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今天,才是“中秋节”?!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招聘丨我在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等你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最鲜公路在哪里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直播预告|超级满月+土星伴月,你心动了吗? ·  6 天前  
星球研究所  ·  阿勒泰已经下雪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大航海时代 — 柏林会议,安哥拉,两个刚果,卡宾达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3-04 06:26

正文

  基于刚果盆地位置的重要性,当时的欧洲需要一个平台来协商解决它的归属问题。由于德国是这轮海外殖民争端的战略推动者,也是最希望藉此来划定自己利益区的国家,所以1884年年末,在著名的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主持下,欧洲诸国加上美国在柏林,以解决刚果河流域归属问题为名,召开了著名的“柏林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欧美国各国在非洲的利益区被正式划定的边界,并最终成为了今天非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基础。

  在国际政治中,争端并不全部由军事手段来解决的。既然各方决定坐下来谈判解决问题,那么包括“谁发现,谁占有”的法律原则,也就必须得到尊重了。这其中,最早代表欧洲“开发”刚果河流域的葡萄牙,到底卡位如何是我们最先需要了解的。在17世纪中叶以前,葡萄牙人在这一地区的贸易,主要都是通过刚果河下游的“刚果王朝”来代理的。当然,从贸易的角度来说,葡萄牙人也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永久殖民点。参照在西非的经验,初始永久殖民点的选址,要么是远离海岸线的海岛,要么是强大土著政权的势力范围边缘。前一种做法的代表是佛得角群岛,几内亚比绍则属于后一种情况。

  由于下几内亚地区沿海并没有合适的群岛提供支撑,葡萄牙人最终在宽扎河口之北的海岬之上,建立了他们在这一地区的第一个殖民点——罗安达。随后以此为基点,沿宽扎河南海岸线扩张。由此而形成的殖民地,历史上被称之为“葡属西非”(虽然我们现在把它划入中非板块),也就是今天的安哥拉。对于葡萄牙人来说比较有利的一点是,尽管刚果王国的势力范围曾经抵达宽扎河下游,但总的来说,刚果人的重心还是在刚果河下游地区,并没有着力向南部沿海地区扩张。这也为葡萄牙在宽扎河下游扎根提供的机遇。影响刚果人沿海岸线南下意愿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气候,因为离开刚果河河口继续向南的话,探索今天的安哥拉海岸线的话,无论是刚果人还是葡萄牙人都能感觉到,沿海平原的气候开始变得不那么温润。
  刚果河口以南沿海平原气候变干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变小,年均降水量大约在400-700毫米之间。看到这个区间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之前在解读跨撒哈拉贸易时,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草原气候区之间的萨赫勒地带,年降水量就是处在这个区间的。换句话说,虽然现在一提到萨赫勒地带,所指向的就是黑白非洲之间的那条半干旱地带,但如果宽扎河南北的沿海地区,也是处在这两大气候区之间的话,我们也可以将之定义为萨赫勒气候区。就像从气候角度看,地中海气候类型并不只存在于地中海周边一样。

