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狼族摄影
你好,非常高兴你的加入,成为我们的一员。这是一个摄影交流平台,每天我们会尽力为你推送精彩的文章。在这里已经汇聚了很多影友 ,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一起玩摄影,一起去旅行。如想看更多精彩文章请加入我们的狼族论坛(ilaolang.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摸摸艺术书  ·  邮购新娘的故事:一部移民群体的超现实自传 ·  昨天  
玩转手机摄影  ·  拍短视频,领新年红包!秀出你的年味! ·  昨天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许哥摄影:晨曦中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  2 天前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许哥摄影:晨曦中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  2 天前  
胶卷迷俱乐部  ·  新年大快乐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狼族摄影

拍摄随笔 | 家园,我梦想中的金字塔

狼族摄影  · 公众号  · 摄影  · 2017-01-04 18:24

正文

早在上小学时,就知道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金字塔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尼罗河是世界第二条大河。这些数字足以让一个小学生惊叹不已,不知所措,觉得那是一个神奇的家园。


然而,更大的惊叹和不知所措,是我亲身来到埃及之后。我得知,胡夫金字塔建造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它是由230 万块巨石堆砌而成,最小的1 吨重,最大的16 吨重,人们用原始的生产力将这些巨石垒到一百多米高。要知道,那是距今近五千年之遥的茹毛饮血时代,可古埃及人居然就建造了这么一些现代人都难以复制的塔。


这是怎样的“天方夜谭”!


无论你站在拥有30万件文物瑰宝的埃及博物馆内,还是站在胡夫金字塔前,你只能无语,只能惊叹,只能震撼,甚至会去联想宇宙外星人的奇异能量,还有冥冥之中神秘之力。


巍然的金字塔不远处,宽阔的尼罗河在静静地流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人把尼罗河看作自己的母亲河。远在古埃及,人们就写下这样的颂诗: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

人们就停止呼吸。

金字塔、尼罗河是埃及人家园的象征。


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拍摄金字塔、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等古迹。


我尽可能拍出我的内心感受,突出它们的宏伟、威严,还有神秘。我镜头中的人物,在那里往往显得十分渺小,显现出某种茫然、失措、无助,反映个人在历史和命运中的微弱。影像中的人物,有的仿佛在遗址前做历史的叩问,有的似乎在废墟前做命运的探讨。历史和现实迥然不同中,又有着某种相似。


在那座鹰神遗址前,一个人迎风而立,形态宛如身后的神鹰;当金字塔前投放视频之际,一个以金字塔为背景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和现代人为一体的场景出现了:骄阳似火,赤身露体的民工和奴隶凿石砌塔,法老胡夫前呼后拥,巡视工地。古乐曲中,“斯芬克斯”开口了,用英语、法语、德语和阿拉伯语,讲述着古埃及灿烂的文化,讲述着金字塔显赫的身世。霎时,游人坠入历史的长河。历史消逝了,可又在现实中流动。虚实相交,古今相融的穿越,让人们浮想联翩。于是,我用影像定格了穿越。



之后,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这种穿越。在地下通道,我拍下了一个妇女,她在整理头巾,看上去她好像已经进入时光隧道,准备穿越到古代,或者是未来。




金字塔前,我还用结构分割的手法,在狭长的空间中呈现骆驼和人物的行走,如同一个电影胶片,展示着流动和变化。


家园,这是何等温馨、何等诱人、何等令人神往的词语!那么,什么是家园?


埃及导游回答说: 家园——是金字塔和尼罗河,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的,他说的没错,可是,难道这就是家园的全部?




对穆斯林来说,信仰和宗教生活不可或缺。作为一个女性记者,拍这方面的题材相对困难一些。尽管如此,我还是拍下有关场景。在庄严肃穆的大清真寺里,人们虔诚地顶礼膜拜,有人在专心念诵可兰经,也有许多人听讲经,其中还有小孩。


我有这样的一个影像:很多人在礼拜,其中有两个人站立鞠躬,几近90°。一位是身着白袍的老人,一位是六七岁的小孩。小孩的帽沿向后,可他是那么恭敬和投入。


这让我十分感动。


埃及人的日常生活,真是内涵丰富而活力四射,宗教生活、世俗生活、公共生活、市井生活纷繁复杂。这儿和其他国家一样,有贫苦和不幸,有街头乞丐,也有疲惫的失意者,然而,社会生活总体是平和的、适意的、满足的。


开罗的夜市熙熙攘攘,广场上人流如织。在广场一侧,两位妇女相向而坐,一个怀抱婴儿,一个将襁褓中的婴儿置于身前,两人款款而语,十分融洽;一男童坐于一侧,摆弄着玩具,身后另一男童开心地走来走去、东张西望;再往后,是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群,男人、女人、老人、孩童……情意绵绵,是那么放松、惬意,宛如节日的聚会。



我从未见过这种场面,真可谓一大胜景。我虽然不懂阿拉伯语,可是,能感受到其间洋溢的温馨、祥和。在我眼中,这不是广场,而是一个开放的家园。




这种家园的情境、情意和情怀,在我的影像中随处可见。父子母女之间骨肉情深,郊游聚会之时其乐融融。这些情景让人感动,甚至一个细节、一个眼神、一个笑靥,都散发着诱人的芬芳。在一个小咖啡馆,我拍下了一个埃及老妇人:她坐在一面大镜子前,神情是那么平静、祥和,眼睛是那么深邃、美丽,姿态是那么优雅、动人。


她的身上,汇聚了真善美爱。在我眼中,她就是母性的化身,那里有温暖、安宁、慰藉、美梦……那就是一个家园。




我还拍了一对新人的婚礼。


婚姻,这是构建家园的纽带,恋情,就此转化为亲情。美丽的新娘陶醉其间,亲朋好友喜气洋洋,此时,有个女孩独坐一旁,显得有些茫然,又有点好奇。




她是联想到自己今后的婚礼,还是在憧憬未来的家园?


什么是家园?我在拍摄《家园》的过程中,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每个国家固然风光世事不同,但家园却是共同的。此刻,我又想到之前导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他的回答没有错,然而,我认为那并不是全部。《家园》的拍摄使我逐渐明晰了家园的含义是什么。那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家庭,是大地、河流和高山,是亲人、师长和乡邻,是风俗、节庆和饮食,是儿时的记忆,是淡淡的乡愁,是温暖的亲情和社交,还有维系这一切的信仰、精神和情怀,还有……


家园,这是世上最动人的词语,是歌,是诗,是梦。

2016 年3 月10 日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邮电出版社

《瞬间的触觉》


作者简介:

王瑶,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99 年入选荷兰乔普• 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2002 年—2003 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作访问学者;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曾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巴西等国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台湾红馆举办“粉墨人生”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当代中国——库布其》、《当代中国——哈尔滨之春》、《家园》等个人摄影作品集和主编《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978-2008)》等著作。

图书简介:

王瑶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她在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 多年的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曾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等业界众多重要奖项。作者因为工作关系曾经到访过十多个国家,本书是她的一本摄影随笔,讲述了作者自己拍摄过程中的感想,对照片的分析,以及她的摄影体会和观点。作者不仅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她“特定性的瞬间”的观点,并用作品加以印证,并对构图和色彩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探索实践的过程。她想要找寻一种自己独特的摄影表达方式,在纪实和诗意的风格中找寻平衡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