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年春晚上王菲的那款神秘的耳夹,才过了一夜,就已经有了数种传说。
最初有人说是一家国内品牌,只要几百块钱,但是有人又觉得不像;后来又有人说它来自丹麦的设计师品牌Monies 1973,卖给王菲的那对是孤品,一个买手专门从巴黎掏来的,再经造型师之手最后出现在春晚舞台;大多数人说那就是一个虾片,找个别针别上就行。
神似王菲耳环的同款虾片,也在意外迎来一波泼天流量,估计店家此刻,也有点懵逼,啥都没做,货就卖爆了。
无数人趋之若鹜想要第一时间去复刻王菲的仙气,但似乎每一种办法都差点意思。
十几分钟后,在淘宝的热搜,赫然出现了“王菲春晚同款预购”。
我买到的东西,恰好别人都见过却没有,是消费心理中隐秘的快乐。
在让更多人见过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比春晚做的更好。
想到在除夕的晚上下单之后想到来年一开工,同事们惊叹着“啊!这不是春晚上那个……”谁能不禁微微扬起嘴角呢。
如果我们把春晚当成一场大型的带货直播,那么一切就都合理了起来。在除夕晚上,整个淘宝的热搜榜,都会随着一个明星穿着显眼衣饰出场瞬间震动,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体会到,最一线的潮牌买手盯着StockX上的热门款在十分钟内涨幅300%的动荡。
“以前春晚火的都是节目,现在春晚火的都是同款。”
如今的春晚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直播带货。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盯着屏幕,偶尔打开淘宝搜一下,是享受到“年味”的最快捷的方式。
与其想起来春晚捧火的经典节目还有热梗,还是穿上戴上春晚出现的同款爆款是更适合Z时代的“年味”。
春晚节目里出现的货品,就像BGM一般魔性洗脑,随着年三十吃饭唠嗑守岁时渗入脑海。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在这个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美好光景的舞台上,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事物更能让人产生购买欲,也有足够的话题性。
与此同时,随手看着节目吃着饺子打着麻将抢着红包的间隙点开,淘宝,搜一下“春晚同款”就下单了,整个过程的交互体验不比看带货直播带感?甚至不同节目间隙,反而成了随手下单的恰好时机。
春晚和消费结合的历史开始于1984年康巴丝钟表通过赠送3000块手表让自己的表盘出现在倒计时的背景。
当时把表拉到央视那大哥估计怎么也想不到,40年后,哪怕是只出现在小品里的泡面,当天晚上就能在淘宝卖爆。
数据显示蛇年春晚是史上云参与人数最多、覆盖人数最广的一届春晚。再加持上过命电商平台淘宝之间的强势互动,今年春晚的带货能力相比往年更加强劲。
带着这种独特的消费史观回忆历史的时候,人们可能想不起来某个带货大师的名字,甚至你可能回忆不起来那人的节目,甚至连他的相貌在观众的记忆里都变得模糊。这很正常,正如带货的江湖中盛传的一句话“善sale者,无赫赫之名。”
*顺便一提,这个节目从连沈腾的衣服,带啤酒带泡面,带开瓶器全火了
马丽老师就是其中典型的、活生生的传奇。她穿着那件白色大衣早就已经成为“贤惠媳妇的化身”深藏于每一个中国人深深的潜意识里。
在淘宝的搜索栏里输入马丽,算法能自动生成一系列的推荐词条,“马丽春晚同款毛衣”、“马丽同款”……粉色大衣”。
就像是带货主播一样,太有名气的主播会用自己的身价倒逼供应商降价,而他们天价的佣金也偶尔会成为某种桎梏。真正牛的带货主播,这搜索栏就像是一座无声的丰碑。
目不暇接的明星们加速了这一进程。
春节联欢晚会高度符号化的表达形式,又让货品背后所蕴含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搭上了快车。观众们可以在想不起马丽一句台词的情况下,那件白色的大衣带火了极简老钱风。今年她继续身着红色亮片大衣接过了这一重任。
明星永远是商品最好的载体。
春晚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如今春晚的内容越来越讨好年轻人,明星流量、不论是你还在念高中的外甥女喜欢的时代少年团,还是马丽这样的中年女性之友,他们在春晚穿着、服饰,当天晚上就能在淘宝产生千百万的交易量。
明星们在春晚上带货是另一个战场,你能够看到和他们花式绑定起来的品牌,而粉丝在微博评论区和淘宝摇旗呐喊。
比起夸赞他们的节目,加油购买他们偶像带货的产品才是真正的主战场。
“啊啊啊,xxx今年春晚这身太好看了吧。”
“能不能求一个同款?”
这是这也是春晚另一个不为人知的魅力,它的审美它的风格最终回迭代成沉默的大多数的样子。就像是谁都想象不到,不论是带虾片都美的流星天后,还是在新中式审美上走到了登峰造极的流量巨星们,在带货榜单上,还是带不过“叔叔阿姨”都喜欢的小品女皇。
甚至就算有人逢人必说“东亚”、“原生家庭”,比较没想到的是,今年也能找到自己的温水区。我还挺喜我指着屏幕里陈奕迅和和他的《孤勇者remix》,跟我妈解释:“看!这个就是我在玩的东西”的时候。
然后我转手就搜到了陈奕迅的设备清单。如果今年我年轻十几岁,可能我初中就拥有自己的第一架DJ台了。
这也代表了如今春晚带货另一个好处。
就是它审美的包容,这种包容就像是在巨大数据样本中深度学习之后得到了一个谁都看不懂,但是谁又都有那么一点点喜欢的结果。
这个结果偶尔也会超越时间,就比方说今年Lululemon最新款的羽绒马甲,二十年前就在春晚上火了。
不过很可惜。《钟点工》表演于2006年,那句著名的“上网?我都多少年没打鱼了。哪有网?”也似乎暗示了那还是中国互联网的蛮荒年代。
白云女士曾经说过“鞋阿迪达的,裤子普希金的,衣裳克林顿的,皮带叶利钦的”。当时人们对于春晚带货的想象,只是基于抽象品牌的概念,难以形成成具体的购买行为。
没有人会想到春晚会变成一场大型的直播带货。哪怕春晚带货的价值一直存在着。
1983年春晚主持人刘晓庆穿着从香港淘来的红色翻领衬衫曾经是春晚的第一款爆品,但是那时的人们只能拥挤在街头的服装店,排着队让老板订货。而一样的故事发生在今天,“刘晓庆同款春晚红衬衫”可能在八点零几分就会登上淘宝热搜。
在消费者决策链越来越缩短的今天,内容是产生购买欲的最好载体。而对于春晚,淘宝和它的平台与商家、品牌,共同努力接住了这波流量。
它短到什么程度呢?就这么说吧,《妥妥的》还没演完商家马上就优化了搜索词条,随即节目的同款卫衣就卖爆了。社会热点只需要一个瞬间就能变成消费意愿。
就像是所有的网红最后都会不约而同走向带货的道路。春晚最终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台能量巨大的“爆款制造机”。直播窗口挂着下面的小车的销量,成了衡量所有主播价值的判断依据,春晚的带货力,在淘宝直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