  安哥拉沿海地带大部,到底能不能定性为萨赫勒地带,取决于它的南边是否真的存在一片沙漠。那么事实果然如此吗?答案却是肯定的,因为在非洲西南边缘,也就是今天纳米比亚的沿海地带,的确存在一条南北长约1900公里的狭长沙漠带——纳米布沙漠。很显然纳米比亚这个国家的名称,也是来源于这条沙漠带。事实上,纳米布沙漠也几乎成为了葡萄牙人向南扩张自然终点,并奠定了今天安哥拉与纳米比亚的边境基础。只是基于缓冲的原因,葡萄牙人在最终与德国人划定边境时(纳米比亚原为德国殖民地),得到了沙漠北部约150公里的海岸线。
  对于更习惯温润热带草原气候的土著族群来说,萨赫勒地带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成为地缘政治的重心。比如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的西非黄金帝国,取得的政治成果,就直接来源于对萨赫勒地带的控制力。然而西非萨赫勒地带之所以成为关键先生,是因为它在跨撒哈拉贸易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不过,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现在的南非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换句话说,如果刚果河下游和南非有巨大的贸易量的话,整个王国的重心就有可能是气候更加干燥的安哥拉地区了。现实情况是,远离旧大陆文明中心的南非地区,并没有北非地区那么多的贸易机会。由此安哥拉地区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也就没有可能出现一个“廷巴克图”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在非洲看到如此之多横平坚直的边境线,是因为欧洲殖民者真正能够控制的,很多时候只是沿海地带,当沿海地区的利益边界划分清楚之后,用直线向内陆延伸相应的腹地,看起来会十分的“科学”和公平(尤其是人烟稀少地区)。不过在葡萄牙人着力开发下几内亚海岸线的16、17世纪,倒还没有想到将来的竞争会如此激烈,他们所面临的直接对手仍然是曾经与之有过密切合作的刚果王国。
  刚果王国在这一地区的做大,与葡萄牙人的到来有直接关系。那些在在战争中收获的黑人奴隶,不仅为刚果贵族获得了巨大财富,也为他们换来了技术优势。然而政治就是这样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刚果王国的做大,只是贸易所带来的客观结果,并不是葡萄牙人刻意追求的。无论对于政治扩张者还是贸易者来说,一片分裂的土地,才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像世界上大部分貌似统一政治体一样,刚果王国并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它核心地区位于刚果河下游北岸。刚果河以南至宽扎河的土地,实际是由一个叫“恩东戈”的附属酋长国控制。“恩东戈”之名。15世纪末探索至此的葡萄牙人,见到的第一位恩东戈国王叫做恩哥拉•基伦热(ngo1a a ki1uane)。因此这位国王名字的一部分(加上一点转译的错误),便成为了今天安哥拉国名的由来。鉴于沿海地区的干燥气候,恩东戈王国的经营重心,是在宽扎河中上游,至宽果河一带的高地上。这也为葡萄牙人在罗安达的落地,以及随后沿海岸线的扩张提供的空间。
  对付一个模块式的政治体,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化它的内部矛盾,然后各个击破。在罗安达站稳脚跟的葡萄牙人,最终也是这样做的。公元1665年,葡萄牙人终于通过战争,迫使曾经强大的刚果王国分裂,将自己的控制线延伸到了刚果河下游。土著人的“恩东戈”就此变成了葡萄牙人的“安哥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刚果王国这个政治体就此消亡了。退回刚果河北岸的刚果王国,实际直到柏林会议之后,才消失于地缘政治舞台的。
  尽管在葡萄牙人之后,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尝试过对通过中非海岸线进行贸易,但在地缘政治层面都没有造成过重大影响。19世纪中叶,法国人在加蓬湾的登陆才是造成本地区地缘政治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登陆加蓬的湾的法国人,在加蓬湾建立了一座安置被解放黑奴的“自由城”,也就是今天的加蓬首都利伯维尔。从技术上看,这一时期已是奴隶贸易的尾声,以解放黑奴为名,政治介入非洲未开发(瓜分)地区,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与英、美两国在“胡椒海岸”,建立“自由城”弗里敦(塞拉利昂首都)、利比里亚(自由之国),并取得相应利益一样,法国也人凭借“自由”之名,成功的在西非沿海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法国人到来之前,大部为热带雨林所覆盖的加蓬地区,基本还是处在部落时代(与胡椒海岸的情况类似)。洛佩斯角以南地区,名义上属于刚果政权的势力范围。然而一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刚果人的真正统治区,是在刚果河流域下游(北岸)。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将黑非洲作为海外扩张重心的决策,以及比利时在刚果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探索,对法国造成了强烈的刺激。为了避免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刚果流域为他人所取,法国人开始由加蓬地区向刚果河流域强势渗透,以图在刚果盆地争夺占中占得先机,与此同时,德国人也从喀麦隆东南,透过刚果河上游的桑加河,向刚果盆地渗透。
  1880年德国人完成了对“法属刚果”的占领,德国人控制下的喀麦隆,也成功的在刚果盆地插入了一只脚。其中法属刚果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地缘政治上,就是造就了位处刚果河中游-乌班吉河下游(刚果河上游河流)以北的刚果(布)。之所以会有个如此纠结的名称,是因为 “刚果”二字所蕴含的巨大地缘政治价值,让独立后“法属刚果”与“比属刚果”都不愿意放弃这个标签,而是分别为自己取了个“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名字。其中 “比属刚果”曾经在1971年更名为“扎伊尔”(刚果河又称“扎伊尔河”,意为“大河”),但在1997年又改回曾经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单纯从在刚果河流域的占比来看,面积7倍于法属刚果的比属刚果,执念于“刚果”这个标签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却给其他吃瓜群众出了一个难题,以至于必须把二者的首都简称标注在国名后面,才能够在字面上区别出二者来。

