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文物局  ·  文物会说话丨了不起的古代“中国制造”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出色老婆的标准: 1、身高155-165cm ... ·  2 天前  
国家人文历史  ·  晚清的“费洋古”们,在海外经历了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古史新书出版|荣新江、张志清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汉文卷》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07-23 10:37

正文

中古史中心|新书出版

2005年至2010年间,在季羡林先生等人呼吁下,中国国家图书馆分批征集入藏了新疆和田所出的西域文献九百余件,受到中国学界以及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本书是对国家图书馆“西域文献专藏”之汉文部分的整理与研究。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图版释文编”,集中公布国图所藏西域汉文文书共计333号,约400件,图文对照,便于使用;下编为“研究编”,收录相关研究成果14篇,解读这批文献所揭示的于阗军政体制、税粮制度、中原文化的传播等内涵。


目录

【图版释文编目录】

凡例


BH1-1 唐建中七年(786)(?)于阗某仓欠粮簿草

BH1-1背 唐贞元六年(790)冬季于阗杰谢镇官健预支人粮、马料簿

BH1-2 唐大历九年(774)(或十年)于阗镇守军仓勾征帐草

BH1-2背 唐贞元六年(790)十月、十一月于阗杰谢镇仓粮食入破帐历稿

BH1-3 唐贞元六年(790)十月廿二日杰谢镇仓算叱半史郎等交税粮簿

BH1-4 《大般涅盘经》卷九

BH1-5唐某年三月十五日杰谢镇知镇官王子游帖(附:杰谢镇仓见交应管仓粮帐草)

BH1-5背 唐建中七年(786)二月左三将行官郎将李庭凑等牒

BH1-6 唐某年十一月八日同镇军副使摄经略副使殿中监曲伦状

BH1-7 《僧伽咤经》卷一四四 BH1-8 唐于阗镇守军勘印历

BH1-9 唐都守捉牒

BH1-10 唐于阗应得团结蕃兵名簿

BH2-35 唐文书残片

BH1-11 《观世音菩萨劝攘灾经》一卷

BH1-12 古注《孝经》

BH1-13 杂写

BH1-14 唐天宝二年(743)二月廿三日典成意牒

BH1-15 唐于阗名籍

BH1-16 唐女妇没里曜得莫辩词

BH1-17 于阗语—汉语双语文书

BH1-22 唐元祚书信

BH1-23 唐牒

BH1-24 唐文书

BH1-25 唐广德二年(764)九月杰谢百姓某牒

BH1-26唐大历十年(775)杰谢百姓日懃泥等纳欠大历七年税斛斗抄

BH1-27 唐牒为吉良等镇铺资粮事

BH1-29 唐阿金等欠粮帐

BH1-30 唐文书残片

BH2-32唐贞元六年(790)十月十八日杰谢镇供节度随身官安庭俊粮食凭

BH2-33 唐供史没何等人程粮帐

BH2-33背 唐状(附杂写)

BH2-34 唐于阗镇守军仓曹牒

BH2-36 唐开元十八年(730)亳州城父县庸调布(?)

BH2-37 唐诸种帐历

BH2-37背 于阗百姓某辞

BH2-38 契约

BH2-39 契约残片

BH2-40 文书残片

BH2-41 残牒

BH2-41背 残牒

BH2-42 文书残片

BH2-43 唐开元二十年(732)后典钱契

BH2-44 契约残片

BH2-45 唐某人致杰谢杨某书封

BH2-46 唐□元元年文书

BH2-47 唐文书为差人点检事

BH2-48 残文书

BH2-49 文书残

BH2-50 文书残片

BH2-53 文书残片

BH2-54 文书残片

BH2-55 书信稿

BH2-55背 习字

BH2-57 唐名籍

BH2-58 文书残片

BH2-59 文书残片

BH2-60 文书残片

BH3-2 唐开元廿四年(736)正月八日杰谢百姓破沙桑□□借钱契

BH3-3 《孝经注·圣治章》

BH3-4 唐某牒为防御贼人事

BH3-5 唐某人牒为牛两头事

BH3-5背 唐某人状为行军事

BH3-6 唐计帐

BH3-7+GXW0017 唐人马粮料帐

GXW0017背 +BH3-7背 《兰亭序》等习字

BH3-8 唐某官致刺史书信稿

BH3-8背 书信

BH3-9 唐某年六月八日右虞候摄经略副使折冲刘□卿状

BH3-10 唐状稿

BH3-10背 唐牒(附习字)

