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汤勇晓语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分数其实只是育人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然而我们能够立足“分数”,去做“之中”“之上”“之下”“之外”的教育,就能够达成育人与育分的高度统一。
做“分数”之中的教育
分数是评估孩子文化知识掌握以及学业成绩的一个重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水准以及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量标,当然也是当下国家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依据。
分数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更不是一切为了分数,但分数却是重要的。
做“分数”之中的教育,应该坚持君子爱分,取之有道。这“道”,就是捍卫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顺应教育节令,遵循教育规律,遵从孩子身心成长规律,让教育免于压抑,免于羞辱,免于恐惧,在有“温度”,富有人性,充满自由的教育中获得分数。
做“分数”之中的教育,应该变革传统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费力不讨好”的现象突出,靠打时间仗、刷题、补习对冲课堂缺陷,已成教育常态,并广为诟病。
通过课堂改革,寻找教师、学生和课程三大要素之间最优组合,不断探索教师、学生与课程三者之间的高度契合,
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自主探究、自由互动、自然生成、自信展示、自我反思,并让课堂变得有用、有效、有趣,向40分钟要质量,向课堂要分数。
做“分数”之中的教育,应该给每一个学生以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接受速度。教育应该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他们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中,获取应该有的分数。
做“分数”之上的教育
教育只盯着分数,过于追求分数,教育的极端的功利,将让教育和学习失去应有的本真和幸福。
当教育看不见分数,就没有了功利思想,教育便会进入自由的境界,或许分数便是教育的副产品,获得满意的分数,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无分数的教育,就像真正的武林高手,他会藏匿于无形,真正的剑客是看不到剑的,他会剑人合一,如入无剑之境。
做“分数”之上的教育,就是跳出“唯分数论”的泥潭,走出“唯分数论”的窠臼,不唯分数是从,不以分数论英雄,不把教育异化成只有应试,只有,而是做到眼中没有分数、心里没有分数、手上没有分数。
做“分数”之上的教育,就是立足于孩子当下,着眼于孩子终身发展,一切以追求孩子快乐和健康成长为最高目标,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为他们人生负责,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并给他们陪伴一生的本领,为他们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做“分数”之上的教育,就是聚焦核心素养,着力孩子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素养、担当的品质、人文的情怀、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气质、全面发展的能力。
做“分数”之上的教育,就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以兴趣引导学习,以求知欲增添学习动力,以好奇心点燃学习火花,让他们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强迫学习,被动接受。
做“分数”之下的教育
做“分数”之下的教育,那就是淡化对书本知识的简单灌输,淡化对学科教学的一味倚重,淡化对分数的过分追求,而是围绕“核心竞争力”,给孩子们一生有用的东西。
一是实践教育。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融汇贯通,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实践包括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这些都是通过身、心、灵,作用于孩子,让孩子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发展思维。思维能力强的孩子,他的学习能力也强,离成功更近,长大后定有出息;会思维善思维的孩子,不仅可以学在当时,胜在当下,也能赢在未来。
做“分数”之下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复盘型思维、求异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三是鼓励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ChatGPT时代,在元宇宙场景时代,当脑机接口可以实现,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注入大脑,教育将迎来一场全新的重大变革,那种靠传统学习方法,通过死记硬背、反复刷题获得知识和技能,包括分数,显然已经不行了。看谁记得多,你再厉害也记不过计算机,看谁算得快,你再牛逼也算不过计算机。
教育走向未来的绝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孩子走向未来的也绝不是一纸分数,而是创造与创新。
做“分数”之下的教育,绝不能用低质的作业和无效的教育填满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必须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探索,学会尝试,必须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涵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塑造他们的创新品质。
做“分数”之外的教育
做教育,分数不可回避,分数不可不有,分数也不可不抓,但我们要善于跳出分数去抓分数,善于跳出教育去做教育。
一是创设校园文化。文化可以彰显学校个性魅力,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可以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润泽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做教育就是做文化,教育不能没有文化,文化既是最好的管理,也是最好的教育。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廊道都能“传情”,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花草“达意”,
一个积极向好、催人上进、友善包容的校园文化,其实也包括班级文化,有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于孩子专注学习、潜心学习、发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