结果家中被盗,
他反而怀疑盗贼就是给他提建议的邻居。
我们熟知的寓言
《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也是发生在宋国,
而《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则发生在郑国。
其实,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
民众对于河南人的风评并不差。
尤其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以少林寺为主题的电影大受追捧,
全国青少年当时一提到河南,
就会萌生去嵩山习武的年头,
遇到一个河南人都觉得他身怀绝技,
分分钟想拜师学艺。
河南虽地处中原,
但自从民国以来,
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为人熟知1942年的大饥荒事件,
那时,河南流民遍布全国,
武汉人把迁居的河南人称为“河南棚子”,
西北人把挑着担的河南人叫“河南蛋”,
这些名称都没有贬义,
只是为了方便称呼而已。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
把河南人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由于是流民,
河南人常常会被当地人贴上
背井离乡、穷困潦倒等标签,
起初的印象也只限于“脏乱差”,
但到了90年代,
闻名全国的假药案和多地虚报产值案,
被拿到两会上讨论,
而那个时候又是传统媒体盛行的年代,
发生在河南的这两件事被大肆报道,
一时间河南又被贴上了“坑蒙拐骗”的标签。
而05年深圳民警挂出
“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横幅,
被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后,
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转载,
舆论一片哗然。
知乎有网友吐槽,
河南人之所以一直被当做背锅侠,
通过几篇新闻和几个段子,
自以为了解了这个群体的本质,
于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一些
被可能放大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事情,
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白岩松说过,
的确,
河南人口占中国近十分之一,
华夏文明的发源在黄河流域,
历史上也有多个朝代的都城设在开封和洛阳,
四大发明有三大来自河南,
一部河南史就相当于半部中国史。
有调查显示,
十个北上广深漂中,
就有一个老家在河南。
这就意味着,
出现在你身边的坏人是河南人的可能性
远高于其他省份。
反之,
帮助你的陌生人是河南人的概率也很高啊。
歧视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而包容太难。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之所以能繁衍至今,
恰恰是因为
城君不是针对谁,
只想说,
所有喜欢地域黑的人,
都不配得到尊重。
▲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点击阅读,推荐文章
坎昆|加勒比海之下,隐藏着450个神秘人。
广州|我有一句方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北京|夜半写稿没思路,据说鲁迅靠它来找灵感。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