H3-11 文书残片

BH3-12 唐某人买马契

BH3-53 文书残片

BH3-54 文书残片

BH3-55 唐某人致将军书封

BH3-56 文书残片

BH3-98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七日拔伽裴捺纳税抄

BH3-99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七日拔伽伊里丧宜纳税抄

BH3-100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三日拔伽勃逻道才纳税抄

BH3-101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十九日拔伽伊里丧宜纳税抄

BH3-102 唐开元十年(722) □月十日拔伽伊里丧宜纳税抄

BH3-103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廿四日拔伽贺悉捺纳税抄

BH3-104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六日拔伽伊里丧宜纳税抄

BH3-105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廿八日拔伽悉木那纳税抄

BH3-106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廿二日拔伽桑□纳税抄

BH3-107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廿八日拔伽悉木那纳税抄

BH3-108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七日拔伽本搦纳税抄

BH3-109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四日拔伽勃逻道才纳税抄

BH3-110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十九日拔伽阿两隅纳税抄

BH3-111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七日拔伽本搦纳税抄

BH3-112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五日拔伽裴捺纳税抄

BH3-113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三日拔伽萨梦那纳税抄

BH3-114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三日拔伽勃逻道才纳税抄

BH3-115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八日拔伽勿悉莽纳税抄

BH3-116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廿二日拔伽勿悉朗纳税抄

BH3-117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廿六日拔伽勃亮道才纳税抄

BH3-118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廿八日拔伽伊里丧宜纳税抄

BH3-119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廿四日拔伽伊里丧宜纳税抄

BH3-120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十九日拔伽阿两隅纳税抄

BH3-121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六日拔伽不遶俱纳税抄

BH3-122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廿二日拔伽勿悉朗纳税抄

BH3-123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五日拔伽伊里丧宜纳税抄

BH3-124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廿三日拔伽不你俱纳税抄

BH3-125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八日拔伽□□纳税抄

BH3-126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廿四日拔伽贺捺纳税抄

BH3-127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廿八日拔伽伊里丧宜纳税抄

BH3-128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廿四日拔伽裴捺纳税抄

BH3-129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四日拔伽不遶俱纳税抄

BH3-130 唐开元十年(722)九月廿日拔伽贺悉鸡捺纳税抄

BH3-131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九日拔伽贺悉捺纳税抄

BH4-59 唐开元十年(722)八月廿二日拔伽阿亮隅纳税抄

BH4-176 文书残片

BH4-177 文书残片

BH4-178 文书残片

BH4-179 残片

BH4-246 契约(?)

BH4-247 唐长史牙帖

BH4-248 唐广德三年(765)文书

BH4-249 帐历

BH4-250 契约(?)

BH4-251 名籍(?)

BH4-252 无字残片

BH4-253 残片

BH4-254 残片

BH4-255 唐于阗镇守军守捉使帖

BH4-256 残片

BH4-257 残片

BH4-258 大历十一年(776)八月文书

BH4-259 残片

BH4-260 残片

BH4-261 文书残片

BH4-262 文书残片

BH4-263 残片

BH4-264 残片

BH4-265 残片

BH4-266 残片

BH4-267 残片

BH4-268 唐毛袋等折钱文书

BH4-269 唐某年勘覆所帖催官曹之为欠税粮事

BH4-270 残片

BH4-271 马帐(?)

BH4-271背 残片

BH4-272 残片

BH4-272背 残片

BH4-273 文书残片

BH4-274 残片

BH4-275 残片

BH4-276 残片

BH4-277 残片

BH4-277背 残片

BH4-278 残片

BH4-279 残片

BH4-280 文书残片

BH4-281 残片

BH4-284 律令(?)