  刚果(金)和刚果(布)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纠葛,并在仅仅体现在字面上。观察地图的话,大家会发现,两国用来区分彼此的首都,位置都正处在刚果河中下游的地理分割点上。也就是说,刚果(金)的首都金沙萨,与刚果(布)的首都布拉扎维之间,仅仅隔了一条刚果河。基于二座城市在本国的政治中心地位,飞往刚果地区的航班在其中一个机场起降后,通常还得飞过“宽阔”的刚果河,到另一个首都上下乘客。更由于两国国名太过雷同,以至于一些初次到此的国际乘客,会搞错目的地提前下飞机。鉴于两个城市分属两个国家,邻居关系很多时候还不怎么好,下错飞机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就可想而知的。
  按照法国人的想法,是非常希望能够控制整个刚果河北岸地区的。然而在葡属西非(安哥拉),已经控制了刚果河口南岸的情况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所谓的“比属刚果”就没有出海口了。虽然比利时的实力无法阻止法国人这样做,但德、英等暂时没有办法直接染指刚果盆地的欧洲大国,肯定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的。1884年末开启的“柏林会议”,核心议题其实也就是为了解决刚果河下游的归属问题。最终在这一问题上被孤立的法国人,并没有能够染指刚果河的出海口,所谓的比属刚果在刚果河口之北,拿到了一段南北宽仅4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向内地延伸约290公里的一条刚果河北岸邻土。
  阻止法国人染指刚果河口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葡萄牙人的介入。当法国人开始从加蓬地区向刚果河扩张时,已经在刚果河口之南经营了两百多年的葡萄牙人,自然也坐不住了。基于葡萄牙人的实力,像法国人那样的大举扩张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在争夺刚果河口的问题上,葡萄牙人却还是有地缘优势的。几乎在法国控制“法属刚果”同时,葡萄牙人也在刚果河口之北,也通过与土著居民达成保护协议,占得了一块殖民地。
  很显然,葡萄牙人的做法阻断了法国南下刚果河口的进程。只是任何一个国家独占刚果河口,都不符合其它国家的利益。在一片维护比属刚果出海权的声音中,葡萄牙人并没有能够在柏林会议上,把刚果河口之北的这一小块土地,与自己的“葡属西非”相连。比属刚果在得到出海口的同时,也在刚果河之北、两个刚果之间割裂出来一块面积仅7200多平方公里的“葡属刚果”——卡宾达。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卡宾达”一名倒也不能说完全陌生。一种原产自卡宾达的天然药材——卡宾达树皮,当下正在坊间流传有神奇功效。
  卡宾达树皮是否真有药用效果,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基于飞地性质的卡宾达与安哥拉本土并不相连(且有海岸线),它在葡萄牙帝国体系内的地位一直不太确定(是否应归属于葡属西非管辖)。这块飞地所天然具有的分裂倾向,亦使卡宾达在1975年宣布独立为“卡宾达共和国”。尽管安哥拉政府很快控制了卡宾达,但直到今天卡宾达人依然在用各种方式尝试独立。
  事实上,如果卡宾达人在柏林会议前,有机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法、葡、比之外的欧美国家,他们今天肯定就已经获得独立地位了。就像原来“西属几内亚”的赤道几内亚了。当然,从非洲政治格局来看,目前以开发自然资源(森林、矿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卡宾达是否独立,其实也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欧洲殖民者基于自身利益博弈,对非洲地缘政治格局所造成的混乱,才是这部分内容解读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