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和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的优势在于场景与流量,其能够给民营银行带来非常可观的净息差与资产质量优势,不过在当前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民营银行的高息差空间似乎与政策导向又是相悖的,这值得关注。除通过较高的净息差获得经营上的优势外,我们看到部分银行已经在尝试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这里面尤以微众银行最具代表
性
。
【正文】
本篇报告聚焦全部19家民营银行(均已开业)。
一、
19家民营银行基本情况梳理
民营银行始于2014年,2024年刚好是民营银行诞生十周年。
(一)基本内涵
1、民营银行是指由民营资本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银行。实践中,主发起人通常为具有金融科技背景、在消费金融等领域有所涉足、具有一定场景和流量及客户优势的民营企业。
例如,从目前民营银行的发起人来看,业务模式多无法摆脱消费金融公司的影响,特别是其发起人如果小贷或网贷平台背景比较强的话,这种倾向便更为明显。
2、民营银行的定位是地方性银行(与城商行冻死),实施属地监管,属地监管机构拥有筹建申请受理权(非筹建审批权)、获准开业审批权、颁发金融许可证等。
3、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大存小贷”、“个存小贷”等为主,业务作业区域尽量向下。
(二)
产生背景
1、历史上看,民营银行涉足银行业并不稀奇,但主动发起设立银行的案例在很长时间内处于空白期。正因为如此,一直存在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呼声。
当然我国地方性金融机构很早就充斥着民营资本的影子。从目前的股权结构来看,民营资本占比最高的金融机构类别从高到低依次为民营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农商行和城商行。
不过,地方性银行由于民营背景较为浓厚,使得其在经济下行期承受的压力和冲击往往也会更大,故政策层面一直比较审慎。例如,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最先冲击了南方地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城信社),并导致民营资本相继退出城信社。
2、1996年以来,民营资本在金融业中的活跃度开始有所提升。1996年,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控股的股份行,即民生银行成立;2003年完全由民营资本出资新建的渤海银行获国务院批准筹建;2004年浙商银行由中外合资商业银行改制重组成立为股份行(中行、南洋商业银行和交行将其持有浙江商业银行的85%股权转让给了13家民营企业)。
3、原银监会成立后,一些由民营资本控制的金融控股集团也相继形成,如德隆系、明天系等。不过,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隐患,促使政策层面开始考虑由民营资本直接发起设立银行,并赋之以“民营银行”的称号。
4、应该说原银监会的成立是一个分水岭,初期成立的银监会颇想有一番作为,故政策总体偏松。实际上,2003年银监会从央行剥离出来后,便在考虑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问题。但决策层一直比较审慎,这期间的标志性事件便是2003-2004年重组浙江商业银行时,一些民营企业在反馈入驻银行时给出了两个动机,分别为从银行的盈利中获得丰厚的股东回报以及为自身的发展和获取贷款方便。
当时最早参与组建浙商银行的20多家民营企业(包括吉利集团、奥克斯集团、大东南集团等),在得知原银监会对银行股东贷款的规定较严时,纷纷退出参与组建,最终也只保留了13家民营企业。应该说,这一事件给当时银监会及后续监管高层造成非常不好的观感。从监管高层的内心来看,一些民营企业涉足银行的动机不纯,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政策层面对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在政策上始终是排斥的。
基于此2016年12月30日发布的《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关联授信余额,严禁违规关联交易。鼓励民营银行在章程或协议中载明,主要股东但不限于主要股东及其关联方不从本行获得关联授信”。
(三)批筹时间:2014
年5家、2016年12家、2019年2家
我国民营银行主要集中在2014-2016年期间批筹,随后经历2017-2018年的两年沉寂后,2019年重启批筹。具体看,2014年批筹5家、2016年批筹12家、2019年批筹2家。
1、2014年3月,民营银行试点正式启动,2014年当年合计批筹5家,分别为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与上海华瑞银行。
2、2015年6月,原银监会发布《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推动民营银行开始进入第二批试点,随后2016年当年便合计批筹12家民营银行,这12家民营银行分别为重庆富民银行、四川新网银行、湖南三湘银行、安徽新安银行、福建华通银行、武汉众邦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江苏苏宁银行、山东蓝海银行、辽宁振兴银行、吉林亿联银行和梅州客商银行。
3、2016年以来后,金融行业乱象引起决策层广泛关注,民营银行试点在2017-2018年期间被暂停。直至2019年民营银行试点才得以放开,但此时的试点已不同以往,民营银行设立进入克制阶段。2019年5月20日和2019年9月16日,我国第18家与第19家民营银行(即江西裕民银行和无锡锡商银行)相继获批筹建。
虽然2020年1月3日,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明确提出“继续推动符合条件的民营银行发起设立”,但直至目前为止,民营银行数量始终维持在19家,而滴滴尝试在天津发起设立东岸银行、新疆尝试设立南疆民营银行以及龙岩提出在龙岩设立互联网民营银行等未有下一步动作。
(四)注册地点:四大直辖市各1
家、粤浙苏各2家、另有9省各1家
