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陶渊明的一生,他历经磨难,但却能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通过他的故事,传达出真正的平静是向内寻求,而非向外追逐。文章还强调了陶渊明作为普通人的伟大,以及他在困境中的态度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故事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人生经历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很多启示。他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以及他对于生活的理解,都传达出一种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力量。
关键观点2: 陶渊明的选择:放弃仕途,追求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多次辞官,最终选择回归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真实。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平静不在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于内心的安定。
关键观点3: 陶渊明的故事如何拯救了无数低谷期的心灵。
陶渊明的故事激发了无数人的内心力量,让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找到希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乐观,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
关键观点4: 陶渊明的价值观:人生无需太过功利,重要的是尽兴而活。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尽兴而活,不要被社会的时钟所束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样子。
正文
当你受够了职场压抑,看腻了人心善变,感觉生活压力山大,对自己失去信心,急需一点治愈的时候,建议你来读一读他的故事。这篇文章4200字,预计11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收获。
作者
|
十点 满喜喜
编辑
|
小眠宝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最近直播重点多,
预约保你有收获
👇
👇
👇
你相信一个失败透顶的人,也值得被追捧1600年吗?
你可能背诵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但你却不知道“陶渊明”,其实也是一味缓解焦虑的良药。
当你受够了职场压抑,看腻了人心善变,感觉生活压力山大,对自己失去信心,急需一点治愈的时候,建议你来读一读陶渊明的故事。
因为他足够悲惨,和他的遭遇一比,你吃的那些苦,只能算点毛毛雨。
他也足够伟大,足以消解你在人间遇到的所有苦难,从低谷将你拉出。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出身没落世家的陶渊明,20岁出门谋生,29岁才得了个勉强入流的官职「江州祭酒」,但他没干多久就跑路了。
又过了几年,大概是没钱,他进入桓玄的幕府,做了个文职,不久母亲去世,他辞职回家守孝三年,然后做了刘裕的参军。
同一年,他的两位领导,桓玄和刘裕打起来了,不死不休。
陶渊明两眼一翻,躲回老家,直到战争结束,跑去给刘敬宣做参军,还是感觉自己吃不了这碗饭,很快又辞职了。
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叫:四十无闻,斯不足畏。典出《论语》,意思是一个人到了40岁还没什么成就,这辈子都不会有啥出息了。
那年陶渊明正好40岁,一股不详的预感萦绕在心头,因为不想当废物,他决定再拼一把,去彭泽当县令,力求拿稳仕途这碗饭。
很可惜,他还是无法适应职场的条条框框,难以接受官场的尊卑秩序。
当上级督邮前来视察,身边人提醒他务必穿好官服、系好束带、恭顺行礼,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情绪出口,或是抓住了一个合理借口,立即交出官印,脱口而出:
到此为止,陶渊明一共裸辞了5次公务员,并写下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宣告自己这辈子,就算饿死,去要饭,也绝不会再踏进官场一步。
一般人辞职总得后悔几次吧,但陶渊明是个狠人,他说到做到,到死都没再当官。
失去收入来源的他,选择靠种地混口饭吃,可你看看他是咋种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大清早出门干活,趁着月光摸回家,听着很诗意,结果:杂草茂盛,豆苗稀疏。
按今天的标准,陶渊明简直是干啥啥不行,一个人矫情,全家吃不饱。
可怕的是除了穷,陶渊明身体也不行,从小就疾病不断,缺钱治,总留着病根,没好透过。
意思是难受的不行了,啥也干不了,在屋檐下一坐一天,根本笑不出来。
熬到晚年,陶渊明过得更惨了。有次饿到面黄肌瘦,敲开邻居的门,却张不开嘴乞讨,邻居善解人意,招待了他一餐饭,给他感动地写了首诗,要下辈子报答人家。
活到这个份儿上,已经算最底层了,只有《活着》里的福贵能比他惨,福贵的家人死绝了,陶渊明至少还有亲人在世。