BH4-285 户籍残片

BH4-286 户籍残片

BH4-287 户籍残片

BH4-288 残片

BH4-318 彩画残片

BH4-333 残片

BH4-333(1) 残片

BH4-333(2) 残片

BH4-333(3) 残片

BH4-333(4) 残片

BH4-333(5) 残片

BH4-333(6) 残片

BH4-333(7) 名籍(?)

BH4-333(7)背 残片

BH4-333(8) 残片

BH4-333(9) 残片

BH4-333(10) 残片

BH4-333(11) 残片

BH4-333(12) 残片

BH4-333(13) 残片

BH4-333(14) 残片

BH4-333(15) 残片

BH4-333(16) 残片

BH4-333(17) 残文书(?)

BH4-333(17)背 残片

BH4-333(18) 残片

BH4-333(19) 残片

BH4-333(20) 残片

BH4-333(21) 残片

BH4-333(22) 残文书(?)

BH4-333(23) 残片

BH4-333(23)背 残片

BH4-333(24) 残片

BH4-333(25) 残片

BH4-333(26) 残片

BH4-333(27) 残片

BH4-333(28) 帐历(?)

BH4-333(29) 残片

BH4-333(30) 残片

BH4-333(31) 残片

BH4-333(32) 残片

BH4-333(33) 帐历(?)

BH4-333(33)背 残片

BH4-333(34) 残片

BH4-333(35) 残片

BH4-333(36) 帐历

BH4-333(36)背 文书残片

BH4-333(37) 文书残片

BH4-333(37)背 文书残片

BH4-333(38) 文书残片

BH4-333(39) 残片

BH4-333(40) 户籍(?)

BH4-333(41) 户籍(?)

BH4-333(42) 户籍(?)

BH4-333(43) 残片

BH4-333(44) 残片

BH4-333(45) 残片

BH4-333(46) 残片

BH4-333(47) 文书残片

BH4-333(48) 残片

BH4-333(49) 残片

BH4-333(49)背 残片

BH4-333(50) 残片

BH4-333(51) 户籍(?)

BH4-333(51)背 残片

BH4-333(52) 残片

BH4-333(52)背 残片

BH4-333(53) 残片

BH4-333(54) 户籍(?)

BH4-333(55) 残片

BH4-333(56) 户籍(?)

BH4-333(57) 文书残片

BH4-333(57)背 残片

BH4-333(58) 文书残片

BH4-333(59) 残片

BH4-333(60) 残片

BH4-333(61) 残片

BH4-333(62) 户籍(?)

BH4-333(63) 残片

BH4-333(64) 残片

BH4-333(65) 残片

BH4-333(66) 残片

BH4-333(67) 残片

BH4-333(68) 残片

BH4-333(69) 残片

BH4-333(70) 残片

BH4-333(71) 残片

BH4-333(72) 残片

BH4-333(73) 残片

BH4-333(74) 户籍(?)

BH4-333(75) 残片

BH4-333(76) 残片

BH4-333(77) 残片

BH4-333(78) 残片

BH4-333(79) 残片

BH4-333(80) 残片

BH4-333(81) 残片

BH4-333(82) 残片

BH4-333(83) 残片

BH4-333(84) 残片

BH4-333(85) 残片

BH4-333(86) 残片

BH4-333(87) 残片

BH4-333(88) 残片

BH4-333(89) 残片

BH4-333(90) 文书残片

BH4-333(91) 残片

BH4-333(92) 残片

BH4-333(93) 残片

BH4-333(94) 残片

BH4-333(95) 残片

BH4-333(95)背 户籍(?)

BH4-333(96) 残片

BH4-333(97) 残片

BH4-333(97)背 残片

BH4-333(98) 帐历(?)

BH4-333(98)背 残片

BH4-333(99) 户籍(?)

