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上财富
中国专业的高端财富管理机构,专注于高净值客户服务和大类资产配置。百万精英人士都在关注,多次入选全国自媒体20强榜单。每日精选7篇文章与您分享,涵盖政经、投资、历史和生活,让您畅享思想与财富的盛宴。公司网址:www.licai.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七读财  ·  弹性退休,早退晚退到底咋选? ·  昨天  
7分钟理财  ·  AI算命准到离谱,6天赚了8.37%,202 ... ·  昨天  
格上财富  ·  巴菲特:坏消息永远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 ·  4 天前  
格上财富  ·  芒格:人是自身天赋的囚徒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上财富

中国互联网20年简史:一人、一“狗”、一群狼

格上财富  · 公众号  · 理财  · 2017-08-08 21:00

正文


作者:啊咪老师

来源:港股那点事(ID:hkstocks)


一条“狗”——即将赴美上市的搜狗,很幸运,也很巧合地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竞争史。


2004年,那是个意气风发的年代:中国互联网还没有BAT这样的巨头,大家草莽英雄,不问出身,不用站队,也互不服气。 学霸王小川背着“灭掉百度”的使命,在彼时门户大佬张朝阳的授意下创建了搜狗。


在动荡的互联网世界里,能如此从一而终,在大公司下推动一条业务线,做大做强做独立做上市,在上有老板,外有劲敌的背景下,纵横捭阖,不忘初心的走到终点的不多。


13年来,王小川生于清华长在搜狐,抗百度击奇虎,断舍阿里联姻腾讯,一人一“狗”而已。


经过13年的博弈,大股东是腾讯,控制权是搜狐,管理权是王小川,这样极其罕见的一个奇葩公司治理架构下,搜狗终于顽强的结束反围剿,走上新的征途(美股IPO), 然而这个中国互联网上著名的变量,也见证了中国互联网走过的光辉岁月。


一、草莽英雄时代

2003年,张朝阳给了王小川一个任务:“给你六个人头咱们把百度灭掉”。


六个人干掉百度?站在现在看,这个指令就是脑子进水。但事实是,那个时候,BAT都还在各自板块中厮杀,没有走出后来绝对的领先优势,张老板觉得给几条枪就足可以撸百度了...


那一年,腾讯推出QQ游戏,并以其VIP服务收取用户费用,终于走入对的轨道,同时期还在斗MSN。


那一年,做着B2B外贸电商的阿里巴巴,调转枪头,创建网上购物平台淘宝网,对杠ebay。


结果25岁的王小川带领着12个大学生兼职员工,只用了11个月便研发出了搜狗搜索引擎(2004年)。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是奈何巨头更快。2004年腾讯港股上市,2005年百度赴美上市,2007年阿里巴巴港股上市,三巨头上市后,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的扫清了各自领域的竞争对手,建立领先优势,搜索、社交、电商,三座大山日渐耸立,腾讯、百度都为投资者带来了幸福的回报,而阿里巴巴则在港股投资者中留下深深的阴影...


而有趣的是,三巨头也恰好诞生于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三个地区:百度(京津冀)、阿里(长三角)、腾讯(珠三角),如果当年三巨头的出生点位发生变化的话,对当下经济格局又有多大影响呢?


在蛮荒时代,草莽英雄的厮杀中,胜利最终是属于All in的选手。 厮杀太惨烈了,方向都是看得见的,机会也相对是平等的,大家的对手更多的是国外的老大哥,国内创业者比的更多的是运营能力,是本地化的能力,All in打赢国外的老大哥,回过头来收拾战场就相对轻松了。


中国互联网的丛林法则是:唯快不破。


只要快,啥手段都没问题,而有掣肘的搜狗又如何跑得过那些All in的选手?憋出搜狗输入法的王小川想出了一套流量绕地球一圈的策略:「三级火箭」模式——输入法、浏览器和搜索...


然而现实就是,2008年,五道口搜狐大厦,王小川正琢磨如何说服老板张朝阳,不再反对他为推进搜索业务而做浏览器,突然办公室门开了,一个王小川推荐进公司的人进来对他说,「老张亲口跟我说,搜索以后你不用管了,由我负责」。


那一年,王小川30岁。


作为90年代兼职Chinaren就拿8000元工资,并在27岁(2005年)就做上搜狐公司副总裁的王小川,不说巨富,财务自由基本是可预期的,有成功项目背书,出来单干完全没压力,居然在这样彻底的否定下沉得住气,继续留在搜狐,用游击战推进「三级火箭」真的很神奇。同时代的很多巨头的高管都出来单干,不仅仅是股权(收益)的问题,而是公司姓谁?关键时候听谁?虽然故事的最后,王小川还是说服了老板,但是时间窗口就这么错过了,隔壁360,工具-浏览器-搜索的「三级火箭」也射起来了...