说句不厚道的,安慰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个比他还惨的来对比。
后来的文人墨客,每每遇到点磨难就想读陶渊明,多少是有这层原因。
屡遭贬谪的苏轼是他的迷弟: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鲁迅也推崇陶渊明,他说: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的伟大,不在于他作品中有宁静淡泊,而在于他经历一生磨难,依然可以宁静淡泊。
换成别人来过他这一辈子,哪怕是苏轼,都得精神崩溃,抱头痛哭。
当我们把陶渊明“文豪”的光环拿开,把他的生活摊开来看,其实就是一个:
可这个搞砸一生前途的男人,却有一个奇怪但坚固的内核。
这个名为“尽兴”的内核,是陶渊明宁静淡泊的来源、对抗内耗的底气。
是他被推崇1600多年的真相,更是每个迷茫焦虑的人,真正的解药。
真正的平静,别向外找,请向内求。
他热爱读书:“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读到好书,就干脆不吃饭省一顿。
他喜欢大自然,听听鸟叫都心满意足:“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在合适的季节,他愿意躺在床上吹吹风,那感觉太爽了,给个皇帝都不换:“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逃避的方法,是全天下失败者都擅长的一种消遣,喝大酒。
好友颜延之出差来见他,两个人见面就是嗷嗷喝,通宵喝,临走的时候,颜延之看陶渊明日子难堪,实在心疼,接济了他二万钱。
前脚走人,后脚陶渊明就把钱全拿给了卖酒的商户,说是“稍就取酒”。
意思就是我懒得算账了,钱都给你了,反正我天天都喝,什么时候喝完算完。
你看他写的这些句子:“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但凡他不是陶渊明,都得让人戳着脊梁骨骂两句窝囊废,没皮没脸,没心没肺。
就连好友颜延之,也在写给陶渊明的悼文里,羡慕着他的不拘小节,不慕世俗。
既做不到拼命奋斗,也没条件躺平摆烂,不如就尽兴享受当下的人生。
逍遥自在,从来都不是一种处境,而是一种心态,正如他的那首《饮酒》:
这四句诗,只揭示了一个道理,
真正的平静,别向外找,请向内求。
公元408年的夏天,陶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全家寄居在河边狭窄的小船。
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与妻子同舟共济,陪孩子们临水赏月。
买不起蜡烛,就用松枝照亮,朋友来了没酒喝,那就让朋友去买酒。
之后在南村落户,栽了绿柳,种了果树,写成诗也是漂漂亮亮的日子: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乱七八糟的事经历得越多,他却拥有一颗越来越安定的心。
命运没有成全陶渊明的田园梦,于是他决定自己成全自己:
无论失去什么,得到什么,这是我的生活,这是我选的路;
拯救了无数低谷期的心灵。
这些烦恼属于千年之前的陶渊明,也属于活在当下的你和我。
作为一个中年人,他对辞职后的日子,应该是有所预料的,只是想不到,居然沦落到没饭吃的地步。
一边是梦想中诗酒田园的惬意生活,一边是现实里饥寒苦病的凄惨人生。
陶渊明当然也挣扎过,以他的名声,如果愿意当官,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他就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这种挣扎的直观体现,就是陶先生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写过五封遗书。
其中的一篇《自祭文》写得非常感人,以下用白话翻译了一部分:
自从我来到这个世界,就面临着惨烈的人生,虽然我住的很简陋,田里的活似乎永远都干不完,从早到晚为了温饱忙碌,可我依然很快乐,我会开心地在山谷打水,在背柴的时候纵情歌唱。
人生短暂,每个人都担心自己会碌碌无为,不敢浪费时间,但我不同,我不想被他人评判,不愿被外界裹挟,只想在自己的陋室里,喝喝酒,写写诗,无拘无束,能够这样死去,我就没有遗憾了。
第一段是打工人的写照,第二段是对生命的总结,而他在开头写道:
“我将辞别这暂居的人间,永远回到自己本来的住处。”
面对所有生物的终极恐惧:死亡,他的态度是坦然接受。
曾几何时,和你我一样,陶渊明也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伟大理想。
想要像鸟儿一样振翅高飞,纵横四海,成就一番壮美的事业。
但在后来的人生里,我们明白那只是一个年轻人的幻想,太难了,普通人做不到的,所以他选择放弃,去过一种尽兴的生活。
他以为自己这可笑的一生,也就这样了,遗愿里写着不垒高坟,不必经常祭拜,让时间埋葬一切。
然而他被一个民族铭记了1600年,世代传颂,拯救了无数低谷期的心灵。
陶渊明确实没有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但他是一个伟大的普通人。
回到一开始,陶渊明的第5次裸辞,那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感动了许多遭遇挫折的中国人。
生死的虚无,理想现实的冲突,对世俗规矩的摒弃,前所未有地在他内心激荡。
激荡之后是深沉的平静,他解下了官印,回到了家乡,留在亲人身边度过余生。
即使一事无成,即使一生蹉跎,他依然稳住了心,坚持尽兴地生活。
这种超脱苦难的风骨,被刻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称之为:淡泊。
你开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