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枫叶
来源 | 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电动汽车时代,豪华车品牌也要“裁员节流”了?
保时捷曾是大众旗下最赚钱的品牌,而大众集团又是德国汽车工业的“扛把子”,手底下“精兵强将”无数,奥迪、大众、斯柯达、兰博基尼、宾利、布加迪、西雅特
......
总有你熟知的品牌。
不过,后来保时捷在中国实在是卖的太好了,有了跟大众叫板的资本,虽然未能报了当年反收购之仇,但也准备要独立上市单飞,可现在一切又有了新变化。
入华二十四载,保时捷向来都是高溢价、不愁卖的豪华品牌代表;
曾经的保时捷,
在全球每卖出
6
辆车,就有
1
辆卖给了中国女性,而且还要加价排队
6
个月才能拿到车。
可惜百年大变局面前,
“卖不动”“车价跳水”“裁员”这样惨淡的词汇,居然也能和保时捷联系在一起了?
是的,曾长期受中国用户追捧的保时捷,在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上,正遭遇着转型危机!
前三季度在华销量暴跌近
30%
,
“
跑车之王
”
保时捷跌破
36
万,如今又被沸沸扬扬的裁员风波所困扰。
虽然保时捷已辟谣裁员消息不真,但
保时捷中国区的调整却是箭在弦上。
谁又能想到,这家曾经精英人士最青睐的豪车品牌,如今试图通过精简业务来维持利润增长和熬过难关呢?
01
最近,“保时捷中国裁员”的相关话题上了热搜,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却可能是虚惊一场。
保时捷中国最新回应表示,
关于网传“保时捷计划中国区裁员
30%
以及赔偿标准”不属实。
日前多家媒体曾报道称,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开启中国区裁员
30%
,包含正式、外包等岗位,赔偿或按
N+6
的标准执行。
对此,保时捷中国回应称:“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保时捷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优化重组。保时捷中国正持续提升各部门及项目的效率、优化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相关措施也将涉及间接和直接人力成本。”
在保时捷否认网传裁员相关信息的同时,其业务收缩已在所难免。
就在一周之前,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潘励驰透露,面对中国市场的竞争,保时捷计划到
2026
年底将经销商规模优化至约
100
家,即减少三分之一。
同时,保时捷正加速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增设技术部门,强化本地研发能力。
百年大变局之下,保时捷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卖不动了,不得不加速电动化。
11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上了年产
1000
万辆的新台阶;比亚迪销量达
50.68
万辆,同比增长
67.87%
;零跑、深蓝、小鹏等六家造车新势力单月销量创新高,部分品牌已提前完成全年交付目标。
一样的价格下,中国品牌比外资、合资品牌车型配置更高、空间更大、性能更佳,外资、合资品牌只能被动向中国品牌的策略靠拢,以价换量的同时,追求电动化。
电动化是趋势,智能化是未来!
有着深厚底蕴的保时捷,如今的蛰伏,也许是为了蓄能电动智能化,在不久的将来“风驰霆击”,赢回中国市场,也未可知。
02
千万不能小看保时捷转型的决心,更不要看轻中国新能源车市场。
1899
年,费迪南德
·
保时捷博士创造了第一款名为
Lohner-Porsche
的电动汽车,
“
保时捷
”
品牌氤氲而生。
不过后来由于销量不佳,保时捷一度面临破产。这时,大众伸出援手,提供了途锐作为蓝本,帮助保时捷推出了著名的卡宴。
卡宴的成功让保时捷逐渐恢复了元气,并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盈利之路。
2005
年,保时捷控股想要并购当时的大众汽车,甚至一度还拿到了大众
50.7%
的控股权,但全球金融风暴的蔓延,将原有保时捷公司收购大众的交易结构,戏剧化地变更为大众公司反向现金收购
“
保时捷公司的跑车部门
”
。
2008
年
10
月,保时捷控股对外披露其已持有大众汽车近
75%
的投票权,结果大众汽车普通股股价一度暴涨,成了世界上市值最大的汽车公司。
最后,经济危机加上大众股东的阻挠,使得保时捷控股最终没能成功实现它的收购。
2009
年
12
月,形势发生逆转,大众出资
39
亿欧元获得了保时捷汽车
49.9%
的股权。
12
年保时捷正式成为大众旗下
100%
控股子公司,而保时捷皮耶希家族直接和间接持有整个大众集团
53.3%
的投票权。
虽然早在
2018
年就有传言称保时捷和大众可能会分家,但当时遭到了保时捷内部的否认。如今,这个传言再次被提起,并且很可能已经成真。
那么,
为什么要分家呢?
其实,分家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未来的电动化发展。玩电动车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一点可以从国内的一些造车新势力身上看出。这些公司在电动化方面的投入动辄几十个上百个亿。面对如此巨大的全球市场,保时捷需要通过独立
IPO
上市来募集资金,并在合适的时候出售部分股份来弥补电动化所需的经费。
对于大众来说,保时捷独立上市也有好处。这样可以让大众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保时捷则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募资。
不过,分家能否彻底进行还不好说。毕竟,大众和保时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离婚不离家”可能更合理一些。
03
汽车是全球第一大产业,德系、日系车也都曾登顶过世界之巅,如今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各车企品牌在中国市场猛烈“厮杀”。
像丰田、奔驰、大众、宝马
......
无不是世界级的品牌,就影响力而言,说是油车的“天花板”也毫不为过。
可谁能料到,
百年大变局面前,汽车工业格局变了,德系、日系车巨头集体崩盘。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对电动化比较激进的大众,净利润下滑
64%
;即便是对成本管控到极致的丰田,净利润也下滑
55%
;被誉为“买发动机送车”的本田,净利下滑
61%
;被电车吊打的豪车品牌代表
BBA
,奔驰净利下滑
54%
、宝马大跌
84%
、奥迪暴跌
91%
;日系车三巨头之一日产,净利润更是暴跌达
94%
。
油车的“天花板”,要塌了!
今年以来不到
8
万的大众、丰田,
13
万的凯迪拉克,
17
万的宝马,
19
万的奥迪,
21
万的奔驰,
36
万的保时捷纷纷问世,
这样的价格油车时代不敢想,电动汽车时代,这样的品牌以后恐怕只会更多,价格也将“卷”得更低。
目前的事实就是,传统车企躺着数钱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即便是“现金奶牛”的豪车品牌,也惨遭吊打,被迫转型!
性能、级别、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冰箱彩电大沙发”等溢出服务加持下,传统豪车是真卖不动了。
中国自主新能源车品牌在高速蚕食传统油车市场,大量传统经销商转网新能源。
豪华品牌经销商们的转变和浮沉,不仅折射出豪华车经销商面临的经营困境,也反映了当前汽车行业的天平正在向新能源车倾斜。
11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56.6
万辆和
151.2
万辆,环比分别增长
7.1%
和
5.7%
,同比分别增长
45.8%
和
47.4%
。
11
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310.9
万辆和
300.1
万辆,环比分别增长
14.9%
和
9%
,同比分别增长
14.9%
和
15.2%
,乘用车月度产销首次突破
300
万辆大关。
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