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课程还有一个我非常认同的理念:育儿先育己。
不要只盯着孩子的问题,要反思自己。父母成长了,孩子自然会有变化。
改变他人注定是失败的,自己痛苦,他人也痛苦。
真正的办法是,提升自己,影响他人,皆大欢喜。
所以,陆老师在讲解了“为什么”之后,还告诉妈妈们“怎样做”。这些方法都很简单、实用。
最关键的是,有了前面的理论基础,再运用这些方法,你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态度去做。而不是硬逼着自己很僵硬地套用——那就成了套路。
还拿孩子闹脾气举例。
当我们明白了孩子发脾气的心理机制后,我们可以做这几件事。
1.帮助孩子识别情绪
实验证明,大脑中的杏仁核是掌管情绪的。
孩子一旦识别、表达自己的情绪,大脑里杏仁核的活化程度会迅速降低,也就意味着他的情绪水平在迅速降低。
孩子自己就会开始思考、调节情绪,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能够听进去道理。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识别并且表达自己的情绪,唤醒他的思考和控制能力。
有的父母会一个劲儿地问孩子:你怎么了?到底怎么回事啊?
这个问法是不妥当的——这个时候,孩子是没有能力去思考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帮他去表达,猜他的心思。
这个猜,不是很鲁莽地猜,而是细声细语地去体会孩子的情绪。
怎么知道你猜得对不对?
观察孩子的反应。
当你说中他的内心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应该会慢慢缓和下来。
怎么才能猜得又快又好呢?
去体会你自己的情绪。平时多对自己的情绪做一些体会,做一些表达,有助于自己去体会孩子的情绪。
2. 用肢体接触平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不管不顾地哭闹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做:
1. 蹲下身子,平视孩子的眼睛。
2. 和他有肢体接触:抚摸孩子的手背、手肘、肩膀,轻拍孩子的背部。
每个人都喜欢这种身体的亲密接触,能大幅度地降低焦虑,唤回和身体的连接。
这个办法,不仅适用于孩子,用在大人身上也管用。比如妻子有情绪,老公这么抚摸,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3. 帮助孩子表达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开着抽油烟机,孩子在房间里玩,他叫妈妈,妈妈没听见,叫了好几声,妈妈还是没听见。孩子就嚎啕大哭。
妈妈一看到孩子哭,立刻感到很焦虑:菜在锅里,孩子在哭。
这时,妈妈可以这样做:蹲下身子,平视孩子,轻抚孩子的后背,把他搂到怀里。
体会一下,这时候孩子是什么感觉?可能有点难受,绝望,委屈,有点生气。用温柔的方式表达出来。
当孩子情绪慢慢缓和下来后,可以和孩子说说原因。
帮助他表达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妈妈感觉,是不是宝宝一直叫妈妈,妈妈没有答应,所以你感觉挺委屈,觉得妈妈不喜欢你了?”
要把前因后果帮孩子串起来,因为孩子是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情绪的。
我们帮助孩子把原因找出来之后,就可以训练孩子用新的方式来表达需求。
4. 反复练习正确的做法
带孩子到厨房,让他感受一下,妈妈做饭时厨房里的声音是很大的。
孩子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
然后,可以告诉孩子:“下次,不要在那里叫妈妈,你可以走过来,拉拉妈妈的衣服,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我了。”
孩子当时或许能理解你说的,或许不能,只是呆呆地看着你。
那么,下一步就是:重复。
重新模拟刚才的情景。
“现在妈妈在炒菜,宝宝想妈妈了,可以怎么做?”
孩子这时就知道了,跑过来,拉拉妈妈的衣角。
这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正强化,给他一个拥抱,亲亲他,抱抱他。
这一步很重要。不要以为你讲了孩子就会听懂。只有让他亲身去实践,去体会,才能够真正理解。
然后,再练习一遍。强化他的行为。
经过这四步,基本上就把这件事完美地处理好了。
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孩子每次发脾气的质量、程度都会比上一次要好一些,慢慢地,孩子就学会了怎样正确地处理情绪,情商也就提高了。
上面这些内容,都是陆老师的课程里讲到的,是不是很有收获?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干货,都在这十堂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