BH4-333(100) 残片

BH4-333(101) 残片

BH4-333(102) 残片

BH4-333(103) 残片

BH4-333(104) 残片

BH4-333(105) 残片

BH4-333(106) 残片

BH4-333(107)背 残片

BH4-333(108) 残片

BH4-333(109) 残片

BH4-333(110) 残片

BH4-333(111) 残片

BH4-333(112) 残片

BH4-333(113) 残片

BH4-333(114) 残片

BH4-333(115) 残片

BH4-333(116) 残片

BH4-333(117) 残片

BH4-333(118) 残片

BH4-333(119) 残片

BH4-333(120) 残片

BH4-333(121) 残片


参考文献与缩略语



【研究编目录】


唐代于阗史新探——和田新发现的汉文文书研究概说/荣新江

于阗: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孟宪实

和田新出《唐于阗镇守军勘印历》考释/文 欣

新见唐代于阗地方军镇的官文书/荣新江

于阗国“六城”(kṣa au)新考/文 欣

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究/朱丽双

于阗国官号考/文 欣

和田新出汉语—于阗语双语木简考释/荣新江 文 欣

和田出土大历建中年间税粮相关文书考释/庆昭蓉 荣新江

和田出土唐贞元年间杰谢税粮及相关文书考释/庆昭蓉 荣新江

唐代碛西“税粮”制度钩沉/庆昭蓉 荣新江

和田地区新出郑玄《孝经注》残叶考释/李丹婕

国图藏西域出土《观世音菩萨劝攘灾经》研究/林世田 刘 波

《兰亭序》在西域/荣新江




文 / 荣新江

历时十多年整理完成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汉文卷》即将出版,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先生馆务繁忙,让我写篇序言,时间紧迫,勉力为之。


在笔者与刘波合撰的《前言》中,刘波已经就国图这几批西域文书的入藏经过、编目、保护、修复情况做了介绍,笔者则详细记录了我们共同组织读书班,进行研究性整理的全过程,并结合国图新获文书和其他馆藏的同类文书,从阐释于阗历史、研究唐朝统治西域地区的军政体系与税收制度以及中原文化的传播等问题的角度,提示了这些汉文文书的学术价值。


以上这些方面在此不必重复,这里只强调本书在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从于阗汉文文书的整理史来说,本书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于阗汉文文书的集中整理,可以追溯到一九一三年沙畹( Ed. Chavannes)的《斯坦因在新疆沙漠中发现的汉文文书》( Les documents chinois découver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 sables du Turkestan oriental, Oxford),其中包括斯坦因( M. A. Stein)第二次中亚考察所获比较完整的汉文写本和木简。然后是一九五三年马伯乐( H. Maspero)的《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汉文文书》( Les documents chinois de la troisième expédition de Sir Aurel Stein en Asie Centrale, London),也只收录相对比较大的残片。一九九三年郭锋出版的《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甘肃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未经马斯伯乐刊布的部分》(甘肃人民出版社),补马氏缺漏。一九九四年陈国灿的《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附录了部分和田出土文书。直到二〇〇五年沙知、吴芳思( Frances Wood)的《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表了全部非佛教文书及图版,但录文未施标点。笔者二〇二二年九月出版《和田出土唐代于阗汉语文书》(中华书局),收录了几乎所有海外所藏和田出土汉语文书,包括英藏霍恩雷( A. F. R. Hoernle)、斯坦因收集品,瑞典藏斯文·赫定( Sven Hedin)收集品,俄罗斯藏彼得罗夫斯基(N. F. Petrovsky)收集品,德国藏勒柯克( A. von Le Coq)、弗兰克( A. H. Francke)收集品,日本藏大谷探险队收集品,以及中国公私散藏的一些文书。余下的具有一定收藏规模的和田出土汉语文书,就是国家图书馆藏的这批西域文书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的文书了。本书的出版,包含全部图版、录文和项目组成员研究成果,为国图藏西域出土汉语文书的整理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随着正在做最后整理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卷的出版,可以说没有整理的和田出土汉语文书所剩无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无疑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二是这项整理和研究的工作,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过程。 《前言》中我们历数了多次读书班的组建和参加人员。作为在大学执教的研究者,笔者一直秉持教学相长的理念,在整理敦煌、吐鲁番、和田等地出土文献时,把培养人才纳入其中。从识字、录文、拼接,到发现课题,撰写论文,集体讨论,相互促进,直到最终发表,我们把一个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带到学术的前沿阵地。而读书班中的大学老师和图书馆研究人员,术业有专攻,可以从多个方面教育年轻的研究者和学生,让他们得到比一般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的学术训练。试看当年参加读书班的一些年轻学者或学生,有些如今已经是整理研究西域出土文献的中坚力量,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副教授等领军人才。从这一点来看,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书本本身。


