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插座APP
职场充电第一站,每晚21点21分准时推送,下载好多课APP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日本松下放弃电视机业务 ·  昨天  
HR笔记本  ·  HR如何做好招聘需求分析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插座APP

一个人最顶级的强者心态:不入局

插座APP  · 公众号  · 职场  · 2024-08-17 13:0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阐述了人生中的“烂人、烂事”以及自我局限等问题,强调了不陷入他人或自己的局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屏蔽力、独立思考和尊重内心感受等方法来避免入局,并指出人生的重点是内心平和和保持初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生最大的荒唐是在烂人、烂事上纠缠,学会避开这些陷阱。

文章中提到,人生中的混乱和不幸往往源于与烂人、烂事的纠缠。要避免陷入这些陷阱,需要有清醒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智慧。

关键观点2: 建立个人边界,避免被他人牵扯。

文章指出,共情他人境遇、伸手相助或出言劝导可能会将自己牵扯入是非之中。建立个人边界,避免被他人绑架,是保持内心平和的重要方法。

关键观点3: 保持独立思考和屏蔽力,避免被外界干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屏蔽外界干扰,全神贯注地聆听自己的声音,可以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和对自我人生的负责。

关键观点4: 尊重内心感受,不被外界期待和面子绑架。

文章强调,尊重内心的每一分体验,不被外界期待和面子绑架,才能真正体会发自内心的喜乐与忧愁。

关键观点5: 不入局是顶级强者心态的表现。

文章总结说,不入他人的局、自己的局和人性的局,才能保持内心安宁、不断成长和守住初心。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插座APP

人生最大的荒唐,就是在烂人、烂事上纠缠,它能耗光你所有的正能量。这篇文章3300字,预计9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启发。



作者 | 帆书 · 钟了了

编辑 | 木木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社会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做“泡菜效应”。


意思是,把不同种类的蔬菜全都放在同一个缸里腌制,随着时间流逝,里面所有的蔬菜都会浸染上同样的味道。


其实,相同的道理,放在人身上也同样成立。


有句话说得好:


人生最大的荒唐,就是在烂人、烂事上纠缠,它能耗光你所有的正能量。


生活之中,我们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陷阱”。


邻里街坊的鸡飞狗跳,职场风云的勾心斗角,社会新闻的扑朔迷离。


混乱的能量场里,最难能可贵的,是游离在外的清醒与自在。


真正厉害的人,不牵扯、不纠结、不入局,笑看风起云涌。



山川与河流不同道。


听过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受助者恶意”。


当你好心好意的帮助别人,对方不一定会心怀感激,反而很可能会从内心滋生更多的欲望和渴求。


此时他伸出的利爪,很可能会挥舞向你,带来的是无尽的冲突与伤害。

千古神医华佗就有类似的境遇。


曹操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却时时苦恼于头风病,每逢发作痛不欲生。


华佗受诏前来给曹操治病,为他扎针缓解头痛。


华佗不忍曹操持续受病痛折磨,即使心中害怕,仍然皱着眉头诚恳直言,告诉曹操他的病需要做开颅手术。


曹操生性多疑,面对华佗的方案,不同意也不愿意相信。


但屡次进宫治病,华佗都坚持开颅的根治方案,曹操依旧不允。


华佗此时已经预感到危机,于是借口病假逃回家乡。


但几番躲藏,最终还是惹怒曹操,被押入大牢,判处了死刑。


《灌园记》中讲: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共情他人境遇,想要伸手相助,想要出言劝导,必然会将自己牵扯住是非之中。


轻者,招人讨厌;重者,惹得一身麻烦。


干涉他人课题,彼此之间的边界也被打破,个人的能量也必定陷入混乱之中。


无独有偶,《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也是如此。


在上海打拼生活的她,本来靠自己的努力,生活勉强还算顺利。


然而即便离家数千里,却仍旧被原生家庭绑架。


原本只是拿出钱来补贴哥哥,没成想对方得寸进尺,自己的巨额债务也全数推到她的身上。


日常生活里,更是无穷无尽的叨扰。


哥哥赌博没钱了找她,失业没工作找她,遇到法律纠纷也找她。


多番折腾之下,樊胜美一身困倦不说,还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山川与河流不同道,人与人亦是各有各自的命运。


亲人落难,一次相助是血脉相连,两次相助是情深意重,到了第三次就应该敲响警钟。


不知不觉中,自己早已走入别人的棋局,成为别人美好生活的献祭品。


同情他人的人,必然要背负他人的不幸。


唯有树立好边界,才能不被轻易牵引步入他人的局。



步入自己棋局的人,难以看清自己。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讲过一段往事:


年少时的一堂课上,老师手里举起一张画着一个巨大黑点的白纸问道: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仰着头,自信大声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却摇了摇头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


人一旦陷入自己的认知视角之中,就很难看到视线以外的的世界。


拿起手机,购物软件推送的正好都是自己需要的东西;


连刷几个视频,也全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翻阅评论区的观点,发现每一句都说到自己的心坎上。


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是自己熟悉且认同的部分,仿佛世界正是如此。


在这样的舒服自在中,一步步走入自己的思维困局,迷失了方向,人的成长也就此停滞。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因为童年的打压式教育,她时常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即便后来的她进入大厂工作,每当机会来临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争取而是畏惧退缩,下意识觉得自己会搞砸。


但其实在周围人看来,她工作能力优秀又低调。


却偏偏因为对自我能力认识不清,被内心的恐惧束缚住了手脚,阻断了自己的上升渠道。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


“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我们下意识思考的结果看似理性客观,其实都是潜意识细密编织的陷阱。


感情里,遇到心动的对象,却不敢主动奔赴,下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


工作上,发生不公的事情,却不愿上前理论,而是立即反思检视自己的行为;


家庭中,面对无端的指责,却难以出口争辩,只能默默咽下所有委屈。


陷在“思维困境”里的人,即便自身拥有再多财富,也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光彩,只能在低能量场里打转,难觅出路。


步入自己棋局的人,不仅难以看清自己,所接触的外界也往往被内心世界所渲染,再难触碰生命的真实。



世事纷杂不入局,内心平和最逍遥。


《红与黑》中写道:


“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


自私是人的本性,搅入人性的棋局之中,必然染上一身污浊,再难脱身。


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内心澄澈透明的人,最是逍遥自在。


想要不入人性的局,以下三个方法论分享给你:


1. 拥有屏蔽力


你有没有发现,每当我们准备干正事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被一些事情分散注意力?


比如,本来是要检索某个相关的信息,但一拿起手机就被弹窗吸引,等到回过神早忘了自己要检索的内容;


收好书本资料,本来打算静坐下来专心工作学习,但孩子一声啼哭,就完全打乱了自己的状态;


屡屡被干扰的背后,其实是“屏蔽力”的缺失。


美国作家马德琳·恩格尔说过: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选择的能力。”


外界嘈杂不堪,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一键屏蔽,守得内心一片净土。


寻一个安静之地,关闭手机,这是从外部直接隔绝干扰, 而更重要的,是内心开启屏蔽模式,全神贯注的与自我相处。


屏蔽外界一切烦扰,换来的是内心的平和,是精神宇宙的充足与丰盈。


世事纷杂不入局,内心平和最逍遥。


2. 保持独立思考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式各样的观点围绕包裹。


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妨在每件事情发生之后多停顿一下。


排除外界的干扰项,首先聆听自己的声音。


面对新闻热点,主动思索事件背后的本质原因;


面对周围的八卦,耐心挖掘深度的矛盾冲突;


面对亲人之间的摩擦,冷静剖除情绪找到核心痛点。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此时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


正如王尔德说:“我只相信我自己的判断,我不管别人怎么说。”


保持独立思考,带来的不仅是对世界的独立认知,更是对自我人生的负责。


可以开眼看世界的人,才能清醒认知自我所需,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偏离自己的航道。


3. 尊重内心感受


我们听了太多高情商教程,指导我们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可以最大程度让对方舒适,从而为自己迎来好人缘、高评价。


但一直以来, 最被忽视的反而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生命里的诸多时刻,不妨多顺从自己的内心所愿。


不喜欢的事情,勇敢地说拒绝;感兴趣的机会,主动地去尝试;内心激荡的情感,积极地去表达。


尊重内心的每一分体验,聆听内在灵魂的声音,才能获得真正的舒心畅快。


尊重自我感受的人,能最真切体会发自内心的喜乐与忧愁;


而被牵引入局的人,有时候是想争一个面子,有时候是不愿让别人的期待落空。


被外界驱使之下,往往忘了失去了自我的方向。


入局的人,再难有自如于外的潇洒和畅快。


那些真正尊重内心感受的人或许未必事事如意,却总能察觉和安抚内心灵魂的伤口,真切体会自我的生命本身。



与你共勉。


查理·芒格说:


“无论何时,如果你觉得有东西在摧毁你的生活,那这个东西就是你自己。”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总有人抱怨生活不顺,但其实那些混乱和不堪都是我们自身招惹而来的。


当你懂得静心守神,自然不会被牵引,落入难以挣脱的泥潭之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