1、目前19家民营银行主要集中于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四大直辖市以及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其中,广东2家(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梅州客商银行)、浙江2家(温州民商银行与网商银行)、江苏2家(南京的苏商银行和无锡的锡商银行)以及四大直辖市各1家(分别为北京中关村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以及重庆富民银行)。
2、另有9个省份各拥有1家民营银行,分别为福建(位于福州的华通银行)、安徽(位于合肥的新安银行)、湖北(位于武汉的众邦银行)、山东(位于威海的蓝海银行)、湖南(位于长沙的三湘银行)、四川(位于成都的新网银行)、江西(位于南昌的裕民银行)、辽宁(位于沈阳的振兴银行)、吉林(位于长春的亿联银行)。
可以看出,除蓝海银行外,剩余8家民营银行的注册地点均非省会,19家民营银行共覆盖16个省级行政区,尚没有设立民营银行的省级行政区分别为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海南、广西、黑龙江、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云南、贵州。
(五)部分民营银行基本定位与业务
简析
1、目前明确互联网银行定位的民营银行有四家,分别为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以及众邦银行(众邦银行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交易银行)。
从零售端来看,微众银行有微粒贷和微车贷两款产品,网商银行有网商贷(可以面向个人),新网银行有好人贷,众邦银行有众易贷等。从公司端来看,微众银行有微业贷,网商银行有信任付与网商贴、供应链金融的自保理与回款宝、现金管理产品余利宝等,众邦银行则有众链贷、众微贷、众商贷、众税贷和众赢通。
2、除以上四家银行外,另有两家银行在成立之初便向监管报备自身的定位,分别为温州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
(1)温州民商银行成立的政策背景是服务于2012年3月获批的温州金改区(主要为地方金融、民间金融与金融风险),其样板目标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即借助于大股东的上下游企业来开展供应链金融。
(2)上海华瑞银行的样板目标是美国的硅谷银行,其瞄准于自贸区,并试水投贷联动业务。不过相较之下,北京中关村银行似乎更有点硅谷银行的味道。
3、北京中关村银行的产品线相对较为丰富,如针对创客与创新企业的认股权贷款、专项融资产品,针对创投机构的过桥资金类、投贷联动类、项目合作类,针对企业端智慧金融的商票在线保贴、平台小微信用、购买应收账款,针对个人场景智慧金融的消费场景分期、车险保单分期、个人创业融资以及平台赋能类金融产品(安心付)等等。
4、江西裕民银行定位于5G智能银行、锡商银行则定位为物联网银行。
二、19
家民营银行2023年经营指标剖析
(一)体量合计达两万亿右:分化较为明显,微众与网商银行合计贡献50%
左右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不包括裕民银行在内的18家民营银行总资产合计达到19430亿元,这意味着19家民营银行的总资产合计应在2万亿附近。
1、不过这19家民营银行在体量上分化较为明显。其中,2023年底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分别以5356亿元与4521亿元的总资产位居民营银行前两位,合计占比达50%左右。
2、此外另有三家银行在2023年底的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从到高低分别为苏商银行(1166亿元)、众邦银行(1145亿元)和新网银行(1029亿元)。可以看出,排在第三的苏商银行总资产仅为1166亿元,和网商银行相差近3400亿元。
3、除上述五家银行外,另有6家银行的总资产超过500亿元,从高到低依次为金城银行、中关村银行、富民银行、三湘银行、蓝海银行与亿联银行。
(二)头部特征突出::微众与网商银行合计拿走了营收的64%
、利润的70%
撇开裕民银行来看,2023年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合计贡献了18家民营银行总资产的50.83%、贷款的54.43%和存款的50.71%,不过这两家银行同时也拿走了全部18家银行营收的63.67%、利息净收入的59.19%和净利润的70.67%,高于其规模占比,这意味着微众与网商两家银行的息差空间与创利能力要优于其余民营银行。
特别是,2023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保持正值的民营银行仅有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金城银行与民商银行等五家,而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分别实现80.30亿元和30.47亿元的中收,基本把民营银行的中收全部拿走了。
(三)经营业绩分化较为明显:只有4-5
家银行经营情况表现尚可
1、从创利能力来看,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分别位列前两位,但微众银行的创利能力要明显优于网商银行。例如,2023年微众银行的ROE与ROA分别高达26.18%和2.14%,高于网商银行的20.55%和0.94%。
2、从营收指标来看,2023年表现靠前的几家民营银行依次为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苏商银行、三湘银行、金城银行;从净利润指标来看,2023年表现靠前的几家民营银行分别为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商银行、新网银行、蓝海银行等。
3、同时就规模较小的几家民营银行来说,锡商银行的表现要稍微好一些。这也意味着,2023年民营银行之间的经营表现较为分化,规模较小的民营银行可能已经面临较大压力。
(四)净息差整体处于高位:8
家民营银行超过4%(锡商、微众与新网最高)
1、在商业银行息差空间总体收窄并保持低位的环境下,民营银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其不仅是净息差最高的一类银行,也是2023年净息差扩大的唯一一类银行。具体看,2023年四季度民营银行净息差为4.39%,较2022年四季度的3.94%扩大45BP,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明显扩大,不得不让人市场产生质疑。