家犬是跑不过饿狼的,这就是残忍的现实,而这个早期的案例,也基本揭示了后面BAT三家分化的核心原因。


这个中国互联网的莽荒时期,像极了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



彼时汉室帝祚衰微,还没有伟大的“长城”,国内互联网的格局还在襁褓之中,外有“异鬼”,内有“诸王之乱”,还没有谁能坐稳铁王座。占据最肥美的土地、本土化、All in打败“长城”外的对手,这就是“草创争天禄”时期王者的必然之路。


虽然当时的门户网站风头正盛,但美国人已经证明了,搜索、电商、社交才是诞生大公司的最肥沃土壤,也必然是未来的主战场。腾讯、百度、阿里很幸运地抢占了这三块土地,并死死卡住,也基本奠定了往后中国互联网BAT三国杀的基本格局:



二、大舰巨炮时代


“BAT”这个说法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了,但是大概率是三家在各自领地站稳脚跟,开始互相渗透,互相掏空的时候:他们彼此非常清楚,偌大互联网世界,也就搜索、社交、电商是迦南一样, “上帝赐予的,流着奶与蜜之地( 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其他都是盐碱地。


在卡住了自己的老巢后,自然蠢蠢欲动,要去掏对方的老巢——中国互联网的竞争,自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三大巨头,此时都还没什么兄弟伙,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赤膊亲自上阵,踢馆。


搜索起家的百度,开始做电商(有啊),做社交(贴吧);


社交起家的腾讯,开始做搜索(搜搜),做电商(拍拍);


电商起家的阿里,开始做搜索(屏蔽百度),做社交(旺旺);


三个大哥亲自操刀攻对方的大本营,掏对方的地盘,互联网三块最肥沃的土地(搜索、电商、社交),拿下一个称王,拿下两个就大一统了。此时,“史上最强”的腾讯以复制一切的气势,给创业者带来深深的恐惧,谁还记得那篇檄文《狗日里的腾讯》么?


那时候VC的天问是:


如果腾讯抄你,你咋办?


这个时代,就很像一战后,各大海军强国维持着崇尚排水量大、装载大口径舰炮军舰的大舰巨炮主义,其集大成者就是日本于1937年确定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该型舰是当时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这时候的三巨头,有钱有人有流量,什么都想自己做,不仅想把别的巨头干死,还想把有潜力的业务都自己做,想打造一条战斗力爆表的超级战列舰,纵横大海。


但是这么干,目标太大,全世界都是敌人, 结果一发红衣导弹,终结了腾讯这艘巨舰的梦想。


2010年爆发的“3Q”大战,腾讯“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vs 360《反抗QQ霸权,需要你的力量!》,让用户做出二选一,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波,最后工信部和公安部联合出手稳定局面促进和解,即使最后360官司输了,但是也不重要了,腾讯终于觉醒: 我们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了。


腾讯四处出击图


那个时候,百度反而是BAT三家中最先觉醒的,制定了一个很有可能改变巨头格局却最后玩坏了失败的战略: “中间页”。


这个词更早大约可追溯至2010年3月李彦宏与时任百度联盟总经理蔡虎的谈话,正是在这次谈话中两人首次提出了“中间页”概念。


2011年4月,李彦宏于百度联盟峰会上公开提出“中间页”,指介于搜索引擎和用户之间的一类网站,如提供机票酒店搜索的去哪儿网,提供生活服务信息的58同城,以及提供房产信息搜索的安居客等等,他们从百度这一搜索引擎入口低价买入用户点击流量,通过为用户或广告主提供某种增值服务,从而实现流量价值的提升和最终变现,使得互联网商业模式完成闭环。


彼时的百度,打得google退出中国(当然,也要感谢ZF),彻底拿下中国市场,移动互联网尚未兴起,有钱、有流量,对PC端流量分发具有绝对的统治力,这就意味着:


1)百度知道哪些行业有需求;


2)百度知道行业里谁做得好;


3)百度能从流量上扶持你,同时打击对手;