三是国家图书馆与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促成本书的圆满完成。 国图从建馆之初,就不仅仅是一座图籍收藏之所,而且是一个汇聚许多学术高人的研究机构。我们这次对国图新入藏的西域出土汉文文书的整理,就是由国图古籍馆,特别是其中的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的研究人员,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和学生,大家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汇聚在一起,共同阅读文书,产生集体劳动成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整理敦煌禅籍等文献,九十年代会读吐鲁番出土碑刻,到这次整理和田出土文书,还有正在进行的“敦煌文献全集”工程,我们双方一直连手合作。本书正是这样一种学术合力的成果,是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完成的著作。


最后,我们应当感谢国家图书馆的领导,为这批西域文书的入藏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也要特别感念季羡林先生的大力支持,感念去年因病去世的段晴教授的无私贡献和鼎力支持,她先期对同组于阗语或汉语于阗语双语文书的研究著作,是我们整理汉语文书的重要参考。我们应当感谢所有参与此项整理工作的国图同仁和高校师生,没有大家的努力和付出,这项艰苦而漫长的整理工作无法完成。最后还要感谢中华书局再次高质量编印这样难度很高的出土文献,感谢责任编辑李勉女史的精心工作。因为本书的重要,字数已经超过我一般写序的限度,谨此收笔。


荣新江

二〇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前言

文 / 荣新江  刘  波

二〇〇五至二〇一〇年间,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分六批征集入藏了新疆和田所出的西域文献九百余件。二〇〇五年征集入藏第一批三十号;二〇〇六年征集入藏第二批六十一号(内若干残片计作一号);二〇〇七年征集入藏第三批,最初编为一百三十二号,后将木简残片分别编号,共得三百八十七号;二〇〇八年入藏第四批三百三十三号;二〇〇九年入藏第五批,为木牍七枚;二〇一〇年自拍卖会购得梵文桦树皮文书残片一盒,编作一个号,是为第六批。以上六批文献合计八百一十九号。其中有的一个号包含有多件残片,因此其总数超过九百件。国图就此建立了“西域文献专藏”。


在征集过程中,国图得到西域文献研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二〇〇八年六月十日,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亲笔写下呼吁书:“听说,最近新疆地区发现了很多古代语言的残卷,这对于我们中国学界以及世界学术界都是特大的好消息。无论如何,不要让外国人弄走。”北京大学段晴、荣新江教授也致函国图,详细阐述西域文献的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学者们对这批文献学术价值的肯定,为国图开展征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西域文献征集工作。后续的整理编号、保护修复与研究工作,同样得到学者们的热情帮助。


入藏之后,国家图书馆组织工作人员开展清点、编号工作。编号包括代码、批次号、件次号三部分。参照馆藏敦煌文献代码“BD”,选用“BH”作为馆藏西域文献的代码,其中“B”系延用“BD”的第一个字母,指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H代表文献发现地和田。批次号以1、2、3……为序,标明入藏的先后。件次号同样以1、2、3……为序,一个号包含多件文献的,添加后缀a、b、c……加以区分,数量特别多的则采用(1)、(2)、(3)……作为后缀。批次号与件次号之间以分隔符连接。完整的编号,即包括前述代码、批次号、流水号三部分,例如 BH1-19、 BH3-3a、 BH4-333(2)等。这一编号体系已运用于库房管理,并在相关论著中广泛使用。


这批文献的载体有纸质、绢质、木质、桦树皮四种,形制多样且特色鲜明,涵盖汉文、藏文、于阗文、粟特文、如尼文、佉卢文、梵文、焉耆—龟兹文、犹太波斯文等九种文字,内容涉及官私文书、书信、典籍、佛经等方面,其中三十余件有确切纪年,它们为中古时期西域史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议题,提供了一批珍贵史料。这批文献入藏时状况不佳,纸质、绢质及桦树皮文献大多残损严重,有的带有污迹,阅读使用都不太方便。