2、就具体银行而言,2023年有8家民营银行的净息差超过4%,从高到低依次为锡商银行(6.23%)、微众银行(5.98%)、新网银行(5.27%)、金城银行(4.85%)、中关村银行(4.33%)、华瑞银行(4.30%)、蓝海银行(4.20%)和苏商银行(4.13%)。
净息差位于3-4%之间的民营银行共计4家,从高到低依次为富民银行(3.6%)、网商银行(3.38%)、众邦银行(3.28%)和华通银行(3.02%)。
3、显然如此高的净息差意味着其贷款利率同样也处于高位,这一点需要引起关注。当然出于各种政治站位的角度考虑,现在已经没有民营银行会主动公布其贷款利率了。不过笔者注意到,2019-2020年部分民营银行还是愿意公布的,如2019年民商银行、网商银行以及三湘银行的贷款利率分别为7.39%、7.16%和8.19%,2020年华瑞银行的贷款利率由2019年的7.16%大幅提升191BP至9.07%。
考虑到大中型企业的议价能力较高,且大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含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授信利率较低,因此民营银行的作业对象主要为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和消费金融。
(五)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55%
,8家银行超过平均水平
除苏商银行、锡商银行与裕民银行外,其余16家民营银行均公布了不良贷款率。2023年底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55%,高于全国性银行和外资银行,低于城商行与农商行,总体上处于相对可控的位置(如果数据真实的话)。
1、数据上看,2023年不良贷款率超过平均值(1.55%)的民营银行从高到低依次为网商银行(2.28%)、三湘银行(1.75%)、众邦银行(1.73%)、新网银行(1.71%)、新安银行(1.67%)、华瑞银行(1.66%)、亿联银行(1.61%)和中关村银行(1.57%)。
2、从拨备覆盖率指标来看,只有8家银行超过200%,从高到低依次为微众银行(353%)、客商银行(303%)、民商银行(291%)、华通银行(280%)、众邦银行(248%)、金城银行(217%)、华瑞银行(205%)、富民银行(205%)。可以看出,民营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总体偏低。
三、部分银行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微众银行代销余额达2.2
万亿(网商为0.5万亿)
除稳定息差空间外,2023年部分民营银行还通过发力财富管理业务,开辟其第二增长曲线。这其中以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为主要代表,
1、根据微众银行2023年财报披露的数据,2023年底微众银行管理的客户资产(AUM)规模达到25778亿元,同比增长37%,而其2020-2022年的管理资产规模分别为1万亿、1.51万亿和1.88万亿,可以说增速非常惊人。如果考虑到微众银行2023年底的存款规模仅3743亿元,这意味着其代销规模在2023年底便达到2.2万亿左右,即其代销规模基本已经是其表内体量的4倍左右,这在国内银行业中应该是排名第一。
2、根据网商银行2023年财报披露的数据,2023年底网商银行管理的客户资产(AUM)突破8000亿元大关,而其于2023年代销的理财子公司产品余额已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考虑到2023年底网商银行的存款余额为2974.57亿元,这意味着若不考虑其它因素,2023年底网商银行代销的产品余额应该在5000亿元左右。也即,无论是网商银行代销规模,还是其AUM,均已超过其表内总资产,相当于在第二增长曲线上再造了一个网商银行。
四、结语
(一)民营银行成立之本意是为了解决普惠金融的短板,开辟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新路径,这意味着民营银行的经营会呈现典型的政策周期性特征。当然,从事业务过程中,关联交易、内幕交易等均是无法避免的。
(二)由于民营银行多没有线下网点,负债拓展受到一定限制,对股东的支持依赖度较高,故其业务拓展多需要由互联网平台机构、助贷机构、联合贷款机构给予配合。这其中的主要合作方,便是传统商业银行。
(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与摸索,当前民营银行的头部特征已经较为突出,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基本一骑绝尘,其它银行则分化较为明显。故仅从数据上看,目前19家民营银行中,经营情况还不错的可能也就4-5家,其余几家民营银行将会面临生存上的挑战。
(四)多数民营银行会给自己贴上“互联网银行”等标签,但真正在运行时会发现,大部分银行仍然按照传统银行的运作思路在开展业务,无非是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等,并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位和发展路径,这一点需要认真对待。
(五)和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的优势在于场景与流量,其能够给民营银行带来非常可观的净息差与资产质量优势,这是其近年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当前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民营银行又何德何能在金融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获得4%以上的净息差空间呢?这与政策导向似乎是相悖的。
(六)除通过较高的净息差获得经营上的优势外,我们看到部分银行已经在尝试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这里面尤以微众银行最具代表性,其超过2.5万亿的AUM规模在民营银行一骑绝尘,即便在全国性银行中也具备相当优势。当然,除微众银行以外的其它民营银行目前也在尝试,但目前看除网商银行外,似乎并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有货有料有依靠,包含全部公众号文章的完整电子版(含被删文章)及其它有价值的观点与信息,且通常会早几天在星球发布、内容也会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