这个时候还是PC绝对流量分发中心的百度,连DD都不用做,内部导数据,就清楚被投公司的底细,而且被投公司很难拒绝他的要求。那几年百度陆续的对视频(爱奇艺)、电商(耀点100、乐酷天)、家居(齐家网)、房产(安居客)、旅行(去哪儿网)、生活服务(爱乐活)、招聘(百伯)、汽车手机(莱富特佰)、团购(知我网)等“中间页”公司进行投资并购。



百度“中间页”战略,最早意识到巨头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完,用资本和流量扶持并扩大自己的版图,扩大搜索边界,从模糊搜索到精准的垂直搜索(把入口下沉),而PC时代垂直领域的龙头玩家,基本在移动时代也维持住了行业的地位,这就是信息流量的生态。


然而,百度“中间页”战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 对于被投资方,百度还是抱着家养的预期: 要么就不投自己复制,要么收进来自己管,对于看好行业的要有绝对的控制权,而不是参股,投送资源,扶持他做大。


这样就注定是必然失败的,逻辑就如上文所述:家犬是跑不过饿狼的...


中间页战略,让百度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而这个战略的失败,也注定了百度的掉队。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流量分发的筹码已经不值钱了...


彼时的王小川,凭借「三级火箭」重新掌权搜狗,却迎来新一轮的权力平衡,2010年初,360找到搜狐洽谈入股搜狗的事宜,据说合作的方式是:搜狗搜索成为360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并将搜狗浏览器交由360负责。


一心希望搜狗独立的王小川,无法接受360给出的条件,顶着老板的压力,只身赴杭州见马云,聊了40分钟,回答了三个问题:


1)搜狗一定能成,现在的投资非常关键;


2)搜狗团队没问题,张朝阳在行业里品行大家都看得见;


3)如果搜狗做成,会抑制百度,对阿里有好处。


既能打击百度,又能收获团队,阿里当然入股。随后360出局,搜狗才从搜狐分拆单独运营,王小川兼任搜狗公司CEO,全面负责搜狗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


至此,搜狗方才有了一点点饿犬的模样。


在中国互联网这个丛林里,搜索、电商、社交三大最肥沃的土壤里,成长出BAT三头雄狮,在丛林中称霸一方, 彼时的巨头们还在秀肌肉的“无双”模式,总想着自己上,把对手都干死,但结果却是咬了一嘴毛,自己也没捞到好。


这个阶段的争斗,让让几大巨头都弄明白了两点:


1、三巨头亲自上阵掏对方的空,吃力不讨好;


2、掏其他野狼的地,用收编驯养、把野狼驯化成家犬的方式也不可行。王小川治下的搜狗就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缩影。能独当一面的将才,绝大多数情况都不愿仰人鼻息,狼群的战斗力是可怕的,任何试图把狼群驯化成家犬的战略都是注定必然失败的。


中国互联网竞争,自此进入第三个阶段。


三、大航母时代


三个大佬们在自己上场打战的战列舰时代,几场大战后,发现根本打不过群众的茫茫人海,机缘巧合纷纷转向了新的阶段:资本驱动的大航母时代,巨头用重兵守住自己的基本盘,同时提供强劲的资金、流量资源,通过资本的纽带,连接外部创业公司,极大扩大公司生态边界,让可能的颠覆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变成他们的敌人。


用劳模雷军的话来说就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


通俗点翻译,就是: 自己做带头大哥,养一群狼,用狼群去咬对方。


如果模拟现代战争,这就像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型军舰在蝗虫一样的飞机的空中攻击下反而显得十分脆弱,大舰巨炮主义也因此走向终结。航母的重要性日益浮现,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马来亚海战的结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航母逐渐成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指标,称霸大洋的逻辑变了,但不变的是航母还是大国的游戏。



巨头的生态与航母战斗群是如此的相近:互联网巨头(航母)提供平台,战略投资公司(护卫舰),投过的诸多公司(蝗虫一样的飞机),组成一个互相支援的生态群。


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战争模式,就此从直接厮杀,变成巨头用资本操控的代理人战争。


这也就是为什么百度呼唤狼性是必然失败的,因为家养的忠犬,永远不会有野外饿狼的饥饿感,自然也就不会有那种刺刀见红的干劲。


2010年腾讯3Q大战之后,反省的开放连接一切,2011年百度突然开窍的“中间页”战略,2012年阿里私有化之后的大拼盘收购,都是各自集团冲锋的号角。


巧合的是,这个阶段,搜狗再次作为一个关键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 2012年阿里巴巴和搜狗和平分手,搜狗决定引入外部资金,百度、360、腾讯三家公司都很积极。当时,接近交易的人都认为,同样做搜索业务的百度和360机会更大。