国图非常重视这批文献,于二〇〇九年立项开展其中纸质文献的修复保护工作。此次修复遵循整旧如旧、最少干预、补纸与原卷有明显区别、过程可逆等基本原则,力求尽可能地保留文献原有的研究信息。残片采用挖镶法加以保护,存放于特制的纸夹中。这项修复工作主要由国图古籍馆文献修复组修复师胡玉清女士承担,修复组青年员工侯郁然协助。经过两年的努力,纸本文献修复完毕。修复的同时,还进行了纸张检测与纤维分析。此后,又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支持下,为木简木牍制作了装具。


修复过程中,侯郁然、胡玉清撰写了两篇文章,讨论两组文献的修复技术[1]。项目完成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进一步总结经验,二〇一七年组编《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的修复与保护》一书,全面而详细地记述这批文献的保护修复,包括更多的修复案例[2]。有关修复技术、保护手段、纸张分析等方面的详情,已见于这些文章与专书,本书不再重复收录。


从国图第一批和田出土文书入藏之始,我们就开始了整理和研究工作。这批文书入藏并经过初步整理后,我们就在二〇一〇年三月九日组成了第一期“敦煌西域文书读书班”,成员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部分研究人员,原“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整理小组”的部分成员,参加读书班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老师的部分学生,以及个别邀请的专家。组长为荣新江(北大)、孟宪实(人大)、林世田(国图),先后参加第一期读书班的成员有:国图史睿、萨仁高娃、刘波、赵大莹、李燕晖,北大的朱玉麒、朱丽双、李芳瑶、张梅雅、何存金、付马,人大的毕波,还有首师大的刘屹、游自勇,社科院历史所的雷闻。读书班自三月十四日开始预定在北大、人大、国图轮流举办,后来比较集中在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行,每周一次,会读材料包括散藏吐鲁番文书、国图新刊敦煌遗书、国图未刊和田出土文书等资料。四月十八日的读书班后,成立“和田出土文书整理小组”,确定下阶段读书班的内容,主要以国图藏和田出土文书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简称“人大博”)藏和田出土文书为主。人大博藏品汉文文书较国图藏品为多,且不少为同组文书,整理时可以互相参照。


二〇一〇年下半年到二〇一一年末,第二期读书班更名为“西域出土文书读书班”,成员增加了人大的荻原裕敏、刘子凡,北大的庆昭蓉、郑燕燕、田卫卫、罗帅、郭桂坤、陈昊、徐畅,访问学者西村阳子。在完成国图和田出土文书会读之后,主要工作转到人大博文书的会读工作,同时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整理了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于阗文书。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八日开始的第三期读书班仍以“敦煌西域文书读书班”为名,人员增加了人大的丁俊,北大的包晓悦、刘敏。在这个学期中,又将国图藏文书录文重新校读一过,更主要的工作是整理人大博藏文书。与此同时,也通过读书班,推动龟兹石窟题记和龟兹研究院收藏的龟兹语文书的整理工作,以及《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所收文书的分工研究。到四月三日,基本完成了人大博所藏全部文书的录文工作。


通过整理与研究,我们对国图藏和田出土文书的学术价值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这些新文书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西域于阗国史、唐朝对于阗的统治、唐朝统治西域的军政体系与税收制度、中原汉文化的传播等,都有突出的贡献。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的于阗,自汉代以来就是西域的大国之一。唐朝初年,于阗附属于天山北麓的西突厥汗国。唐高宗显庆二年(六五七),唐朝灭掉西突厥汗国,于阗王国与葱岭东西其他西域王国一起,成为唐朝的附属国。唐朝将安 西都护府从吐鲁番的交河城移至龟兹都城,下设安西(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上元二年(六七五),唐朝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以于阗王伏阇雄为毗沙都督,下辖十个羁縻州。但安西四镇防人有限,所以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域地区,在吐蕃和西突厥余部的夹击下曾数次失陷。长寿元年(六九二),唐朝自吐蕃手中再度收复安西四镇,武则天采取新的措施,发汉兵三万人镇守四镇,使得唐朝牢固地控制了四镇地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