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四川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省份。六大优势产业构成四川工业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
四川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上游。2024年,四川省前三季度GDP超过4.5万亿,全国第六、西部第一,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南。2024年至今,四川省的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前三季度累计实现5.3%。
四川省支出靠前,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2023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29亿,全国排名第七。而一般公共支出实现1.27万亿,全国排名第三,财政自给能力较低。政府性基金收入4292亿,其中土地出让收入3952亿,土地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例达到71.5%。
四川省债务存量规模较大,政府债负债率中游。到2023年底,地方债余额和城投债余额分别为2.0万亿和6720亿,均在全国排名第五。城投有息债务2.4万亿,仅次于江苏和浙江,排名第三。负债率来看,四川2023年33.7%,全国排名第18。
成都市所在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虹吸效应明显。按照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将整个四川省划分为五大经济区,成都市GDP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7%,常住人口占全省26%。从人均GDP来看,由于矿产及水能资源丰富但常住人口较少,攀枝花市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一,成都市排名第二。德阳市、宜宾市、绵阳市和乐山市人均GDP在四川省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巴中市人均GDP最低。
财政自给率偏低,区域分化较大。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省内保持领先优势。受益于白酒行业贡献税收规模较大,位于川南经济区的宜宾和泸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大。四川省大部分州市的税收占比及财政自给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多数处于50%以下,成都市为75%,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大。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化明显,除阿坝和甘孜两个自治州外,四川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构成,易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行情影响。成都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较大,川西北地区规模最小。
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多数地市净融资额规模较大。从年初至2024年12月25日,成都市城投债净融资额占四川省比重均超40%。从区域分布看,除了宜宾、雅安以外,其余地市城投债净融资额均为负。从城投债存续情况看,截至2024年12月25日,四川省城投债存续余额为6619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五位,利差为115BP,排名全国第12位,期限分布主要在5-7年。四川城投债主体评级以中高级为主,信用资质整体尚可。随着化债政策不断推进,有助于缓解城投平台的偿债压力,可关注票息收益较高品种。
风险提示:政策刺激力度减弱,海外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