1)百度给出的入股方案是,现金加爱奇艺和搜狗的股份置换,爱奇艺和搜狐视频合并,百度视频的流量也将全面导入搜狐视频。


2)360的方案是现金+换股,搜狐将成为360重要股东,360的流量也将导入搜狐网和搜狐视频,形成搜狐-360的联盟,在2013年,这两家公司如果联盟,有实力影响BAT的格局。


百度和360给出的方案,对于搜狐的估值和视频战略都有巨大吸引力,但却有一个致命瑕疵:可能丧失王小川对搜狗的控制。 王小川当然反对。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小川走向了第三个方案:腾讯。


最后关头,王小川拿下腾讯,其以4.48亿美元战略入股搜狗,将旗下的腾讯搜搜业务和其他相关资产并入搜狗,通过AB股设计,搜狐依然是搜狗的绝对控制者,王小川则继续管理和掌控着搜狗的具体业务。股份比例也似乎经过精心设计,腾讯和搜狐在对搜狗的持股比例上相差不大,王小川及其团队5.8%的股份也就显得举足轻重,从而可以影响搜狗的命运。



腾讯以近乎“屈辱”的条件加入,令几乎整个互联网行业错愕——这也是这个腾讯互联网帝国第一次打开大门,而且是以不控股的形式。


这才是代理人战争的正确打开方式:巨头控制住大方向,给钱、给流量、给资源,让听见炮火的将军指挥战斗——这也为后面腾讯战略入股京东等战略投资理顺了模式。


腾讯自此后,从一家封闭的帝国,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从全面抄袭创业公司,到遍地投资创业公司,真正迈向了一家生态型公司。


百度“中间页”战略彻底失败就是因为,战略上虽然对了,但是 战术上还是不开放,放不下心出钱不管事,自己上场撸,但,家犬怎么撸得过饿狼?


任何行业格局的变化都是要在时代的缩影里去思考,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才是BAT格局向AT格局的变化的根本原因,腾讯手握微信坐上了头等舱,阿里也乘上了这班机,围度百度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后知后觉,使其错失了这个时代性的机会,最后脑门一热19亿美金收购91无线沦为行业的笑话,错失移动先机。不开放导致的战略投资失败,怎么可能不掉队?


尔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代理人战争(群狼战术)在各个业态全面铺开,其巅峰就是那烧钱无数的滴滴、快的、Uber的打车大战,故事的最后,实在烧不动了,两家合并,腾讯系的滴滴在血海中跑出来。事后阿里对于合并的事情在江湖上的传闻是:“你完全搞错了,我们认为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这也正是外卖、单车等局部战争至今仍未平息的核心原因...


有钱、有粮,放开打,这个时代的创业者,融资上To AT 轮显得尤为重要,不是朋友,就是敌人,面对的是一个敌对集团的力量。


毕竟,这个时代创业者的天问是:如果AT不投你怎么办?


在这轮巨头大跃进的资本布局后,三大集团军逐渐形成,基本整合了中国互联网80%以上流量,座次也相对明确:


腾讯系:坐拥“南山高盛”,社交(微信、QQ)、金融(财付通)、电商-物流(京东)、搜索(搜狗)、出行(滴滴)、生活服务(美团)、视频(腾讯视频)等等;


阿里系:阿里+云峰内外结合,电商(淘宝),金融(支付宝)、物流(菜鸟)、社交(微博、陌陌)、搜索(神马)、视频(优酷土豆)等等;


百度系:“中间页”遗产,搜索(百度),旅游(携程-去哪儿),视频(爱奇艺)等等;


说好了群狼战术,打群架,数人头就能分出高下了。


从“养狼”角度看,完全开放心态的腾讯无疑是水平最高的,养的全是要人命、如假包换的狼群。略微显得不够大气的阿里其次,百度养狼则基本是个笑话,好不容易养了几只,最后发现,其实都只是逗女孩子的萨摩耶。


所以,我完全不相信百度能卷土重来。他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基本面反转,还差得太远。



四、冷战对峙时代


经过移动互联网这场第二次互联网世界大战后,熟悉的BAT格局发生巨变: B彻底掉队,形成了AT为首的两极。


这两个2万亿级大佬背后是庞大的生态,集团军的对战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如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对峙。AT的对峙,又与华约和北约对峙有何区别?



这时候即使拥有航母战斗群也上不了台面,拥有庞大的同盟国和集团军才是江湖上的大佬,而这时候大佬们不用自己出手,局部的代理人战争打打就好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