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立足电影本体,探索未来影像,聚焦以导演、摄影、美术为优势的创作群体,建构作者意识与诗性美学,打造小而精的国际一流电影学院。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突破!跨界融合舞台项目《归零地》荣获2025国家艺术基金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 公众号  ·  · 2024-12-23 22:38

正文


《归零地》片花(点击播放)


2024年12月13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发布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5年度资助项目名单》,我院导演系教师王音洁、摄影系教师宓鑫君率研究生团队联合浙江省拱宸强制隔离戒毒所、浙江大学等单位一起创作的跨界融合项目——电影剧场《归零地》,击败全国数百家专业院团项目入选。



《归零地》是以戒毒所吸毒人员吸毒、戒毒、复吸等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展现毒品对人的危害、戒毒人员对社会生活的重新适应和他们在管教人员帮助下进行自我搏斗的历程,并探讨人的欲望、人的自毁和人的自由意志,彰显禁毒戒毒工作的重要意义。该剧采用戒毒人员的纪实访谈素材和实验性影像资料,融合舞台的戏剧性创作,以更加直接的感性能量唤起社会对毒品的警示、对戒毒人群的包容,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归零地》中国美术学院演出海报

(2024年6月17日)


《归零地》剧照


该剧的编剧和总导演王音洁副教授在对拱宸戒毒所进行社会调查和采风的基础上,从吸毒人员的切实经历提炼现实素材,逐步深入地描摹出瘾君子的精神史,将毒瘾之瘾延展为成瘾之“瘾”,借此对芸芸众生内心之瘾展开状绘剖析,使戏剧张力从法治宣传的初心直达人性之问的哲学锚点。


《归零地》剧照


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摄影系宓鑫君副教授出任该剧的影像导演和视效总监,他让大量影像元素参与到戏剧叙事内,使虚拟和真实在影像和演员之间转换、勾连。影像与剧场表演的有机融通,是该剧与别的戏剧作品迥乎不同的表现形式。宓鑫君说:“我们这部戏不光是排练,还有大量的实拍场景。我们去老巷子,去海边,去戒毒所内部,进行虚构和非虚构的拍摄,相当于同时拍了一部电影短片。它不是简单的手法借用,而是用影像思维来编排叙事,通过主观镜头语言贯连现场表演,加强视觉投射,扩大现场表演的情感强度,从而让观众达到更加直击灵魂的观演体验。”


宓鑫君老师在排演现场


《归零地》剧照


以王音洁的说法,这是一出“电影剧场”。何为“电影剧场”?“在图像泛滥的信息洪流中,人的感知被算法劫持而麻木,信息在感官大脑中的过滤和被动接收无法转化为真正的生命经验。在这样的语境下叙事变得非常困难,宣教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必须要构想新的讲述方式。用电影语言调度剧场,用剧场思维组织影像,在数字时代的去故事化喧嚣中,从行动里言说,去寻找重构叙事的力量。我们电影学院做戏剧,就要尝试将电影的诗意献祭给尘世的剧场。”


《归零地》剧照


此前,我校的立项项目以美术创作资助、艺术人才培训和传播交流推广资助类别为主。本次立项是中国美术学院首次获得舞台艺术创作项目类别的资助,填补了专业空白。但当我们回溯中国美术学院悠久的艺术创作历史,就知道这样不拘一格的表现和师生联合的创新,正是美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秉持的“艺理兼通的哲匠精神、心怀人文隽远的诗性精神”的一部分,是国立艺专剧社的传统。


《归零地》导演王音洁排练现场


风风雨雨九十六载,美术学院始终高举变革济世的使命精神,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砥行美育与教化之心,而戏剧活动是紧随着学校的创立就开始勃兴。早在1929年,有记载的艺专演剧活动就在杭州市区的青年会萌发了。在一个汇萃了大量艺术人才的院校,同心同气的师生结盟投身戏剧活动,教师李朴园、雷圭元、林文铮和学生邱玺、程丽娜迅速成为了“艺专剧社”的中坚分子。带着艺术家高度的审美意识,和有组织的不断持续的自觉投入, “艺专剧社”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并集结了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



或原创或改编或搬演,国立艺专的戏剧活动在李朴园的带领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下,与整个抗日救亡和光复的进程一起不断深入,不断推进,成为那一整段动荡岁月里极为特别又很有影响力的事功。江西、湖南、贵州、昆明、重庆…南国各省遍布艺专剧社的行迹,他们肩负使命一路迁徙一路演出。1946年返回杭州以后,戏剧活动依旧十分活跃。



“艺专剧社”一路以来,以其艺术专业的突出优势,师生合力的艺思高度,突破了学生演剧的框架,为当时中国的戏剧活动添增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维度。这岁月的留痕历经汰洗,依旧熠熠生辉,烛照后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